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網絡裝進口袋,隨時隨地,永久在線,這樣的生活離我們又近了一步。
今年恰逢IDF 10周年,9月19日在美國舊金山莫斯克尼中心,英特爾副總裁浦大衛(Dadi Perlmutter)發表了“突破移動障礙”的主題演講,著重介紹了超級移動設備的未來發展趨勢。這實際上是英特爾自2000年進入筆記本處理器領域并隨之推出迅馳芯片后,又一次重大的戰略定位。

新生的UMPC
英特爾總是不遺余力地擔當產業領路人的角色,以擴大自身處理器的市場需求,UMPC(Ultra Mobile PC)超級便攜計算機的概念便是由英特爾率先提出。不過比起普通的筆記本電腦,UMPC對于能耗的要求就更高。
在這次的IDF上,浦大衛宣布英特爾將在2008年推出Montevina平臺,以便與威盛著名的低功耗C7M處理器相抗衡。Montevina平臺采用45納米Hi-k金屬柵極的Penryn移動處理器技術,支持DDR3內存的下一代芯片組,并且支持Wi-Fi與WiMAX的無線接入。英特爾早在今年4月,剛剛發布了全新的UMPC平臺—McCaslin,采用Stealey的 A100(600MHz)及A610(800MHz)處理器,平均功耗1.95W。
但另外一方面,英特爾與威盛的高調挺進,似乎并沒有帶動UMPC市場的全面爆發。根據IDC的數據顯示,UMPC 2007年一季銷量大約為600臺到700臺,僅占筆記本電腦市場銷量的0.5%。而作為英特爾強有力對手之一的AMD則一直對UMPC持觀望態度,PC制造商惠普、戴爾也對超便攜市場反應平淡。日本富士通負責人曾表示,UMPC市場尚未起飛的原因在于“過去還沒有廠商推出價格符合價值的產品”。價格過高、電池續航力短、效能未盡理想等原因使UMPC一直備受爭議。
在今年北京舉行的IDF上,英特爾將UMPC的概念進行了延展,將其擴展為UMPC/MID (Mobile Internet Devices,移動網絡設備)兩個分支。英特爾正構想著一個充滿各種尖端設備的計算環境,包括UMPC、MIDI(移動互聯網終端)。英特爾亞太區超移動部門總監黃承德表示,UMPC和MID的界定不在于硬件、規格和軟件,而在于應用。他表示,UMPC強調的是全功能的小型隨身計算機,面向移動商務人士;MID針對的則是一般的消費者。
美國研究機構ABI Research曾經把UMPC和MID合并為UMD(Ultra Mobile Devices),并且預測到2012年,囊括了UMPC與MID的UMD將達到9500萬臺的出貨量。英特爾營銷主管阿南德#8226;錢德拉塞卡爾(Anand Chandrasekher)表示,2011年MID的處理器市場可以達到100億美元。
能耗挑戰
英特爾一直凱覷無線終端市場早就是盡人皆知的事實,去年不得不將其芯片生產線XScale賣給Marvell,這成為了一次失敗的記憶。
而這次失敗的經歷似乎讓英特爾更加冷靜了。錢德拉塞卡爾表示MID的性能暫時不是重點,英特爾首先要解決的是能耗問題,如何有效地降低MID的整體功耗是當前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目前2007年所采用的McCaslin等一系列平臺由三部分組成:Intel A100或A110處理器、945GU芯片組以及ICH7UICH。
到2008年上半年,英特爾將推出第一款專為MID和UMPC設計的代號為Menlow的平臺技術,能耗將比現今市面上第一代的UMPC產品低10倍。Menlow平臺的一大亮點是電池壽命得以顯著提高,正常情況下一次充電可使用6小時或待機10.5小時,與目前的UMPC產品相比提高了一倍。
而踏著英特爾Tick-Tock模式(每隔兩年的奇數年推出采用更小、更先進制程的處理器,每隔兩年推出新的處理器架構)的步伐,2009年英特爾將推出代號為Moorestown平臺,采用雙核Silverthorne處理器和Poulsbo單芯片芯片組。Moorestown采用SOC設計,即在芯片上封裝一塊CPU、圖形處理器、視頻處理器和一個內存控制器。而目前這些功能中大多數都是由單獨的芯片組來實現的,將這些功能整合到一塊芯片上可以降低芯片所需的空間和功耗,Moorestown的待機能耗將只有Menlow的1/10,電池續航時間近24小時。
英特爾曾經憑借著雙核芯片起死回生般地從AMD手里奪回了市場份額,雙核芯片突破了單純的“更多的晶體管與更強大的芯片”的簡單思路,使控制能耗和溫度的芯片成為可能,避免了能耗和熱輸出不斷增加的惡性循環。而2009年即將推出的Moorestown平臺也為手持設備裝進口袋提供了可能,其中的Silverthorne能否擊敗手機芯片ARM,則又是一場新的較量。
全網絡思路
英特爾現在的目標除了制造一種全新的手持電腦MID外,另一個則是建立全新的服務于這些設備的網絡,這就是WiMAX網絡。WiMAX的無線信號傳輸距離最遠可達50公里,傳輸、穿透能力強,WiMAX應用在超級移動上可算得天獨厚。
從本世紀初英特爾就擔當起了WiMAX產業先鋒,一直將其主流產品支持WiMAX,并且鼓吹WiMAX將引發網絡的無線革命。WiMAX以前被公認為是4G標準,頻譜資源一直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而最近國際電聯(ITU)在京都會議工作組的討論中初步通過了WiMAX成為3G標準,很明顯,獲批3G 將給WiMAX的發展帶來重大契機。Clearwire、KDD、韓國電信、NTT DoCoMo和Sprint等著名網絡運營商都已經和英特爾結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而今年的WiMAX技術大會在北京舉辦也透露出英特爾向中國示好的態度。而中國現在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WiMAX同TD-SCDMA一樣均使用了TDD技術,一旦WiMAX成為3G標準,不可避免的將會共享現有的3G頻譜,對于國內現已形成的3G格局產生重大沖擊。這樣說來,超便攜戰略的實施能夠促進WiMAX的普及,而在普及之前,更是一場各方面利益的博弈。
WiMAX為移動便攜設備提供了接入的網絡,而MID聯盟為其產業鏈條的打造提供了可能。在今年的春季IDF上,英特爾就與系統制造商成立了MID創新聯盟,其中包括Asus、BenQ、Compal、Elektrobit、HTC、Inventec及Quanta。在過去的幾個月中,這些公司已經在Menlow平臺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并計劃于2008年上半年把產品推向市場上。
UMPC不僅是英特爾的一個戰略,同樣也承載著微軟的Origami計劃,UMPC大多會采用Windows系統,而MID由于大多針對個人用戶,成本控制成為重要的因素,所以開源軟件就成為MID設備的首選。國內的紅旗軟件在18個月前就開始了針對MID的Midinux項目。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PC操作系統,Midinux提供了新的用戶界面和交互方式,更小的體積,更快的反應速度,并可根據硬件廠商的需求深入定制。
ABI Research副總裁斯切特(StanSchatt)在談到UMD市場時說,超便攜式設備讓人興奮的地方就在于其功能的多樣性,瀏覽網頁、聽音樂、收發郵件、即時通訊、分享視頻以及照片,一些新的應用如個人醫療管理已經開始出現。
斯切特還指出,UMD市場另外的一個興奮點在于超便攜設備在實現形式的多樣性上。早在2002年秋天的IDF上,英特爾總裁歐德寧就信誓旦旦地發出過這樣的聲音:“讓我們來看看無線通訊和移動設備結合起來會帶給我們什么。”而在剛剛結束的IDF上,錢德拉塞卡爾在展示未來的手持移動設備時,另人意外的是竟然與iPhone驚人的相似。而最近的消息是蘋果正在考慮采用英特爾的Moorestown MID平臺制造新的iPhone。同時浦大衛還表示過,英特爾這家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商正在“對高端智能手機進行重新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