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供應鏈是由關聯企業群體組成的復雜經濟系統,其演化是一個由自組織與環境適應混合作用的系統演化過程。衡量供應鏈狀態改變的標準是鏈中的核心企業。供應鏈演化包括兩個層次:即供應鏈與環境相互作用和供應鏈內部自組織作用;創新是演化的內在動力,學習、知識信息共享、要素正常流動等都起著很重要作用;差異、選擇、維持是供應鏈演化中主體間相互作用的根本機制。
關鍵詞:供應鏈演化;復雜自適應系統;核心企業;內在作用機制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Supply Evolution Chain
NIU Wen-xue
(City College,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ongguan523106,China)
Abstract:Supply chain system is a complex economic system composed of a cluster of affiliated enterprises, and the evolution of supply chain is a self-organizing and environment-adaptive pracess. The core enterprise is the criterion to measure the status of supply chain.In the process of supply chain evolution, the interactionhas two aspects: supply chain and the environment (supply chain to supply chain), the self-organization effect in supply chain (enterprise to enterprise).Innovation is the impetus of supply chain evolution. Learning and shareing of 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the fluent circle of resource all paly important roles in supply chain evolution. Differentation,selection and maintainance are the basic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on in supply chain evolution.
瞬息變幻的市場環境和個性化的顧客需求導致了現代企業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發生了根本轉變:從內部資源走向了整合內外資源的戰略選擇、從競爭模式走向了競合模式、從控制管理模式走向了分治管理模式等。這些都反映了管理中無處不在的復雜性,傳統的方法在解決管理復雜性問題方面顯得力不從心,于是人們開始嘗試運用現代系統科學研究成果來解決管理難題。
有學者指出:復雜性科學是21世紀的新興科學。[1][2]復雜性科學為我們提供了對復雜決策問題進行策略性思考的系統思維,這是一種致勝思維,使我們了解未來與現在,而現在將創造光輝的未來。[1]復雜自適應系統理論(Complex Adaptive System)是研究復雜性的一種科學理論,它是遺傳算法創始人荷蘭德1994年在美國圣塔菲研究所提出的,它的核心思想是適應性造就復雜性,簡單主體行為能夠造就宏觀層次上的復雜涌現。同時,現在已經有文獻從不同角度論證了供應鏈是個復雜自適應系統[13-8][10],那么供應鏈的發展演化也應該具有CAS的特性,基于這種理論前提,接下來筆者就試著給出供應鏈演化的定義、內涵、界定指標和內在演化動力機制,最后指出了研究供應鏈演化問題的意義所在。
一、供應鏈演化的定義
供應鏈是個由關聯企業群體組成的復雜經濟系統,其演化是一個由自組織與環境適應混合作用的系統演化過程。由于人類特有的學習能力,供應鏈系統演化既不同于機械系統單純的能量轉換,也不同于生物系統的自然選擇過程,而是在差異、選擇、維持三個基本機制作用下,由個體到群體的漸進累積的環境適應過程。
供應鏈演化以自組織過程為基礎,實際上就是說,供應鏈演化應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自組織過程就是對市場環境適應的過程,既然是個適應過程就意味著存在優勝劣汰,而這恰恰需要市場機制來實現。因此,從市場運行的意義上講,可把自組織過程視為“有意行為的無意結果”(盧瑟福,1994)。這一觀點同樣可追溯到亞當·斯密(1776)“看不見的手”的術語,即個人所追求的自我利益,通過自發的市場作用而產生未預期的宏觀社會利益。供應鏈的演化也就是組成企業在追求個體簡單目標的行為下而涌現出來的系統特征結果。
在供應鏈系統演化過程中,要素的正常流動是供應鏈這一復雜系統運行和不斷發展的基礎,學習是供應鏈系統群體能力增長和不斷進行創新的途徑,而創新是供應鏈演化的內在動力,知識共享是供應鏈系統形成所帶來的好處和整體集聚力增強的原因之一,信任是供應鏈內企業各種合作關系的建立基礎并促進鏈內企業發揮協同效應達到“1+1>2”效果。
在供應鏈中要素正常流動表現在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通暢傳遞,減小流動成本,只有這樣供應鏈才能具有動態適應市場環境的能力,如果供應鏈的網絡結構是人類身體的骨架的話,供應鏈內的“要素流”就是營養載體——血液。另外,要素正常流動也是市場機制得以發揮的基礎,前面提到市場機制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優勝劣汰,資源流向效率高的作業流程環節。供應鏈演化也是一個資源動態組合的過程,所以要素流動是供應鏈演化的基礎。
創新是供應鏈演化的內在動力。按照CAS理論觀點主體都是自主追求自身利益,而非一種控制管理模式,那么在供應鏈演化中主體的行為導致了供應鏈類型的改變,然而主導主體行為的背后動機又是什么呢?那就是企業所具有的最根本特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價值分成上有著利益優勢,于是企業就會追求成為核心企業,改變現狀的方法是唯一的——創新。因此,可以從根本上講鏈內企業創新行為是供應鏈演化發展的根本內在動力。
供應鏈內部學習行為和信息共享程度都會影響其創新行為,我們知道創新活動包括兩個環節:創新成果形成階段和創新推廣階段。在創新成果形成階段,信息共享減小了創新行為的風險,供應鏈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任何環節創新都不是孤立的,只有把握了供應鏈上整體信息后,創新成功概率就會加大。供應鏈內的學習行為直接影響了創新成果推廣效果。供應鏈中每個企業的創新只能是某個環節的創新,而市場接受的是供應鏈整個流程的結果(最終產品或服務),所以創新如果要得到收益,必須使得能夠讓其在供應鏈上推廣。這種推廣不是復制,而是其他環節配合這種創新使得供應鏈的最終產出在市場上獲得差異優勢,進而整個鏈條獲得超額利潤。如想得到預期結果,供應鏈內部必須進行充分學習,這就要求內部企業必須是學習型組織。
二、供應鏈演化的界定指標
筆者認為核心企業的類型是供應鏈系統形態的標志,核心企業的改變意味著供應鏈系統內部主體作用模式和整個系統特征發生轉變。核心企業處在供應鏈上的不同環節決定著供應鏈的類型。比如:以生產型企業為中心、以終端銷售企業為中心、或以上游原材料為中心等不同類型供應鏈。
處在供應鏈演化中不同階段的供應鏈類型是沒有高級與低級之分,因為供應鏈系統的演進是一個與環境變動適應的過程,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供應鏈類型,而衡量供應鏈演化的最顯著指標就是核心企業類型的變遷。
三、供應鏈演化的內涵
供應鏈的演化具有雙層含義:首先,將供應鏈作為整體來研究,鏈鏈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了供應鏈演進,其間供應鏈間相互作用也會導致整體產業環境變化;其次,就單個供應鏈而言,它的演化將是一個學習積累的過程,創新是內在根本動力,組成單位的創新行為是供應鏈上核心企業演變的內在原因,然而,核心企業的演變也恰恰帶來了供應鏈的演化。據此,供應鏈的層次關系對其演化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鏈鏈之間的作用關系及鏈內企業之間的作用關系。
(一)鏈鏈之間關系
供應鏈演化中,根據供應鏈提供的最終產品或者服務之間的關系,可以把供應鏈之間的作用關系可以分為以下三種:共生、寄生和競爭。
1.共生。在供應鏈演化過程中供應鏈之間的共生性主要體現在處在共生關系的供應鏈之間有著很強的互補關系,雙方的合作大于競爭。供應鏈間合作共生關系的結果是非零合博弈,它強調供應鏈間積極爭取多層次、跨領域的戰略合作,共享資源,集成要素優勢,實現雙贏或共贏的市場策略。
2寄生。供應鏈演化中,有些企業由于資金、或者經營策略定位等原因使得它經常的模仿別人而不進行研發投入,那么這些模仿和被模仿的供應鏈之間就是一種寄生關系。這種寄生關系阻礙了供應鏈上的創新行為,它加大了供應鏈創新的成本和風險,正是由于供應鏈間寄生關系的存在使得供應鏈上關系管理成為必要,寄生關系的存在使得創新型供應鏈的技術外溢風險加大,為減小風險供應鏈上關系管理成本加大,再加上創新外溢風險使得整個供應鏈創新動力消減,整體來講這種供應鏈的寄生關系不利于整個產業的發展。
3.競爭。因獲得或使用資源上的相同或相近使得供應鏈之間必然產生競爭,這些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客戶資源、市場資源、政策資源、服務資源、人力資源、以及各種物質資源。競爭主要在持相同策略的供應鏈之間發生,這種關系加大了供應鏈創新的動機。
(二)鏈內企業之間關系
供應鏈內部企業間是種競合的關系,競爭體現在不同環節對整體產品或服務的貢獻上,也即每個環節所取得的價值。我們相信企業的本性是競爭,為了本身利益最大的競爭是永不停息的。供應鏈上的企業都有成為核心企業的欲望,成為核心意味著處在供應鏈的高附加值生產環節,在供應鏈整體經營策略中的影響力也會變大,最終將獲得在供應鏈內部交易中的有利地位。
供應鏈內部競爭時刻存在,但不是零和競爭博弈,而是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供應鏈整體競爭優勢的提升,這樣大家合力把整個蛋糕做大,每個企業獲得利益的絕對量也就變大。其實,供應鏈上企業間的合作是基于單個企業的產品或服務都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只有把整個鏈條整合起來才能獲得市場認可。
在供應鏈演化中,競爭使得供應鏈型態出現激進性改變,合作使得供應鏈系統更加穩定,所以供應鏈演化是從穩態到另一穩態的動態系統演化過程。
四、供應鏈演化的機制
供應鏈系統自身的有效演進意味著在同環境的動態適應過程中,缺乏生命力的組織形式及其功能被逐步放棄和退化,被保留和發展的是更有效的組織形式。因此,如前所述,供應鏈演化機制也就是環境適應機制。供應鏈系統的環境適應過程可被歸為三大機制的共同作用,即:差異、選擇和維持。
(一)差異
差異是指供應鏈之間及供應鏈中企業在資源及要素稟賦、適應性行為模式以及組織形式上的不同。供應鏈系統演化中的自組織與環境適應過程的有機組合,可以說正是始于某個橫截面上個體之間規劃差異與其他差異的初始狀況。企業個體之間的差異意味著某種競爭優勢或劣勢。識別、利用或消除差異,是企業個體及供應鏈群體自組織及其發展演化的前提。在供應鏈演化過程中企業之間及供應鏈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稟賦、行為模式和組織模式等方面。
(二)選擇
在社會經濟系統中,企業同其生存環境相適應是達成生存目標的前提條件。在供應鏈中,各個企業的適應過程又可分為主動適應與被動適應。在宏觀層次上講,所謂主動適應是指企業可以通過主動學習和創新而在組織變遷中引入某種正反饋機制,帶來短期內的激進式組織形態變化;而被動適應過程強調了環境中惰性因素的制約,通常通過特定的負反饋機制決定了系統的穩定性和長期中的漸進式變遷。
在微觀層次上,企業的經營策略也有主動適應環境和被動適應環境之分,前者主要反映在企業會根據市場主動創新自己的生產經營,這種創新將會改變其在供應鏈中的地位;后者是指供應鏈內那些堅持被動配合經營策略,它被動配合的是供應鏈上主動創新企業的策略,由于創新型企業的行為使得供應鏈在整個市場競爭處于優勢,如果那些被動配合企業想留在此系統中享有這一市場優勢,它們必須被動適應由于自身所在供應鏈的改變而帶來的市場環境變遷。
(三)維持
維持意味著組織的存續,既包含對系統原有結構及其有效機能的遺傳,也包含對學習中所獲得的成功變異的保持。維持主要源自于前面提到的組織慣例,組織慣性又來源一些企業經營中的轉換成本,正是由于這些成本的存在使得企業不可能迅速應對市場變化而改變自己的組織模式。
企業及供應鏈組織形式通過對經營活動中的成功模式的復制而得延續,而且正是由于系統中這些基本慣例的延續,極大地縮短了系統組織適應環境的時間。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為慣例的存在,也可能使得企業及供應鏈的環境適應性受到限制,甚至造成適應成為不可能。
在供應鏈演化發展中,那些對自己經營現狀不滿意的企業更容易打破維持機制,它們的行為如同生物遺傳學里的變異,維持則就如同生物基因。我們關注是那些能夠遺傳的變異,也就能夠打破現存“維持”而成為未來“維持”的突變。
五、結束語
筆者在研究供應鏈演化問題上,采用的是一種系統思維,而不是線性的、簡單因果關系的思維模式。因此,對今后供應鏈上開展其他相關研究有一定的示范借鑒意義。
從研究結果上來講,筆者首先剖析了供應鏈演化中的動力機制和主體作用模式,指出了供應鏈系統的演化發展是一個集體動態過程,就像人類歷史的發展演變一樣,每個人都在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就可以改變一些企業盲目把自己定位在供應鏈上“核心位置”的戰略錯誤。企業清晰制定了戰略理念,就可以合理的配置資源,可以避免在有限資源配置、機會選擇以及戰略投資上由于決策失誤帶來的重大損失,進而獲得競爭優勢。
其次,企業在經營目標選擇和供應鏈績效管理上必須明白,各種管理都是為了達到一個Pareto最優[10],這是因為各個企業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系,而不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
最后,供應鏈上的企業必須使自己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因為供應鏈系統是一個動態演進的學習系統,動態演進意味著供應鏈時刻處于變化中,包括外在環境的改變和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模式的變革,企業只有具備了快速學習能力才能應對瞬息萬變的經營環境。
參考文獻:
[1]徐緒松.復雜科學-資本市場-項目評價[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2.
[2] 徐道一.復雜性科學:21世紀的科學[N].科學時報,1999-10-23.
[3] Choi.Thomas Y,Dooley.Kevin J,Rungtusanatham.Manus.Supply networks and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ontrol versus emergence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19.
[4] 任常銳,柴躍廷,劉義.敏捷供需鏈的復雜適應系統建模, http://www.cims.tsinghua.edu.cn/paper/business/b5.pdf, 2002-11-27.
[5] 周慶,陳劍.基于Swarm的供應鏈多主體聚集模型及其仿真[J]. 系統仿真學報,2004,6(16):1308-1313.
[6] 周健,李必強.供應鏈組織的復雜適應特征及其推論[J].運籌與管理,2004,3(13):120-125.
[7] 周慶,甘初初.供應鏈配送系統的多主體Petri網模型的建模方法[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2,6(22):786-790.
[8] 蔣白樺,王丹力.從復雜性的角度分析供應鏈管理問題[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2(15):52-55.
[9] 袁春曉.產業組織演化論[D].四川大學經濟學院,2002-03.
[10] 張濤,孫林巖.供應鏈的系統運作模式分析與建模[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11(11) :8-13.
(責任編輯:席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