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雷軍怎樣不愿意承認,在軟件領域掙扎拼搏了19年的金山,最終上市成功修成正果,卻是因為網絡游戲。盡管金山上市后約50億港元的市值和求伯君、雷軍10億港元的財富遠遠比不上盛大陳天橋這樣的網絡新貴,也比不得即將登陸香港的阿里巴巴和馬云,但互聯網還是為這家19年的軟件企業造就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在北京舉行的金山上市慶功晚宴上,求伯君、雷軍的言談中傳遞出來的仍舊是多年舍不掉的WPS情結。這個十幾年以來一直背負著民族大旗、苦大仇深的金山,上市后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回顧過去的“苦日子”。而對于促成金山最近三年快速發展并最終上市的網絡游戲,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成了金山軟件曲線救國的贏利工具。求伯君在上市之后接受采訪時還念念不忘軟件的前途,在他的眼里,等到正版化解決以后,金山的軟件業務依然有光明的前景。而對于網游公司的稱呼,雷軍更是干脆地拒絕,“把金山看作網游企業,是對金山歷史的誤讀”。
說到底,通用軟件一直是金山解不開的情結。直到今天,就在金山超過2/3的業務已經由網游構成,金山毒霸的線上銷售也已超出傳統渠道的時候,雷軍依然固執地強調,金山不是一家互聯網公司,而是一家“依托互聯網技術和觀念的軟件公司”—盡管這并不影響他把Google作為公司的榜樣。在他看來,什么是互聯網公司本身就沒有明確的定義,互聯網是一種觀念,而互聯網公司就是意味著高成長、高利潤。
如果以上市和業務論成敗,金山的確算不上一個成功的企業,也難算作一家大公司。雖然一直不缺少市場的關注,但這種關注的目光里更多的是置疑和懷疑。在金山成長的十幾年中,同為軟件公司,比金山年輕的用友、金蝶都已成功上市;而金山網游的對手,更加年輕的九城、盛大更是在成立不到五年的時間里先后上市,快速締造了網絡游戲的“神話”。無論是相比穩重的用友金蝶,還是年輕氣盛勢頭兇猛的盛大征途,金山都顯得底氣不足缺少霸氣。到2006年,金山的營收還只有3億多元人民幣,這無論在速度上還是規模上都遠遠落后于互聯網公司的成長。
不愿把自己定位成互聯網公司的金山的固執還體現在公司業務的選擇上。與多數公司相比,金山始終圍繞著技術和軟件在做文章,而即使在軟件領域,它也“獨善其身”,沒有外包業務,也從不做定制化,在WPS被微軟逼到墻角的時候,還下得狠心一擲3000萬元重寫代碼。后來選擇做網游,金山也是從研發做起,在雷軍看來,網游研發才是金山的優勢,運營商有風險,而研發商則能夠做到厚積薄發。
最近三年,金山取得了68%的營業額平均復合增長率,這個快速成長的過程,正是互聯網所帶來的。2004年布局網游的第一年,金山網絡游戲的收入就已與通用軟件平分秋色。在這家非網游公司的軟件企業里,雷軍最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了網游上,他給金山定的目標是進入到網游企業的前三名。或許,在通過上市成功證明了自己之后,金山終于能夠開始卸掉包袱,輕松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