摘要:小雙橋遺址是近年來考古發掘所見的較為重要的一處商代遺址,小雙橋遺址的地理位置應與文獻中記載的早商晚期庇都相符合,同時古代的邲城也由此演變而來,小雙橋遺址的發現解決了商史中無法解決的庇都地望問題。
關鍵詞:小雙橋;殷都;庇
中圖分類號:K2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7)11-0092-04
商朝建立后,其都城曾多次發生變化。《古本竹書紀年》中載:“仲丁自亳遷于囂”、“河亶甲自囂遷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于奄”、“盤庚旬自奄遷于北蒙,曰殷”,是說商人建國之后都城的設置有過五次大的變化,商人五都中亳、囂、奄、殷四都的地望問題,自漢唐以來,數說并存,層出不窮。唯獨庇都的地望問題鮮有人論述。那么文獻中“祖乙居庇”的庇都究竟在何處?芽這是殷商史研究中無法回避而至今仍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近年來,隨著鄭州小雙橋遺址的發現以及對其認識的不斷深化,為我們解決商史中一直無法解決的庇都地望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幫助。筆者認為鄭州小雙橋遺址是一處具有都邑性質的商代遺址,其地理位置與文獻中庇都相符合。
一、小雙橋是具有都邑性質的商代遺址
小雙橋商代遺址位于河南鄭州市西北20公里左右石佛鄉小雙橋村西南部,北依索須河,處于小雙橋、于莊、岳崗三個自然村之間的河旁臺地上。中部地勢較高,將幾處文物出土聯系起來看,遺址面積約12萬平方米,東西800米,南北1200米。在1989年和1995年先后兩次發掘的1800平方米的范圍內,發現了商代二里崗上層白家莊期的夯土建筑臺基、夯土基址、灰坑、壕溝、灶面、墓葬、祀坑等遺跡,以及銅構件,石祖、石圭、特制大型石磬、原始瓷器、人骨架、牛頭、象頭、象牙、豬骨、狗骨、虎骨、鶴骨,以及朱書文字(缸片)等遺物。①
如何認識鄭州小雙橋遺址的性質,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裴明相先生在《論鄭州市小雙橋商代前期祭祀遺址》一文中認為:“小雙橋遺址的內容豐富,范圍遼闊是商代早期(商代白家莊期)少有的門類齊全的祭祀遺址”,“是探討商代禮制的罕見資料。”② 楊育彬先生在《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與研究》一書的序言中則指出:小雙橋遺址是商王朝的“離宮別館”。③ 陳旭先生在《商代隞都探尋》中認為鄭州小雙橋遺址很可能就是隞都遺址。陳先生列舉了三點理由:小雙橋商代前期都邑遺址的位置,與文獻記載的隞都地望相近;小雙橋宮殿遺址的文化年代與隞都的年代相近;石佛鄉小雙橋商代前期宮殿遺址的文化內涵單純,與隞都的歷史年代也相吻合。④
從小雙橋遺址發掘的考古資料來看,該遺址不應單純的看成是祭祀場所。因為從發掘中,發現有較多的紅燒土、堆積和灰燼土。出土有豐富的孔雀石(銅礦石)塊、銅煉渣、煉銅爐、陶缸,外范殘塊,小件銅器、銅器殘片等遺物;在灰坑和地層堆積中還出土有豐富的紅燒土塊,這些足以證明附近應當存在有冶鑄青銅的作坊遺址。⑤ 眾所周知,商代考古發現的青銅容器屬完整器者或出于墓葬或為窖藏品,在遺址中很少發現完整的青銅器和容器殘片。而小雙橋遺址不僅出有完整的大型青銅建筑飾件,而且還出土有青銅容器殘片。如果把這里出土的青銅器裝飾品以及青銅冶鑄遺存聯系起來看,這就有力地說明小雙橋商代遺址不是單純的祭祀場所,它是與都邑連在一起的王都遺址。
小雙橋遺址作為商王的離宮別館的可能性似乎也不很大。在該遺址中發現有人祭坑一處,牲祭坑多處。在人祭坑中發現9個人同埋于一個不規則橢圓形坑內,分兩層堆積,上層三個個體,其中兩個僅殘留頭蓋骨的頂骨部分,另一具為側身屈肢葬,右小臂以上部分缺失,左腿骨部分也未發現,下層為一具俯身屈肢葬。經專家鑒定,兩個骨架均為女性,年齡15—17歲。值得注意,獸祭坑數量較多,可分為大型不規則祭祀廢棄堆積坑、牛頭(角)坑、狗坑等幾種。大型祭祀廢棄堆積坑共發現兩個,平面呈不規則形,其中包含有大量的牛頭或牛角以及象頭、象牙、豬、狗、鹿、鶴等動物骨骼。⑥有如此眾多的祭祀坑和動物骨頭,說明小雙橋遺址的性質,并非僅屬單純的離官別館;應與祭祀、宗廟、王都遺址有密切關系。在這里必須強調說明的是小雙橋遺址牛頭坑內的牛頭數量多少不等,一坑內少則一個牛頭,多者達30余個牛頭。牛角坑內埋有1-13只牛角不等。有的擺放規整,有的堆放無規律,牛頭、牛角均屬黃牛。象這樣眾多的祭祀坑并用大量黃牛作祭祀的現象在商代考古中實屬罕見。祭祀是商王朝政治活動的大事之一。小雙橋遺址有大量祭祀遺存的發現,反映出該遺址是商王朝舉行國家大事的活動場所。
陳旭先生認為小雙橋應屬都邑性質的遺址,這一點應該是較為可信的。在鄭州西北郊的邙山區一帶。近年來發現不少商代遺址,比較重要的遺址除小雙橋遺址外,還有岳崗西地遺址、鄭莊遺址、西連河遺址、祥營遺址、洼劉遺址、趙村遺址、蘭寨遺址、關莊遺址等。1987年在石佛鄉岳崗村曾出土一件饕餮紋銅鉞(原說是銅鏟)。1980年在石佛鄉境內發現有早商晚期的銅戈、銅刀和銅器殘片。⑦南城村遺址出土有商代前期的青銅鬲。以上這些重要發現說明鄭州市西北邙山居民點的分布密集,而其中小雙橋遺址位于其中心地帶。從這些居民點的分布與布局可以判斷,小雙橋商代遺址應為都邑,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關于中國古代都城的特征,《說文》曰:“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釋名》曰:“都者,國君所居,人所都會也。”這就是說,作為古代國家都邑的政治象征的重要標志應是宗廟遺址。而宗廟遺址的特色,就是夯土高臺建筑基址。小雙橋遺址基址上面應有宗廟建筑,但由于歷史久遠,建筑物已蕩然無存。1995年曾發現此類臺基共4處。位于遺址的西半部,其中規模較大的一處,面積約300平方米,臺高1-1.50米,夯層清楚,每層厚0.08-0.12米,夯窩皆圓形圜底。在平滑的夯面上都遺存有排列整齊的柱礎坑、柱洞和礎石。夯土基址上亦發現有柱礎槽、柱洞和柱礎石。夯土基址附近有一條壕溝,壕溝內曾發現三件大型青銅建筑飾件,銅飾件鑄工精細,花紋線條細密,經古建筑專家鑒定,認為應屬商代王室重器“推測是安裝在宮殿正門兩側枕木前端的裝飾性構件,從結構形制可推斷該建筑規模宏大,非商王莫屬。”⑧上面所有這些都說明小雙橋遺址高臺建筑與宗廟建筑是有密切關系的。因為商人祖先是居于高臺的。《楚辭·天問》說:“簡狄在臺,嚳何宜(儀)”。《呂氏春秋·音初篇》曰:“有娀氏有二佚女,為之九成之臺”。可見商人祭祀祖先是建有高臺建筑的,因此今小雙橋商代前期遺址發現有夯土高臺建筑基址,應當為王都。值得注意的是,小雙橋遺址中所謂周勃墓與發現的三處建筑基址相距較近,經多方調查和鉆探,基本上否定了周勃墓是一座大型漢墓的可能。周勃墓之上有大量與商代建筑有關的堆積,其南側的灰土堆積中有商代白家莊期的陶片,而且夯土的夯層,夯窩形狀,結構與鄭州商城的夯土建筑相近。⑨因此我認為周勃墓實際上是一廟祭高臺的基址,是王都所在的政治活動中心所在地。經過這次發掘進一步證實該遺址商文化單純,主要是白家莊期遺存,時間延續較短。小雙橋遺址是最豐富的一處白家莊期遺址,該遺址揭示出濃重的商文化色彩,與鄭州二里崗上層文化一脈相承,但又有區別,表現出一種發展演變的關系。⑩
二、小雙橋遺址的地理位置與早商晚期庇都相符合
小雙橋商代遺址是商代的都邑,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故發掘者認為:“它很可能是商代前期的又一都邑遺址。該遺址的文化年代晚于鄭州商城,而早于安陽殷墟。”{11}究竟是屬商代何王之都呢?芽有的學者根據“小雙橋遺址年處的地理位置和它的文化年代,結合文獻上有關仲丁遷隞的歷史記載,以及對鄭州商城年代和性質的研究進行綜合分析,認為小雙橋遺址應是商代仲丁王之隞都遺址”。{12}
《古本竹書紀年》記:“仲丁即位,元年自亳遷于囂。”《史記·殷本紀》亦曰:“帝仲丁遷于隞”。隞,囂音相通。隞都的地望在那里?芽最早記載見于《水經注》濟水條:“濟水又東逕敖山北,《詩》云所謂‘博狩于隞’者也。其山有城,即帝仲丁之所遷也。秦置倉于其中,故亦曰敖倉城也”。其它如唐人《括地志》與清《滎澤縣志》也都說在縣西南是靠不住的。酈道元《水經注》比《括地志》、《滎澤縣志》早比較可信,在這里《水經注》明確指出隞都是在敖山上,可是今鄭州小雙橋商代遺址,卻不在敖山上,而是在敖山的東南,遠離山(敖山),這怎么能說是隞都呢?芽有些學者認為其(隞)山上有城,早就被人否定,這是靠不住的。其實成皋城就在汜水大伾山上,至今在地面上仍然保留著成皋城的遺址。在廣武山上仍然保留著漢王城和霸王城,認為在古敖山上不可能建城,此說是不可信的。根據史念海先生的考察,古黃河在鄭州地區附近有很大的變遷:“敖山只是三皇山的一個支峰,以前是在三皇山和汴水之間。現在已淪到楚王城與桃花峪之間往北的今黃河中。其故地距南岸廣武山麓大約在1.5公里到兩公里間。”{13}所以文獻中所記仲丁所遷的隞都城,已被黃河蝕掉不復存在,所以其遺跡至今已很難找尋了。
現在根據小雙橋遺址的地理位置與文獻記載,考古發掘所斷定的小雙橋遺址的年代正是與早商晚期的殷代庇都相符合。
小雙橋遺址位于河南省鄭州市西北約20公里的石佛鄉小雙橋村西南部,因鄰近小雙橋村而得名。遺址分布于小雙橋、岳崗、于莊三個自然村之間,恰好在索須河轉彎處東南側的河旁臺地之上。遺址正處在邙山以南的平原地帶,地勢高亢開闊,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適宜人類家居;附近古文化遺址很多,僅商周遺址達十多處。遺址發現于1989年,1995年初又進一步調查發掘。陳旭先生研究認為“小雙橋遺址各文化層和諸灰坑出土的陶器,皆多屬白家莊期,據此該遺址文化堆積的年代,當是白家莊期。”又說:“更重要的是該遺址中的夯土臺基亦屬白家莊期,而且從出土的青銅建筑構件的紋飾看與白家莊期銅器紋飾風格相同,由此可見,斷定該遺址年代屬白家莊期才是符合實際的”。{14}而鄭州商城正廢棄于白家莊期。小雙橋遺址“晚于鄭州商城,而早于安陽殷墟”。{15}因此它的發現與發掘,填補了殷代歷史考古上的空白,補上了安陽殷墟以前商代這段歷史。在1995年的小雙橋遺址調查發掘報告中明確指出:這次調查以試掘時調查為基礎,向四周輻射。通過調查可知小雙橋遺址的實際范圍比原來劃定的范圍更大,遺址北部到索須河南岸的磚瓦窯,東北部則到小雙橋北約200米處,東邊從地形地勢分析,應該達到崗領的邊緣,大體以小雙橋村東向南延伸到岳崗村的道河為界,南邊可達岳崗村西南,葛寨村西一帶,向西越過于莊村窯場,達于莊村西300米左右。在這一范圍內基本上不存在連片現象。出土的商代陶片均較單純,特征基本一致,當屬一個遺址。{16}
對于殷代庇都,《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祖乙即位,居庇”。“南庚自庇遷于奄”。到底“庇”在何處?丁山先生早年在《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一文中以費、比聲音相通,以為庇乃魯境之費邑,即今山東兗州魯臺縣西南之費亭,晚年又修正其說謂在山東定陶縣境。{17}陳夢家先生也說在山東費縣西南70里春秋魯國季氏之費地。{18}顧頡剛、劉起釪兩位先生也謂“庇”在山東魯臺縣。{19}可是根據近年來的考古發掘材料除了在山東荷澤地區有先商文化分布外,其它在山東、費縣、魯臺縣都沒有發現早商文化的遺址。有些學者更認為“山東地區的商文化,并非是土生土長的,它是外來的,是在商強大之后,從山東以西的地區突發性地進駐過來的”。{20}這樣看來,丁山、陳夢家、顧頡剛、劉起釪諸先生之說落空,無考古材料證明,故不能成立。
甲骨文中常見有“弜”字,丁山先生認為即庇,“且丁召,在弜,王受又。”{21}夏淥先生也認為“弜”即比,說明庇的存在,其字像二水相鄰,謂濟水與汴水相比相鄰也。{22}此說頗有價值。從音韻學來看,比、庇古音均在質部,兩字是可以相通假的。而今鄭州小雙橋遺址,正在古邲地。春秋時晉楚邲之戰的戰場,就在小雙橋以北地區。《左傳》宣公十二年記邲之戰曰:“及昏,楚師軍於邲,晉之余師不能軍,宵濟,亦終夜有聲”。這說明楚師軍於邲是在古黃河的南岸。因古之黃河是在今鄭州市以北入海。因此,“邲”在黃河南岸。杜注“邲,鄭地”。邲之得名,實與邲水有關。古邲水當在鄭地。《呂氏春秋·至忠篇》云:“荊興師,戰於兩棠,大勝晉”。《賈子·先醒篇》亦云:“莊王圍宋,伐鄭,南與晉人戰於兩棠,大克晉人”。《說苑·尊賢》篇云:“又有士日上解于,王將殺之,出亡走晉,晉人用之,是謂兩堂之戰。”可見棠、堂聲通。孫人和《左宦漫錄·兩棠考》亦曰:“兩棠即邲地也。邲本為水名,即汴河,汴河亦曰汴渠”。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邲在敖北”。古邲地在帝辛時期還有邲其卣等共三件青銅器,{23}邲其為作器者名,在四祀邲其卣銘中有“才(在)榛,邲其易(賜)貝。”李學勤先生在《殷代地理簡論》中指出這些地名均在今河南省黃河南北地區,由此可見,古邲地的存在與黃河有密切的關系,古邲地當是古代中原地區重要的交通要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曰:“邲,本為水名,即汴河,汴河亦曰汴渠。其上游為滎瀆,又曰南濟,首受黃河,在滎陽曰蒗蕩渠,兩棠即蒗蕩文異音同”。從歷史地理角度進行考察,古之滎澤即在今之古滎鎮東北方向,故王隱《地道記》曰:“濟自大伾入河與河水斗南,溢為滎澤。”汴河即從在古滎澤之東北黃河汴口處流水。汴水起源于鴻溝,鴻溝開鑿於戰國時代,它的具體走向,據《水經·渠水注》,是在滎陽之北引黃河水東入圃田澤,經過中牟縣北部,至大梁城(今開封市)北,繞城折向南流,經漢代的扶溝縣(今扶溝縣東北約20公里之東),陽夏(今太康縣)之西,至今淮陽北,屈而東流,經淮陽東面南流入潁水。即《漢志》所謂的“東南至陳入潁”這是鴻溝的正流。
鴻溝名稱繁多。《竹書紀年》稱大溝,《史記》作鴻溝,《漢書·地理志》稱蒗蕩渠,《水經注》稱蒗蕩渠,也稱為陰溝、洪溝、渠水。其中鴻溝、蒗蕩渠是渠水的總稱。《滎陽縣志》說:“汴水源出滎陽大周山,合京、索、須、鄭四水東南流……。春秋時謂之邲水。宣公十三年,晉楚之戰楚軍于邲即是水也。秦漢曰鴻溝,志謂之蒗蕩渠”。又據楊太鈊編著《禹貢地理今釋》豫州之域有汴水,楊先生引《史記·河渠書》說:“禹功施于三代,自是之后。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陳、蔡、曹、衛。……然自此水開通后,于歷史關系頗重,春秋時謂之邲水。(邲音汳,即汴字,后避反字改為卞)。晉楚之戰,楚軍于邲即是水也。劉項所分之鴻溝,東漢王景所修之渠堤皆在此。……亦即《漢志》所稱狼蕩渠,首受濟,東南至陳入潁者也。其至陳入潁之流域淮河,即狼蕩渠自中牟東流,至浚儀分二水,南流曰沙水,東注曰汴水。”{24}應從楊說為確。故《水經注》曰:“濟水于此,又兼邲,春秋宣公十三年晉楚之戰,戰于邲即是水也。”汴河的故道有的學者認為是從鴻溝開始,其實上游應從古邲水開始。以今滎陽河水為上源,會京河、索河經廣武南、鄭縣北又東南經中牟合于沙河,這是古汴水的河道。明白古汴水的河道,自然就可以知道,今小雙橋商代前期遺址正在古汴河之南,為古邲地,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明成化《河南總志》鄭州有邲城:“在鄭州東六里,《左傳》晉荀林父帥師與楚子城于邲即此。”《河南通志》也采取此說,江永《春秋地理考實》曰:“鄭州東六里有邲城,今按《水經注》邲在敖北,濟水至此有邲名。”表明邲在鄭州東六里說不可信。《清一統志》認為古邲在“鄭州東”沒有具體的方位。《元和志》謂邲在管城東。《鄭州志》謂古邲城在州東十里鋪。今小雙橋遺址的發現可以證實古邲城應在鄭州的西北,應為古庇都地。邲城由來已久是由殷商的庇都演變而來的,同時由此也可以證實古庇都的存在。而邲之戰在滎陽東北進行。所以古庇都也正是處在這一重要的交通地段之中。由于古今黃河的變遷及古水系的變化,自然影響古庇都的地理環境,因此今鄭州小雙橋商代遺址的發現,更加證實這個區域在歷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
注釋:
①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與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② 裴明相:《論鄭州市小雙橋商代前期祭祀遺址》,《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
③ 楊育彬:《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與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④ 陳旭:《商代隞都探尋》,《鄭州大學學報》1991年第5期。
⑤⑥{11}{15} 《鄭州小雙橋遺址發掘獲重大成果》,《中國文物報》1995年8月13日。
⑦⑧{12}{14} 陳旭:《鄭州小雙橋商代遺址的年代和性質》,《中原文物》1995年第1期。
⑨⑩{16}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1995年鄭州小雙橋遺址的發掘》,《華夏考古》1996年第3期。
{13} 史念海:《河山集》(2),三聯書店1981年版,第148頁。
{17}{21} 丁山:《商周史料考證》,中華書局1988年版。
{18}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版。
{19} 顧頡剛、劉起皊:《盤庚三篇校釋譯論》(上、下),《歷史學》1979年第1-2期。
{20} 鄒衡:《論荷澤(曹州)地區的岳石文化》,《文物與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22} 夏淥:《釋弜》,《武漢大學學報》,1981年第3期。
{23} 李學勤:《邲其三卣與有關問題》,《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殷都學刊》1996年增刊。
{24} 楊太鈊編著《禹貢地理今釋》,正中書局1944年版,第71頁。
(責任編輯 張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