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旅游資源的存在和旅游者活動的開展,但是旅游資源的地域特征和旅游者活動的空間轉移特點,決定了旅游業的發展必然要與相應的空間地域結構聯系,呈現出一定的區域特點,這也決定了區域旅游業競爭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因此,提升區域旅游業競爭力的策略研究,已成為各地區域旅游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區域旅游業;競爭力;影響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TheStrategiesofAdvancingRegionalTourism Competitiveness
SHI Chang-bo,XU Shuo
(School of Tourism and Cusine Harbin University ofCommerce ,Harbin 150076,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ourist resources and marketing activities.However,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ourist resources and tourist movement account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ourism and geographical structure.This leads to the existing a signficant task to research into the strategies of advancing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各地爭相將旅游業作為地方支柱產業來發展,區域之間的競爭也更加的明顯和深入。如何立足自身實際,打造競爭優勢,已經成為各區域旅游業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在新一輪旅游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對區域旅游業競爭力進行研究可以增強區域競爭的緊迫感,促使各區域發現和了解自己在競爭中的優勢和不足,進而快速反應,積極應對,通過局部競爭能力的加強擴大到我國旅游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能力的提升。
一、區域旅游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
所謂區域旅游業競爭力是指各旅游區域作為一個整體,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爭奪客源,開拓、占領旅游市場并獲取產業發展要素和增長潛質的能力。區域旅游業競爭力不是指某一方面的競爭力,而是由眾多影響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也是一個從競爭潛力到競爭實力、再到競爭結果的動態發展過程。
競爭力一經提出,便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其中研究成果最為突出的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著名的競爭策略研究專家波特,他的“國家菱圖”模型為產業競爭力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經濟范式。在這一范式當中,波特歸納出了六大影響因素:(1)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和基礎設施等;(2)需求條件,主要指客源市場的需求結構和需求規模;(3)相關與輔助產業的狀況;(4)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對手;(5)政府行為;(6)機遇。對于旅游產業來說,由于其自身發展的綜合性特點,決定了影響區域旅游業競爭力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依據這些因素對旅游產業競爭力影響的大小,又可將其分為決定性因素、支持性因素、發展性因素和保障性因素。決定性因素主要包括資源條件、旅游需求狀況、旅游企業競爭力狀況和區域對外旅游形象等。這些因素構成了區域旅游業競爭力的核心,也是未來提升區域旅游業競爭能力必須關注的焦點。支持性因素并不是純粹為了旅游業的發展而存在的,但是其通過自身的完善和提高,可以更好地刺激和促進區域游業競爭力的提升。這類因素包括基礎設施、相關及輔助產業狀況、人才質量、科技水平等。發展性因素是區域旅游業形成和積蓄未來競爭實力的基礎,主要指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力、旅游企業的營銷、創新能力、旅游資金的引進和利用能力、旅游產業的優化、調整能力等。保障性因素構成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狀況,能夠帶動和保證旅游業沿著良性的方向順利發展。這類因素包括旅游環境、政府行為以及發展機遇等。
影響區域旅游業競爭力的四類因素并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一個有機的共同體。決定性因素作為區域旅游業競爭力的核心部分,其發展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區域整體競爭力的強弱。當支持性因素更多的向旅游產業靠攏和傾斜時,發展性因素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而支持性因素和發展性因素共同作用,可以增強決定性因素對現實和潛在游客的吸引力,也為更好地滿足游客的需求和增強游客的滿意度提供了保證。保障性因素能夠為決定性因素、支持性因素和發展性因素更好的發揮作用營造良好的氛圍,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提升區域旅游業競爭力的策略選擇
產業競爭力階段理論是波特關于產業競爭力的又一重要貢獻,依據這一理論,區域旅游業競爭力的形成要經歷四個階段,即要素驅動階段、投資驅動階段、創新驅動階段和財富驅動階段。目前,我國除了廣東、上海、北京三個旅游發達的地區已經進入創新驅動階段之外,其余大部分地區還處于前兩個階段或正在向第三個階段過渡。這兩個階段的特點是:在要素驅動階段,競爭力的形成來源于區域內豐富的資源,要求區域通過資源整合,發現優勢資源,進而將資源優勢發展成競爭優勢。投資驅動階段競爭力的形成得益于區域內政府和企業的投資意愿和能力以及高級生產要素的發展。對于我國大部分地區來說,一方面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據有不同程度的資源優勢。另一方面,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用于旅游產業發展的投資非常有限。在這種情況下,要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必須合理的將競爭力形成的兩個階段結合起來,一方面優化產業結構,加速資源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變,另一方面有效的拓展投資渠道,擴大資金來源,強化專業人才和高級人才的培養。具體的策略選擇如下:
(一)區域旅游業發展戰略規劃策略
規劃對于一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是決定區域旅游業未來發展方向和目標的全局性綱領。區域旅游業發展戰略規劃作為區域旅游業競爭發展的產物,是以提升區域旅游業競爭力、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對特定區域內旅游業競爭力優勢、劣勢、挑戰、機遇的分析,選擇出適合本地發展的策略,進而揚長補短,確保區域旅游業長久、持續、穩定的發展。同傳統的區域旅游規劃來說,區域旅游業發展戰略規劃更具全局性和針對性,在具體的實施上又有很大的靈活性,因而更適于在競爭的環境下為旅游業發展做出指導。各地區通過區域旅游發展戰略規劃,可以有效地整合資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提升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力,避免因決策失誤帶來的不必要浪費,從而進一步增強區域旅游業的潛在競爭能力。
(二)政府主導型策略
旅游業的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任何一個旅游企業和集團都無法營造和帶動全行業來創造這樣的環境,這就要求旅游業的發展必須實施政府主導戰略。作為政府部門,應該積極有效的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協調能力,引導區域旅游業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筆者認為,政府部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實現其主導作用:一是建立健全良好的市場競爭機制,完善旅游市場體系,加強旅游法規建設,營造公平、合理的競爭秩序;二是制定靈活的產業發展政策和合理的投資優惠政策,加大旅游業的資金投入,鼓勵和帶動社會辦旅游;三是增強政府的協調引導作用,弱化監管職能,給旅游產業和企業更多的發展空間和選擇余地。
(三)旅游產品差異化、系列化策略
旅游產品是旅游活動開展的基礎和條件。各個區域通過豐富和完善旅游產品線,可以提升整體的供給能力和水平,增加游客的購買力度。在我國旅游市場上大量同質化產品充斥的狀況下,堅持走差異化產品路線,能夠有效地避免和弱化區域之間因同質化產品而產生的激烈競爭。同時,相鄰區域之間通過差異化的產品又可以達到揚長補短的效果,有利于區域之間的合作和共贏。當然,更重要的是富有特色的差異化旅游產品在客源市場上更容易吸引和刺激游客的購買。旅游產品差異化的形成要立足本區域的資源優勢,找出區域內獨有的資源類型,深入挖掘文化內涵,進行高起點的設計和開發,爭取在進入市場之始就以高品位的特質形成品牌競爭力。除此之外,要加大新產品的開發力度,拉開產品的檔次,在設計核心產品的同時,要對外延產品和輔助產品進行研究和開發,使區域內的旅游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商務會展、科教探險等多層次的要求,并通過產品的系列化延長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時間,進一步增加區域旅游收入。
(四)旅游融資策略
資金是旅游業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對于經濟實力薄弱的區域來說,資金的不足是制約區域旅游業競爭力提升的瓶頸。因此,地方政府要在引資、貸款、稅收方面制定優惠的政策,優化投資環境,促進投資的多元化。同時,地方政府的財政預算要有意識的向旅游業傾斜,逐漸加大旅游業的資金投入。旅游業自身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盡可能多的爭取外方資金、民間資金和僑資等,動員和引導社會力量辦旅游。此外也要“以旅促旅”,將取得的旅游收入再合理的投入到開發建設中來,在發展中建設,在建設中發展,最終實現旅游經濟的循環發展。
(五)客源市場整合策略
客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和重點。隨著國家“大力發展國內旅游,穩固發展入境旅游,適度發展出境旅游”政策的實施,國內旅游市場將成為區域競爭的重點。各區域應協調和組織好三種旅游形式,有目的、有重點地發展和培育國內重要目標客源市場,尤其是要積極引導區域內游客的出行選擇,充分發展和挖掘近鄰省份的大中城市和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游客,以穩定和促進區域內客源的增長,確保旅游業長期保持持續快速發展。
(六)產業集群化策略
集群化是產業在橫向空間上呈現集聚狀態的組織形式。作為一種為創造競爭優勢而形成的產業空間組織形式,產業集群具有群體競爭的優勢和集聚發展的規模效益,能夠為產業的發展帶來溢出效應。目前,我國大多數區域的旅游企業力量薄弱,難以在市場上形成有力的競爭。針對這種局面,政府部門和相關行業組織可以通過有效的引導和支持,促進各旅游企業自覺、自愿的與相關和支持產業進行溝通協調和合作競爭,進而通過單體企業的聯系形成各種企業集群,最大限度地發揮集群特有的經濟集聚、信息共享、風險弱化等優勢,實現單體企業的專業化、規范化、規模化管理,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的競爭力。
(七)旅游業結構優化策略
區域旅游業競爭力的核心是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也即“食、住、行、游、購、娛”六方面的協調發展能力。目前我國許多區域“購”和“娛”的建設嚴重滯后,在給旅游者的游覽帶來眾多不便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旅游收入的提高。對旅游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就要重點加強這些基礎薄弱環節的建設,同時不斷提高配套設施的建設水平,增強“行”和“游”的便捷性,提高“食”和“住”的舒適度,促進各環節的協調發展,全面提高區域旅游業的整體供給能力,增加游客的滿意度。
(八)人才培養策略
人才的競爭是區域旅游業競爭的最高階段。作為旅游業競爭力形成的高級生產要素,旅游專業人才是區域維持長久競爭優勢的有力保障。隨著旅游產業競爭的升級,對旅游人才的需求量將會越來越大。各區域應該注意到人才的專業化、專職化是未來的行業需求趨勢。因而,在人才建設上,一方面要制定靈活高效的人才引進機制,為優秀人才提供合適的待遇和寬松的環境,激發他們最大程度的發揮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要積極地與高校聯手,根據市場和產業發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計劃,為區域旅游競爭優勢的取得積蓄后備力量和智力支持。另外,要注重加強現有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逐步提升行業人員的整體素質。
總之,提升區域旅游業競爭力已成為各地發展旅游業的當務之急,各地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在立足于初級生產要素為競爭力的基礎上,著力打造以人才、創新、品牌等為基礎的長久、有效的競爭力,進而通過各區域競爭力的提升來帶動我國旅游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王力萍,周麗君. 區域旅游競爭力提升策略研究[J].經濟縱橫,2005(5).
[2] 李國柱,梁雨華. 區域旅游發展戰略規劃研究, 2005-19-5.
[3] 王娟.安徽省旅游業競爭力研究[C].安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05.
[4] 胡芬,袁俊.區域旅游產業生態集群的內在機理與培養策略[J].世界地理研究, 2006(2):66-73.
[5] 李文兵.區域旅游業競爭力研究[C].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3.
(責任編輯:石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