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門禁到監控,從旅游咨詢到村民信息規劃管理,這些都是數字化峨眉山的新開始。
“十一黃金周”之后,峨眉山景區的新門禁系統開始正式迎接游客。峨眉山景區管委會副主任馮慶川整個9月都在為這個系統忙碌,“黃灣門禁系統的投入使用,能夠讓游客切實地感受到數字化峨眉山的新變化。這是數字化峨眉山項目最重要的系統之一。”

數字化峨眉山
曾經在成都讀書的蘇一琪,1998年第一次陪同山東老家過來的父母到峨眉山旅游,“我們沒有選擇跟團,但那時還不會在出行前研究旅行攻略,所以只聯系了家在峨眉山市的大學同學,就從成都乘大巴上路了。”蘇一琪對那次旅行記憶深刻,不但坐了黑車還住了黑店,讓她對峨眉山自助游產生了恐懼。
時隔9年的2007年,蘇一琪因為工作關系再次來到峨眉山,“忽然覺得峨眉山變了模樣。”峨眉山市開通了市區通往峨眉山伏虎寺的專線公交車;游客可以統一在峨眉山旅游客運中心乘坐觀光車進入景區;位于報國寺的峨眉山游人服務中心,有觸摸式動態顯示屏,從這進山的乘客都可以在此點擊進入系統,查詢適合自己的自助旅游路線。這些蘇一琪眼中的變化都源于峨眉山景區委員會從2000年啟動的峨眉山信息化系統。
峨眉山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西部地區唯一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核心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峨眉山A(000888)2007年中報顯示,2007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85億元,同比增長22.5%,實現凈利潤1216萬元,同比增長18.9%。
為了更好地保護景區資源和生態環境,全面提升管理景區和服務游客的水平,在2000年,峨眉山景區管理委員會專門成立了信息網絡技術中心,制定了《峨眉山風景區信息化、智能化建設項目規劃》,初步搭建了行政管理系統、安全保障系統、規劃管理系統和經營管理系統平臺,率先在全國風景區中設立了門戶網站—峨眉山旅游網。
2004年7月, 峨眉山景區管委會開始實施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監管系統建設,同年9月,峨眉山數字景區規劃管理系統建成并投入使用。
峨眉山景區雖然先后搭建了多個獨立的IT應用系統,包括景區監控系統、旅游多媒體咨詢系統等,但由于這些系統采用不同的底層技術和數據格式,各個系統中的信息并不能有效共享,景區的人員和管理流程也因此被割裂,嚴重影響了景區管理效率。
因而有了“數字化峨眉山”計劃的誕生。這個項目的第一個亮點是一條全長230公里、覆蓋全山的光纖網絡,這條光纖全面覆蓋了景區視頻監控、通訊及旅游管理、游人導航、環境和遺產保護、賓館酒店動態管理、GPS車輛調度系統,這些都是在其他旅游景區很難見到的“大手筆”。
該項目的另外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對子系統的資源整合。“軟件的關鍵是系統集成,之前的信息化建設都存在信息孤島的問題,所以這個項目的重點是希望通過資源整合使峨眉山各個系統之間實現信息共享。”經過一年多的選型,馮慶川和他的團隊最終選用了IBM的SOA架構來為“數字化峨眉山”項目提供主要的技術架構支撐,同時選擇在旅游行業擁有豐富信息化項目實施經驗的四川格瑞特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主要項目實施工作。

刷卡進山
位于報國寺的峨眉山數字化游客服務大廳,建筑外觀確實很有“震旦第一名山”的氣勢,進入大廳,正前方就是一溜排的門閘機,共計20個,這就是“十一黃金周”之后即將使用的門禁之一—黃灣收費站。“這套門禁系統,正式運行將是每分鐘25人次的速度,‘十一’以后從這里進山的游人會像進地鐵刷卡進站一樣快捷、方便。”有了這套門禁系統,峨眉山景區管理人員將能夠很輕松的采集到進山游客的數量和信息,只要有游客刷卡進山,系統都會準確記錄游客信息,記入系統歷史記錄。
“其實,我們原來的設想是讓所有的自駕車開到黃灣收費站都要停下來,然后全部乘坐峨眉山專門的游覽觀光車上山,”馮慶川曾經有過這么一個想法,“但現在峨眉山上有17000名村民,他們都有自己的經營點,如果不允許自駕車上山,那么山里村民的生意會大受影響,我們還是希望旅游富民。”同時,峨眉山有黃灣、五顯崗、萬年寺、零公里和雷洞坪五個入口,這就決定了門禁系統的復雜,綜合考慮還是需要在峨眉山分階段乘車。
電子商務系統在數字化游客服務大廳同樣不可或缺,“這套電子商務系統從2006年1月開始,就一直擔當著為游客提供訂票、取票的業務,2006年峨眉山電子商務網上交易額是1.3億元人民幣。”這還只是針對團體游客的交易數額。
數字化游客服務大廳游客咨詢中心的觸摸屏式終端自助旅游查詢系統,是數字化峨眉山的另一特色。如果一位“驢友”來到峨眉山,即使沒有事先研究峨眉山攻略,只要在這個游客服務大廳點擊觸摸屏上的“自助線路”就可以動態查詢到合適自己的登山路線,既可以按時間查詢也可以按旅游費用查詢,線路會以地圖的形式動態顯示,包括什么時候可以步行游覽風景、什么時候需要鉆進小車、什么時候又要跳上纜車。線路圖示和線路圖說都非常清晰,對于沒有做足功課就出門的散客游客來說,無疑是一個絕好的導游。
“接下來,我們還會在全國開設100個峨眉山形象店,然后把這套查詢系統放在形象店中,目前在成都已有16家峨眉山形象店。”馮慶川對這未來的100家形象店充滿期待。
流動監控
對于旅游景區的信息化建設來說,除了門禁系統,監控管理也是必備系統之一。
早些時候,峨眉山金頂發生的一次火災讓一些重要文物受損,“這次教訓讓我們意識到對景區重要區域時時監控的重要性。”現在,峨眉山全山安裝了153個可360度旋轉的監控攝像頭,對景區的監控由峨眉山數字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來操作。監控的范圍包括對景區水資源的監控,比如位于萬年寺的污水處理站,可以監控室內污水凈化處理池的正常運作情況。同時還可以監控猴區猴子的飲食起居,以及植被資源的監測保護。
峨眉山目前有200多輛觀光車,這些觀光車全部裝有GPS導航系統,這樣一來,數據指揮中心可以隨時掌握這些車輛的運載情況。如果現場出現了情況,指揮中心就完全可以通過時時呼叫對車輛調度指揮,而且上山的任何車輛都在監控范圍之內。
峨眉山景區管委會還開發了一套交通管理系統,對每一時段的進山車輛,種類、數量進行統計,“如果系統連續幾天,監控到同一輛車牌號的車在清早進山,我們就可以把這輛車歸入黑車的黑名單,以后這輛車再從監控點經過,系統就會發出預警警報。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黑車的進山數量。”數據管理中心負責交通管理系統的監測人員表示。
峨眉山工作人員以后都要配置一種手機通訊設備—“無線景管通”,在監控沒有覆蓋的區域,景管通就可以發揮其作用,對景區進行時時的流動監控。
而對游人進山數據和所有車輛進山的掌握可以起到對景區管理預警的作用。“目前,我們還正在與四川大學合作開發緊急救援系統。這些都是未來峨眉山景區管委會要更加精細化管理服務游客的切實行動。”
對于住山村民,峨眉山景區管委會也開發了一套規劃監督管理系統。這些村民并非嚴格意義上的農民,峨眉山旅游景區的導游小張說,“為了對峨眉山生態環境的保護,峨眉山里的村民不種莊稼,每家每戶的糧食由政府定期配給。所有住戶的房屋也不能隨便拆建,都必須向景區管委會申請。”
之所以需要申請,正是因為此前峨眉山景區管委會通過峨眉山地理信息系統,對峨眉山的村民所占土地房屋大小、家庭人數、人員情況等資料進行了詳細的收集,并將這些信息收錄進監督管理系統中,村民不能隨意變更自己的住處。馮慶川對此表示,“如果現在進入這個系統,點擊地圖上任何一個村子,就會彈出這個村子的詳細住戶信息,包括每家戶主、家庭成員等信息,從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對景區建筑的控制。這對于一個自然、文化雙遺產的景區未來發展而言,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