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蔬菜的市場零售價格不斷上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蔬菜批零價差過大。因此,研究農產品不同流通環節的價格傳遞機制,對于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對北京蔬菜市場上小白菜、西紅柿和土豆的價格變化進行研究,發現零售價格是影響蔬菜批零價差的主要因素,同時也發現蔬菜市場的零售商對某些產品擁有一定的市場支配力,能夠通過一定的途徑提高零售價格,擴大價差。
關鍵詞:批零價差;價格傳遞;蔬菜
中圖分類號:F714 文獻標識碼:A
The Analysis of Wholesale-retail Marketing Margin and Price Transmission
in Beijing Vegetable Markets
FAN Run-mei PANG Xiao-peng2,WANG Zheng-nan
(1.Feed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n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2.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China Renmin University,Beijing,China)
Abstract:The retailvegetable price has been increased constantly.One of theimportant reasons is the increased wholesale-retail marketing margin. Meanwhile, many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ic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By analyzing the price changes of cabbage, tomato and potato on Beijingvegetable markets,the paper finds that retail price is a main factor that affecting vegetable's wholesale-retail marketing margin, and that vegetable retailers own market power on some products so that they can use some ways to increase the retail price and enlarge marketing margin.
加入WTO以來,我國農產品市場狀況備受世界各國的關注,農產品流通效率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蔬菜消費者最為集中的地方,蔬菜價格的變化直接關系到每一位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如何提高蔬菜市場的運作效率,更好的穩定蔬菜市場價格,這是農產品銷地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時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以北京市為例,分析其蔬菜市場的價格變化情況,以及影響其從批發到零售的價格擴展的主要因素,從而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為政府制定相應的農產品流通政策提供決策參考。
一、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說
價差,即“某種農產品的市場銷售價格與農戶價格之間的差額”,或者是“市場流通投入的價格”,通常用零售價格與農戶價格的差值來表示。由于價差是衡量市場流通效率的重要指標之一,國內外學者都非常重視對這個問題進行理論的和實證的研究。
在眾多經驗模型中,加價模型Waugh(1964)在價差研究中長期處于重要地位,但是,該模型被認為沒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導致了模型的錯誤設定(辛賢,1998)。并且,當價格由農戶供給變化和零售需求變化共同決定時,加價模型不能精確地獲得農戶價格和零售價格的關系,只有當供給變化、需求不變或者需求變化、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加價模型才能描述價差的變化情況(Gardner,1975)。Gardner的6方程模型則放松了傳統價差模型中定比假設和替代彈性恒等的假設,建立了一個2種投入1種產品模型,由此來分析農戶價格和零售價格的均衡關系。在他的分析中認為雖然替代的可能性有限,但還是認為替代彈性是可變的,而非恒等的。與Gardner模型結構分析一致的相對模型(Wohlgenant和Mullen,1987),則允許供給與需求的同時變化,對于短期觀測的農產品數據(如周或月觀測值),用加價模型進行檢驗可能會很充分的說明價差的行為,因為短期內需求不可能發生明顯的變化。但長期觀測的數據可能反應供給和需求的同時變化,因此用相對模型會更好一些。
流通成本模型(Wohlgenant和Mullen,1987)則是基于價差的第二種定義,即“價差是市場流通投入(Marketing services)的價格”構建的。該模型假設提供市場流通投入的企業會不斷地投入直到投入的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入。市場流通投入的成本僅由農產品的數量和企業成本函數決定。
Wohlgenant(1985)的理性預期模型運用理性預期的方法重點估計了持有存貨的成本,研究結果說明零售價格滯后于農戶價格和批發價格,對于競爭性企業來說,在追求其持有存貨的未來預期收益的現值最大化的情況下,從最大化函數的一階導數中推導出價差方程。
從以往的研究結論來看,價差的基本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用于銷售的農產品總量、銷售價格、農產品生產總量、農戶價格和流通服務投入品的數量、零售需求因素、市場流通服務投入品價格、其他一些外部流通環節的變化和農產品供給變化。Buse and Brandow(1960);Waugh(1964) George and King(1971),Tomek and Robinson(1981)通過實證的研究,認為,一般情況下,價差與銷售量之間存在負向關系,與零售價格存在正向關系。
關于農產品價格傳遞的研究,Azzam(1999)提出了一個比較有趣的模型,他的結論說明了零售價格對農戶價格上升的高度反應。Azzam運用空間上競爭性零售商的兩期模型(A two period model of spatially competitive retailers),指出凹型的空間需求可能導致價格的不對稱,同時也指出,價格傳遞只是部分的傳遞。盡管Azzam的研究對價格不對稱的理解作了很大的貢獻,但是,他的模型并沒有解釋Ward(1982)研究證明的結果,即,零售價格對農戶價格增加的調整比對農戶價格減少的調整更充分、更完全。
用北京蔬菜市場中的小白菜、西紅柿和土豆作為研究對象,所采用的是周價格數據,根據對各模型的分析,對于間隔較短的數據,加價模型可以更好的反應價差的行為,所以選取Waugh的加價模型進行分析。
二、數據來源和描述統計分析結果
筆者所用價格數據均來自北京創價信息咨詢有限責任公司①所收集的歷年北京蔬菜市場價格統計匯編。時間跨度為2000年第1周到2004年第53周連續5年253周的周價格數據,價格以“元/斤”為計量單位。
通過對北京市蔬菜市場價格數據的分析,結果顯示:從2000年到2004年,西紅柿、土豆和小白菜三種產品批零價差的變化趨勢基本保持一致(見圖1)。總體上來看,西紅柿的批零價率最小,土豆介于小白菜和西紅柿之間,小白菜批零價差的變化幅度一般比較大。并且從4月份到7月份,小白菜和西紅柿的批零價差的變化幅度基本相反,這說明產品的季節性對價差的變化存在影響。而土豆批零價差的變化幅度不大。
為什么不同蔬菜品種的價差變化不同?影響北京市蔬菜價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三、模型構建和分析結果
(一)批零價差模型及分析結果
結合實際情況,對蔬菜市場價格模型的構建具體描述如下,并稱此模型為調整后的價差模型
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零售價格對三種產品的價差影響在統計上是非常顯著的,也就是說,零售價格是影響批零差價的主要因素。
常數項的符號為正,說明在所選樣本的時間期限內,三種品種的價差都呈增長趨勢。
小白菜和西紅柿零售價格和各自的價差存在著負向關系,而土豆的則相反。出現這種情況,可能的原因是小白菜和西紅柿的零售價格對批發價格變化的反應滯后,所以,當批發價格上升時,零售價格上升較少或保持不變,從而導致批零價差下降;當批發價格下降較少時,零售價格下降更多,或者是因為小白菜和西紅柿的不易儲存性,為了能盡快的賣出產品,零售商很有可能會以更低的價格出售,這都會導致價差和零售價格之間出現負向關系。而土豆的儲存期限比較長,相對于不易儲存的小白菜和西紅柿而言,零售商對土豆的進貨量比較多,在以后的出售中會根據市場上零售價格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
對于零售價格滯后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只有小白菜滯后兩周的零售價格對它的價差的影響是顯著的,西紅柿和土豆滯后一周的價格影響不顯著。
從季節因素的影響來看,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對小白菜的批零價差的影響是顯著的,第三季度對西紅柿、土豆的批零價差的影響也都是顯著的,并且,對價差的影響都是負向影響。
(二)價格傳遞模型及分析結果
運用Houck的方法,可以建立一個包括短期和長期價格調整、不對稱和價格反應滯后等變量的模型,如下:
所以,PRt是從0時期的起初價值P0到t時期的零售價格Pt的變化。PWU是批發價格從開始的價值到t時的增加的總和。PWD是批發價格從開始的價值到t時減少的總和。R是批發價格上漲滯后的時間,f是批發價格下降滯后的時間。
如果批發價格和零售價格一起變動,則α1和α2都為正。如果零售價格對批發價格在上升和下降的回應一致,則可期望α1=α2 ;如果零售價格對批發價格的增加的回應多于對批發價格減少的回應,則α1>α2,反之,如果零售價格對批發價格增加的回應少于對批發價格減少的回應,則α1<α2 。零假設(α1>α2 ),即零售價格的運動是對稱;替代假設(α1<α2),即零售價格的運動是不對稱的。
以往的研究表明:批發價格的變化與零售價格的變化之間存在著滯后性。為了檢驗價格傳遞的不對稱性,本研究運用分布滯后模型(Distributed lag model),以最初的滯后3周的價格數據來估計方程(2)。然后把滯后的數目減少到僅包括滯后系數顯著異于零的個數。
對價格滯后的驗證,以批發價格上升滯后2周、批發價格下降滯后1周的價格為基礎,對模型進行線形回歸估計,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三種蔬菜的批發價格上升滯后2周的影響是不顯著的,這說明,批發價格的傳遞根本不會滯后2周及以上,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的。
從表2中還可以看到,小白菜、西紅柿批發價格上升的系數均大于批發價格下降的系數,即d1>d2,而土豆批發價格上升的系數小于批發價格下降的系數。這說明:小白菜和西紅柿零售價格對批發價格上升的回應多于對批發價格下降的回應,土豆零售價格對批發價格上升的回應小于對批發價格下降的回應。
三種蔬菜的批發價格上升的系數和批發價格下降的系數都大于零,說明三種蔬菜的批發價格和零售價格一起上升或者一起下降。
從上面對價格傳遞方程的回歸結果來看,零售價格對批發價格上升和下降的反應略顯不同,滯后期的長短也因品種不同而異,盡管這從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價格調整的速度不同,但它并不是絕對的。例如,西紅柿對批發價格降低的滯后是1周,這僅僅說明了滯后系數在統計上是顯著的,但并不能說明在經濟上是顯著的。或許零售價格很多的變化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就已經完成了,在剩下的幾天內,統計系數顯著可能說明了零售價格的變化很小。
從長期來看,為了回答零售價格對批發價格上升和下降的回應是否一致的問題,還必須進行假設檢驗。假設檢驗的結果見表3。
從表3中可以看出,盡管批發價格上升和下降的系數差異比較大,但是對價格傳遞對稱性的假設檢驗說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上,三種產品的假設檢驗在統計上都是顯著的。在表3中,對三種不同的蔬菜,零假設都在統計上被拒絕。由此說明,所選的三種蔬菜的零售價格對批發價格上升和下降的回應存在著顯著的不同。三種蔬菜零售價格對批發價格上升的回應比較多,也即,批發價格的上升能比較迅速、完全地反應在零售價格上。同時,此檢驗結果也說明:對于競爭市場上易儲存和不易儲存的產品的零售價格都對批發價格的上升反應敏感。并且,α1=1和α2=1的假設在三種蔬菜的假設檢驗中都被拒絕,而替代假設α1<1和α2<1在統計上沒有足夠的證據拒絕,說明北京蔬菜市場的零售商試圖保持比價穩定的零售價格。
四、主要結論
研究結果說明,零售價格是影響蔬菜批零價差的主要因素,而且因為蔬菜品種的不同,零售價格對批零價差的影響方向并不一致,對易儲存的產品(土豆),其零售價格和批零價差之間存在著正向的關系,對不易儲存的產品(小白菜和西紅柿),其零售價格和批零價差之間存在著負向關系,這其中可能的一種解釋原因是不易儲存產品的零售價格對批發價格變化的反應短期內存在一定的滯后。這一點在價格傳遞研究中得到了證實。
季節因素對批零價差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在各種蔬菜收獲的季節,往往是其批零價差比較大的季節。例如:小白菜的批零價差在第二季度變化比較大,西紅柿的批零價差在第三季度變化比較大,而土豆的則在第四季度的變化較大。
筆者對北京蔬菜市場上小白菜、西紅柿和土豆價格傳遞研究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比較受關注的批零價格之間關系的一些問題。
首先,三種蔬菜零售價格對批發價格的變化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滯后期的長短也因品種不同而不同,總體上來說,北京市場上蔬菜批零價格的傳遞速度還是很快的,一般會在一周內完成傳遞。
其次,從長期來看,分析結果證明北京蔬菜市場上小白菜、西紅柿和土豆的零售價格對批發價格上升所做出的回應(提升零售價格),多于對批發價格下降所做出的回應(降低零售價格)。這也說明,蔬菜市場的零售商對某些產品擁有一定的市場支配力,能夠通過一定的途徑提高零售價格,擴大價差。
五、政策含義
一般來說,蔬菜零售價和批發價的比例小于等于1的情況下,被認為該市場流通是有效率的,價差正常。但通過對北京蔬菜市場批零價差和價格傳遞的研究,發現北京蔬菜的批零價差大部分超過這個界限,在旺季,有的蔬菜的零售價甚至是批發價的2倍以上。這說明蔬菜流通各個環節的利潤分配不是很合理,市場流通效率較低。所以,政府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保持合理的批零價差,調整現有的蔬菜流通環節的利潤分配狀況,以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更好地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
參考文獻:
[1]黃季焜,Scott Rozelle,解玉平,張敏. 從農產品價格保護程度和市場整合看入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J].管理世界,2002(9).
[2] 任潞生,張宏,孫新占,齊紅衛.我國農產品購銷差價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1997(4).
[3] 武拉平.中國農產品市場行為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2.
[4] 辛賢. 農產品價差模型改進[J]. 預測,1998(6).
[5] Friedman M. price theory. Hawthorn, NY, Adline publishing Co, 1976.
[6] Buse R C, Brandow G E. The relationship of volume, price and costs to marketing margins for farm foods. 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 1960(42):362-370.
[7] Tomek W G,Robinson K L. Agricultural product prices, Chapter 6.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1.
[8] Gardner, B. L. The Farm-Retail Price Spread in a Competitive Food Industry.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75(57): 399-409.
[9] George, P. S., and G. A. King. Consumer Demand for Food Commod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Projections for 1980. Giannini Foundation Monograph No.2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71.
[10] Houck, J. P. An approach to specifying and estimating nonreversible func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77(59):570-572.
[11] Wohlgenant, M. K., and J. D. Mullen. Modeling the Farm-Retail Price Spread for Beef. Wester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7(12): 119-25.
(責任編輯:孫桂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