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信用經濟,信用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而個人信用又是整個社會信用的基礎。通過構建一個博弈模型分析個人信用是如何通過交易者雙方一次性博弈、重復博弈和信號傳遞而形成的。基于此,在交易者雙方中引入政府個人信用監督機關,構建出有個人信用監督機關的博弈模型。基于對以上博弈模型的分析,提出構建我國個人信用制度體系的對策。
關鍵詞:個人信用;博弈;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2.3 文獻標識碼:A
Game Analysis of Personal Credit Behavior
YAN Jun-zhou,WEI Ming-xia
(SchoolofManagement,Henan University ofTechnology , Zhengzhou450052,China )
Abstract:Market economy is essentially credit economy. Credi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but personal credi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whole social credit.The paper sets up a game model to analyze how personal creditis formed through one-shot game,repeated game and signaling between two bargainers.It introduces government supervision department of personal credit to form the game mode with its involvemen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 on how to set up Chinese personal credit system.
Key words:
一、 引言
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信用經濟,信用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而個人信用又是整個社會信用的基礎,成熟的個人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成熟的重要表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機組成部分。發達信用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極致”到個人,無論在我國還是西方經濟發達國家,信用都是一個人立足的基礎,古人云:“車無轅不行,人無信不立”、“誠信為本”等都體現了個人信用的重要性。在市場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信用不但是一個人立足的基礎,更是一個人社會活動的“通行證”。一個不講信用的人在西方社會生活中將會處處碰壁。然而在我國,信用基礎薄弱發展滯后,尤其是個人信用發展的滯后成為我國市場經濟持續順利發展的嚴重障礙。據有關專家測算分析和保守的判斷,我國市場交易中由于缺乏信用體系,使得無效成本占GDP的比重至少為10%-20%。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因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1800億元(彭婷,2005)。在這種存在信用缺失的市場環境中,不但使國家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而且使守信者利益受損,失信者得益,以致出現了守信者步履維艱,消費者提心吊膽的不良局面。為此,加強對個人信用理論的研究和建立一套與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個人信用制度已成為現階段我國發展市場經濟的迫切需要。
從國內已有文獻看,對個人信用行為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個人信用制度總體構架進行研究,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建立個人信用制度的設想,并提出了對策建議(李守軍,1999; 邵祖華,2000)。二是對個人信用制度進行分析,并據此提出了相應對策建議(莫正寧,2001; 陳哲,2O01; 柴幻, 2001)。三是通過比較分析和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側重于從實踐角度探討個人信用的發展和個人信用的構建。如艾洪德和蔡志剛(2001) 通過總結個人信用制度的國際經驗討論如何建立我國個人信用制度。龍西安(2003)從分析個人信用信息的私有產權性質入手,通過借鑒西方國家的法律,提出對個人信用信息利用過程中的保護原則。
筆者擬從理論層面以博弈論為工具分析我國個人信用問題。文章第二部分通過建立一個博弈模型分析個人信用行為是如何通過交易者雙方一次性博弈與重復博弈以及信號傳遞而形成的,并對其做了進一步的分析。基于此,第三部分在交易者雙方中引入政府個人信用監督機關,構建出政府監管下的個人信用行為博弈模型并進行了分析。第四部分結論則基于以上二部分的分析提出了構建我國個人信用制度體系的建議。
二、 個人信用形成機理的博弈分析
由于個人在進行社會交往或市場交易中所面臨的決策環境是復雜的,為了便于分析,在不影響研究結論的前提下,筆者先作如下基本假設:(1)設一個抽象的交易中或博弈情景中只存在兩個參與人A和B,每個參與人都有兩種行動可供選擇,都為{守信,不守信},且二人都是有限理性(或不完全理性)的經濟人,即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完全理性的。(2)參與人在選擇戰略時,把其他參與人的戰略當作給定,不考慮決策對他人決策的影響。(3)市場有關信息是完全的,即二人對相互的特征、戰略空間和支付函數有準確的知識。(4)沒有政府干預。(5)二人做出決策之前都不知道對方的行動,可以認為他們的行動是同時進行的,即二者之間的博弈是靜態博弈。
(一) 一次性博弈
基于以上假設可建立如表1所示的博弈模型,表中第一個數字代表交易者B的收益,第二個數字代表交易者A的收益。如果此博弈是一次性的,那么不難知道該模型的納什均衡解為(不守信,不守信) ,即A和B兩人的得益均為0。雖然A,B兩人守信能獲得最佳收益(10,10),但每個人都害怕單方面不守信帶來損失,因而都會選擇不守信。如果雙方都是理性的,那么即便重復N次,對雙方來說都是最后一次博弈,每個人都有不守信的動機,其理由與一次性博弈時相同,而第N-1次博弈時,雙方都知道第N次博弈時對方會選擇不守信,因而這次選擇不守信仍為上策。如此類推,則整個N次博弈結果都會是(不守信,不守信)。
(二)重復博弈
重復博弈是指同樣結構的博弈重復多次,實際上是一個信譽博弈(trust game)。現由假設(1)A,B兩人至少有一個不是完全理性的。所謂完全理性,是指存在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而不完全理性,是指有可能不是完全從理性出發,而是從感情出發。譬如講誠信,他相信只有自己講誠信,終究會感染對方,使雙方都堅定地合作,從而使雙方都得益。但這是建立在博弈次數充分多的條件下。否則,不完全理性的人也不會如此“講誠信”而使自己吃虧,也就是說雖然他是不完全理性的,但也有理性的一面(魏明俠,2004)。并假設A,B兩人都只知道自己是完全理性的還是非完全理性的。對于非完全理性的人來說,其理性的概率為p,非完全理性的概率為1-p。
假設貼現因子δ=1(表明雙方有足夠的耐心,也就是說現期消費與遠期消費有相同的效用)。博弈從t= 0開始,重復t=N次。假設A是非完全理性的,他一開始選擇守信,如果B選擇不守信,表明B是完全理性的,那么從t=1以后,A將選擇不守信以懲罰B,如果是這樣,A的總收益為-5,而B的總收益為15。如果B也選擇守信,表明B也是非完全理性的,A將一直選擇守信,直到時期N,如果B在某個時期t選擇不守信,那么A在下一次也選擇不守信加以懲罰B直到時期N。如果B是非完全理性的,那么A的總收益為10(N+1);如果B是完全理性的那么A的總收益最差也只為-5,這樣A的期望總收益為: p[10(N+1)]+(1-p)(-5)
對于上式,無論概率值p多么小,總能選擇足夠大的N,使:
p[10(N+1)]+(1-p)(-5)>15
這說明對于A來說,即使他是完全理性的,在時期t=0選擇不守信也不是最佳選擇。換言之,只要時期足夠長,雙方有足夠的耐心,每個人都有選擇守信的愿望和可能。
(三)信號傳遞
在實際交易中交易的任何一方面對的不僅是一個交易對手,而是多個博弈者。從這個意義上講個人在市場上的交易一般不是一次性交易。而且不同交易者的行為選擇信息能夠很快在不同交易者間(市場)傳遞,并很快形成好的聲譽或壞的聲譽。在信息經濟學中,聲譽是擁有私人信息的交易一方向沒有私人信息的交易一方的一種承諾,是一種無形資產。交易者之所以會相信這種承諾,是因為一方面,守信的交易者過去的信用記錄是可觀察的,而且被視為能夠表明其類型的信號,當交易者觀察到守信的交易者過去良好的履約記錄時,就會相信他是一個守信的交易者。另一方面,如果守信的交易者失信就會失去已獲得的聲譽,從而變為壞的聲譽。個人信用體系為守信的交易者提供的傳遞信號的可能性為守信的交易者進行重復博弈提供了一種激勵,這是現實中交易者選擇合作守信及個人信用形成的關鍵。但是這需要高效的信息傳遞機制。如果沒有高效的信息傳遞系統,守信的市場交易者與失信的市場交易者無法區別,而且守信的市場交易者在競爭的壓力之下,為追求自身利益可能會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以次充好來降低成本,獲取利潤。這就會出現經濟學當中所講的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逐良幣,導致優良主體退出市場或自動放棄優良原則。其結果是“優汰劣勝”,市場正常的激勵約束機制被扭曲。
(四)模型的進一步分析
通過以上個人信用形成機理的分析,可以做以下進一步分析:
1.如果博弈能夠長期反復進行,且雙方能夠預期到這種情況,那么交易中的任何一方都不會從一開始就選擇不守信的行為,因為這將暴露自己是不守信交易者,從而會失去將來守信的收益。因而參與交易的人都會努力選擇守信來建立自己良好的個人信用以獲得長期的收益,從而形成個人信用。
2.由于信號是可以傳遞的,使得交易雙方行為歷史具有可觀察性,從而使得交易雙方的一次性博弈演化為不守信者與守信者整體間的重復博弈,這就會使不守信者害怕聲譽的損失而守信,從而使個人信用效應發揮作用。另外,從另一角度我們也可以看出,個人信用對個人的某些行為(如守信等)有激勵作用,所以,市場上的個人信用可以作為顯性激勵契約的替代物。
3.以上模型構建的是一個在沒有政府干預的市場交易者的行為選擇,并用這個模型來說明個人信用形成機理。交易者個體是依據自身效用最大化原則來選擇相應的交易行為(守信或不守信),進而通過市場機制而自發形成信用,而實際上政府作為管理者在個人信用形成上發揮著舉足重要的作用,以下將在個人信用市場中引入個人信用監督機關以代表政府進行信用監管來構建個人信用博弈模型進行分析。
三、 政府監管下的個人信用行為的博弈分析
信號傳遞需要高效的信息傳遞機制,但這單靠市場無法實現,需要政府建立專門的機構,對不守信行為做出信息傳遞和懲罰,這就為在信用市場上建立政府監管機構提供了可能。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信用已從簡單的人倫信用向契約信用轉變。契約信用的產生使交易雙方的權利義務明晰化,也使信用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對契約的履行上,契約的建立使得交易雙方的信用情況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進行監督,對失信行為的懲罰也有了一定的依據。因此,契約促進了交易范圍的擴大。交易對象多樣化和范圍的擴大使交易的雙方在今后的交易中再次相遇的概率變小,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維護誠信者的利益。在有監管機關的情況下,交易雙方的博弈也會隨之改變(曹凝蓉,2005)。
(一)政府和交易者之間的博弈分析
筆者通過引入一個個人信用監督機關,代表政府,建立一個博弈模型來分析個人信用行為。做以下假定:信用監督機關對不守信行為懲罰的概率為θ,懲罰所花費的成本為c;交易者在交易中守信得到的收益為r1.不守信所獲得的收益r2;不守信而被個人信用監督機關懲罰將會被罰款的金額為a,其中r2>r1。下面圖1所示為引入信用監督機關的信用博弈擴展式。
時,交易者選擇守信,反之則選擇不守信。從博弈分析中可知,監督懲罰的概率越大,罰款越高,交易者不守信的成本就越高。當失信帶來的期望收益低于守信的收益時,交易者就會選擇守信。
(二)政府監管下的交易者之間的博弈分析
政府監管使不完美信用博弈的收益發生了改變,交易者在策略選擇時就會考慮一旦失信被個人信用監督機關懲罰帶來的損失。假設交易者A守信概率為p;雙方都守信的收益都為r1;一方守信而另一方不守信,則守信者的損失為β,不守信者的收益r2,被監督機關懲罰的概率為θ,罰款為a,則不守信的收益為r2-aθ;交易雙方如都不守信則交易無法完成,雙方收益都為0;其中r2>r1。表2所示為政府監管下的交易者之間的博弈模型。
在這個博弈中,交易者B雖然不知道交易者A采取什么策略, 但卻知道如果交易者A不守信時受到懲罰的概率和罰款,進而可以估計出交易者A守信的概率。當交易者B守信的期望收益高于不守信的期望收益,即(r1+β)p-β>(r2-aθ)p,也就是交易者A守信的概率p>[SX(]β[]r1+β+aθ-r2[SX)]時,交易者B會選擇守信,反之則會選擇不守信。而交易者A守信的概率p與罰金a和受懲罰的概率aθ相關。當罰款和受處罰的概率a 的乘積越大,則[SX(]β[]r1+β+aθ-r2[SX)]的值越小,交易者A守信的可能性越大。同時交易者B由于估計到交易者A守信的可能性大,其守信的可能性也越大。上式還可以通過對罰款和懲罰的概率兩個變量的調節(如增加罰款、提高懲罰概率等)得以實現,從而達到使交易者守信的結果(曹凝蓉,2005)。
(三)模型啟示
通過對以上引入政府監管機關博弈模型的分析,有以下啟示:
1.引入政府監管機關使交易者不守信的成本大大增加,不守信者面臨可信的威脅,促使交易者誠實守信。
2.引入政府監管機關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個人的失信行為,也使交易者在交易中相信其失信行為會受到懲罰,從而更高地估計個人會守信,改變其策略選擇,避免逆向選擇。
3.政府監管機關如在監督的同時將不守信的交易者信用記錄這一信號做高效傳遞,使交易者觀察到其過去的行為,不守信者將害怕聲譽的損失而選擇守信。
四、 結論
通過以上對個人信用問題的博弈分析,在沒有政府監管機關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交易者之間的博弈形成個人信用,但是由于個人不守信行為這一信號并沒有通過有效的信息系統得以高效傳遞,從而交易者會做出逆向選擇而不守信。而在有政府監管機關的情況下由于交易者害怕會受到懲罰,會改變其策略,避免做出逆向選擇,另外,從博弈論角度分析,制度就是博弈規則,在交易中理性的博弈者在做出策略選擇時以遵循效用最大化為原則,一般是以自利原則和比較利益原則為依據。因此,在制度一定時,交易者會按上述原則做出策略選擇,制度不同,交易者選擇的策略空間就不同,博弈的結果就不同。因此,必須通過某種有效的制度安排,來構建一個適合我國的個人信用制度體系。
(一)加快個人信用信息披露系統建設,使個人信用信息得以高效傳遞
市場經濟發達的重要標志就是信息的暢快流通,在一個信息流動滯緩、不對稱的社會,必定也是一個信譽缺失的社會。信息已經成為市場交易者是否誠信的基礎,在越來越復雜的市場交易中,信息量大且傳遞慢,因些建立一個高效的信息傳遞系統,將成為約束失信行為,構建社會信用的重要平臺。國家可專門成立一個全國個人信用管理部門,負責將目前分散在商業銀行、公安部門、公用事業單位、法院、人事等各部門的個人信用資源進行集中、整合和加工,建立一個全國個人信用數據公共平臺,實現信息共享,供會社會進行免費查詢。并可以定期向社會免費公開信譽狀況良好或較差的個人的有關信用資料,使守信的交易者受到激勵而更加守信,不守信的交易者受到約束,從而改變其策略選擇而守信。
(二)要建立有效的失信懲罰監管機制
失信懲監管機制作為個人信用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信用建設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其主要是通過經濟手段、道德遣責手段、行政手段等多種手段的運用,懲罰不守信者,增大不守信者的成本,將其逐出個人信用市場。并由此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一種震懾力,形成一種沒有信用就無法生存的社會環境,使失信者一旦失信就受到法律的嚴懲,使其失信成本遠遠高于所得。失信懲罰監管機制的作用就在于將交易雙方中不守信者與守信者二者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不守信者對全社會的矛盾,使失信者面對強大的壓力,從而使其改變其策略選擇,自覺遵守信用。
參考文獻:
[1]彭婷.個人信用缺失的博弈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5(12):36-37.
[2] 李守軍.關于建立我國個人信用制度的探討[J].中國金融,1999(12):28
[3] 邵祖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個人信用制度的構想[J].中國金融,2000(4):38-39
[4] 莫正寧.論我國個人信用制度的建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1(4):14-15
[5] 陳哲.試論個人信用制度及建立的道德基礎[J].蘭州學刊,2001(04):32
[6] 柴幻.論個人信用制度在我國的建立[J]. 洛陽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1(12):54-56
[7] 艾洪德,蔡志剛.個人信用制度:借鑒與完善[J].金融研究,2001(3):106-115
[8] 龍西安.個人信用信息的私有產權性質及其保護原則[J].國際金融研究,2001(8):69-73
[9] 魏明俠.個人信用資源形成的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4(4):133-136.
[10] 曹凝蓉.博弈視角下個人信用監督機制的構建[J].武漢金融,2005(10):71-73.
(責任編輯:席曉虹)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