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經濟活動中的委托-代理關系一樣,在公共事務中也客觀存在著委托-代理關系,由于激勵不相容、信息不對稱、監督乏力等弊病,及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導致了公共權力委托-代理的失靈,引發政府官員的腐敗。
關鍵詞:委托-代理;腐敗;模型
中圖分類號:F224.3 文獻標識碼:A
Corrupting Behavior Analysis Based on Principal-Agent Model
CHEN Hui-huang,GAO Yan
(College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The public affairs are similar to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as both involve theprincipal-agent model.Agent seeks benefit maximumitation because of scarce incentiv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invalid supervision.It caveses theinvalidation of principal-agent and corruption of agent.
一、引言
腐敗問題在我國現階段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影響,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與全國人民的極大關注和憂慮,腐敗作為“政治之癌”,在空間上是全球性的,在時間上是歷史性的。當今中國正處于經濟、政治、社會的急劇轉型期,滋生了大量腐敗機會,腐敗現象的迅速蔓延,引起了理論界的廣泛關注,來自不同學科的學者從各自角度對腐敗根源及其治理進行了卓有成效地研究。如張東輝利用委托-代理關系分析政府官員(代理人) 與公共權力的授予機構(委托人) 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可能產生的腐敗行為,為了解釋腐敗產生的原因,通過委托人與代理人的博弈模型集中分析了代理人的選擇問題[1]。鄒波認為民眾與政府官員之間的公共權力委托-代理失靈是腐敗行為發生的根本原因[2]。陽穆哲從委托-代理理論角度,建立腐敗問題的委托人、代理人與尋租者的三方決策模型,并結合對模型的求解給出針對三方行為特點的反腐敗的最優政策建議[3]。楊杰從成本-收益的角度對腐敗進行了經濟學分析,揭示了個人腐敗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防治腐敗的對策[4]。同樣,王雪春也用經濟學中的成本-收益及博弈論的分析方法來考察腐敗問題[5]。李連華通過對腐敗成本-程度模型的分析,不但得出腐敗出現群體性、隱蔽性、標的越來越大等特點,同時反腐敗的時滯也越來越長;而且邊際成本有漸小的趨勢,從而導致腐敗程度無限擴張自我膨脹的趨勢[6]。張軍對腐敗行為發生的經濟學因素進行分析,以腐敗的成本與收益,權利與收益之間的關系為基礎,提出兩種不同類型的腐敗問題-需求性腐敗和供給性腐敗[7]。程同順、李秋蘭將經濟學中的委托-代理關系運用到現代代議民主制中,深入分析了公共權力委托-代理的失靈,引發政府官員的腐敗[8]。但是,多數的研究是從經濟學的成本-收益模型對腐敗問題進行分析;有些研究通過委托人與代理人的博弈模型集中分析了代理人的選擇問題;或者從委托-代理關系的理論角度分析腐敗行為;還沒有學者從多任務委托-代理模型對腐敗問題進行探討。筆者運用信息經濟學中激勵理論的基本觀點構建多任務委托-代理模型,對政治實踐中的腐敗現象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制止腐敗的相關策略。
二、委托-代理模型的基本框架
委托-代理理論是近30年西方企業契約理論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之一。這一理論認為,在以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為特征的現代公司制企業中,委托人 (股東或作為其代表的董事會 )和代理人(經理 )追求的目標存在差異,在激勵機制、責任機制和監督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代理人極有可能憑借其在經營企業中獲得的信息優勢來侵犯委托人利益,造成所謂“代理成本”。為了更好地追求和維護自身利益,委托人就必須一方面對代理人進行有效激勵,使其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創造更多的利潤;另一方面進行必要的監督和制約,盡量降低“代理成本”。
(一)模型的基本假設
在股東和經理人之間、保險公司和投保人之間、政府官員和民眾之間,普遍存在一種信息不對稱的困境。擁有信息優勢的代理人可能會損害信息劣勢的委托人的利益,換言之,當代理人的利益與委托人的利益相沖突時,代理人往往會產生“道德風險”行為[9]。
如何把上述委托-代理關系模型化,首先,由于委托人對待風險的態度比較積極,而代理人對風險的抵御能力較差,因此假設委托人是風險中性的,代理人是風險規避的;其次,假設A表示代理人所有可選擇的行動組合,a表示代理人的一個特定活動(如經理人的經營行為),a∈A。θ是不受委托人和代理人控制的外生隨機變量(如市場的變化莫測),a和θ共同決定一個可觀察的結果x(a,θ)和一個貨幣收入(如產出)π(a,θ),貨幣收入屬于委托人。假定π是a的嚴格遞增的凹函數,即給定θ,代理人越努力工作,產出越高;π是θ的嚴格的增函數,自然狀態越有利,貨幣收入越高。這條假設很直接地反映了信息的不對稱,委托人不僅觀察不到代理人的行動,還無法根據經營成果來判斷經理人采取的行動,即對于重要變量a的信息,委托人相對于代理人來講處于劣勢。第三,假定委托人的效用函數是V=V[π-s(x)],[SX(]π[]a[SX)]>0;代理人的效用函數U=U[s(π)]-C(a),s(x)是委托人給出的報酬,C(a)是代理人的成本函數,是代理人行動(或者努力)的負效用,并且C′>0,C″>0。對于效用函數如此具體的假設正是為抓住委托代理雙方的利益沖突,顯然委托人希望代理人努力工作,而代理人卻厭惡工作[10]。
(二)模型的建立
根據上述假設,可以看出委托人的問題是設計一個激勵合同s(x),根據觀察到的x(a,θ)產生的結果對代理人進行獎懲。一般地,對于委托-代理問題,根據Mirrlees (1974, 1976), Holmstrom(1979)所給方法,可以建立如下模型[9][10]:
在上式中,x表示可以被觀測到的與代理人有關的隨機變量,a表示代理人的決策變量,如努力程度,在某項工作上所花費的時間等;s(x)表示代理人所得報酬;π表示代理人的產出(如企業利潤等,委托人得到該產出),有些時候,x可能包含π,V(·)、U(·)分別表示委托人、代理人的效用函數;F(x,π,a)和f(x,π,a)分別表示分布函數和密度函數;C(a)表示代理人的成本,u[TX-]為代理人的機會成木或保留收益。
該模型說明委托人在極大化自己利益的同時,必須考慮代理人的利益。
IR表示代理人的參與約束(participation constraint), 又稱個人理性約束(individual rationality constraint),既代理人從接受合同中得到的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接受合同時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IC表示代理人的激勵相容約束(incentive compatibility constraint),即代理人在所有可能的行動中,他會選擇最優的行動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它表示代理人的收益不能低于其保留收益,否則代理人會另尋工作。
三、運用多任務委托-代理模型分析腐敗行為
目前,委托代理理論得到的許多結論來源于簡單委托-代理模型, 簡單委托-代理模型假定代理人只從事單一的工作、代理人的努力選擇是一維的。但在現實中,在許多情況下, 代理人從事委托人委托的工作不止一項,或者, 即使一項工作也涉及多個維度, 因而, 代理人的努力選擇往往不是一維度的, 而是多維度的。Holmstr·m 和Milgrom 證明, 當代理人從事多項任務時, 從簡單委托-代理模型得到的結論可能是不適用的。因此當代理人為委托人執行多項任務時, 對代理人的激勵問題應該在多任務框架下進行探討才更有意義。
將經濟學中的委托-代理理論置于政治實踐中,可以發現,現代的公共事務實踐中也存在類似的委托-代理關系。委托-代理問題是由當事人各方的信息不對稱引起的,擁有信息的一方是代理方(政府官員),缺乏信息的一方則是委托方(民眾),信息強勢方利用信息優勢,通過損害信息劣勢方獲益,這就引發了民眾與政府官員間的公共權力委托-代理關系失靈,導致腐敗。
從上述對委托-代理模型的基本框架的分析,可以知道它可以應用到很多信息不對稱的實際問題中。但是,基本的委托-代理模型過于理想化、簡單化,它只考慮了單個委托人的情況,以及代理人也只從事一種活動的情況;基本模型的結論不僅有限,而且與現實也有一定的差距;基本模型還有一個缺陷就是解釋范圍太窄,故它很難用于分析更廣泛的經濟組織問題。因此,多任務委托-代理模型就是在克服這些缺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2]。
筆者運用多任務委托-代理模型分析在公共事務領域中作為委托方的民眾和作為代理方的政府官員的行為[13]。為了研究方便,假定:
委托方是風險中性的,代理方是風險規避的;代理方的行動記為a=(a a2),a1是為降低服務成本而付出的努力,a2是為提高服務質量付出的努力;代理方的努力總成本為C(a a2),且C′>0,C″>0;代理方的活動決定了委托方的可觀測結果x=(x x2),x1是觀測到的服務成本變化情況,x2是觀測到的服務質量變化情況,且xi=ai+εi,i= 2;εi是均值為0方差為δ2i的正態分布隨機變量;委托方的收益為π(x)=γxT,γ=(γ γ2)是由于代理方的努力而使委托方獲得收益的系數,γ1是由于努力降低服務成本a1而獲得收益的系數,γ2是由于努力提高服務質量a2而獲得收益的系數;委托方設計激勵合同s(x),根據觀測到的結果對代理方進行獎懲,取s(x)=e+βxT,e是代理方的固定收入,β=(β β2)為剩余利益分享系數,其中β1是努力降低服務成本而帶來的剩余利益分享率,β2是其努力提高服務質量而帶來的剩余利益分享率。因為委托方是風險中性的,對于給定的激勵合同s(x),委托方的期望效用等于期望收益 (E為數學期望,下同 )[11]:
假定代理方的努力總成本C(a a2)=k(a2 a22)T/2,k=(k k2)為努力成本系數,k1是降低服務成本的努力成本系數, k2是提高服務質量的努力成本系數,且ki>0,i= 2;ki越大,同樣努力的負效應越大。代理方的確定等價收入為實際收入的均值減去風險成本,即:
風險規避度量。
代理方的參與約束要求期望效用不小于機會成本ω[TX-],表示為:
由式 (1 )、(2 )可知:剩余利益分享系數β與民眾和政府官員的利益均直接相關。如果β=(0,0)則s(x)=e,意味著剩余利益的獲得完全取決于民眾,政府官員不承擔任何風險,只獲得固定收入;如果β=( 1),則說明政府官員承擔全部風險,并完全決定剩余利益的獲得,這與國家及民眾的利益不相符,因此βi∈(0,1),i= 2。
由式 (5)、(10)、(11 )可知:在最優情況下,政府官員承擔一定的風險,由于βi是ρ,ki,δ21的減函數,政府官員越是風險規避,努力活動所帶來的觀測結果的方差越大,其承擔的風險越小,也越不愿意付出努力去降低服務成本和提高服務質量;從而導致民眾與政府官員間的公共權力委托-代理關系失靈,產生了腐敗現象。努力成本系數k越大,為使政府官員選擇同樣的努力水平,則剩余利益分享率β也要越大,而且努力成本系數k越大,政府官員更愿意以較低的努力保持較低的努力成本。
四、結語
由上述多任務委托-代理模型分析可知: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利益機制,提高腐敗行為的成本;要嚴格限制行政管制范圍,在公共產品的供給上引入競爭機制;要增加政務透明度,加強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制約機制,并且要教育與引導公眾參與公共監督。其次,公眾應根據政府官員的努力程度對其進行獎懲,然而政府官員的努力程度無法直接測度,只能根據觀測到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成本對努力程度進行推斷,服務成本可以直接以貨幣形式反映,而服務質量則無直觀的反映形式,因此必須設計一套服務質量的評價指標。最后,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在公共事務領域的實踐中,公眾和政府官員的目標各不相同,因此公眾必須根據觀測到的信息設計激勵機制。激勵機制應該達到以下兩個目的:(1)使政府官員按公眾的要求完成任務;(2)制約政府官員的道德風險,制止腐敗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張東輝.委托-代理關系中腐敗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問題,2002(1):6-8.
[2] 鄒波.腐敗與委托代理失靈[J].中國發展,2002(2):59-62.
[3] 陽穆哲.腐敗問題的三方決策模型[J].經濟科學,2001(5):35-43.
[4] 楊杰.腐敗現象的經濟學分析及對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5):21-22.
[5] 王雪春.腐敗問題的經濟學分析[J].五邑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4):8-10.
[6] 李連華.腐敗的經濟學分析[J].陜西省行政學院、陜西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5):38-40.
[7] 張軍.腐敗的經濟學因素與模型分析[J].理論與實踐,2002(1):61-62.
[8] 程同順,李秋蘭.腐敗的委托-代理分析[J].社會經緯,2004(12):70-73.
[9] Mirrlees,J,The Optimal Structure of Authority and Incentives within an Organization[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6(7):105-131.
[10] Holmstrom B,Milgrom P.Aggregation and linearity in the provision of inter-temporal incentives[J].Econometrica,1987(55):303-328.
[11] 張維迎.博弈論于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2] Holmstrom B,Milgrom P.Multitask principal-agent analyses:incentivecontracts,assetownership,and job design[J].Journal of Law,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91(7):24-52.
[13] 呂鵬,陳小悅.多任務委托-代理理論的發展與應用[J].經濟學動態,2004(8):74-77.
[14] Holmstrom B.Moral hazard and observability[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0):74-91.
(責任編輯:孫桂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