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 則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條款釋義】
本條是關于《勞動合同法》適用范圍的規定。
根據本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一、用人單位
“用人單位”是我國勞動法中的一個特定概念,與勞動者相對稱。指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招用和管理勞動者,并按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向勞動者提供勞動條件、勞動保護和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組織。依據本條規定,用人單位主要指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以及符合用人資格的其他勞動組織, 在一定情況下還包括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等組織。
1.企業:企業是以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結合為前提,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經濟組織。按不同標準劃分,企業有多種不同分類。按照企業的經濟成分來劃分,我國現階段有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股份制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等;按照企業的法律形態來劃分,有法人企業(公司)、非法人企業(合伙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等)。無論是什么性質的企業,也無論企業招用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還是生產工人,都必須依法通過簽訂勞動合同確立勞動關系,由此就在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產生了勞動法律關系。企業作為用人單位是最基本的《勞動合同法》用人單位主體。
2.個體經濟組織:個體經濟組織是依法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準登記,并領取營業執照從事工商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個體單位,亦稱個體工商戶。個體經濟組織是以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和個體勞動為基礎的經濟單位。法律允許他們雇用一定數量的幫工或招收學徒。這就在個體經濟組織與幫工、學徒之間產生了勞動關系,從而使個體經濟組織成為勞動法中的用人單位。個體經濟組織中的勞動關系自然成為《勞動合同法》的調整對象的組成部分。
3.民辦非企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它是不同于我國國家機關、企業、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的獨立的社會組織。在我國,民辦非企業單位一是其經費國家不負擔,二是允許其一定盈利(但規定只能用于單位發展)以保證業務活動的正常運行,所以也有別于市場運作的企業。根據《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1998 年10 月25 日國務院令第251 號)的規定,我國的民辦非企業單位主要有各類民辦學校、醫院、文藝團體、科研院所、體育場館、職業培訓中心、福利院、人才交流中心等。基于這類單位“企業化管理”的實質,將其內部的勞動關系納入勞動合同法調整。
4.國家機關:國家機關是依法設立的行使國家管理職能的機構。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統一實行公務員制度,但對那些不在管理崗位上的辦事人員和后勤服務人員的招用和管理,也統一按照勞動法律規范進行。國家機關與勞動者通過簽訂勞動合同確立勞動關系的,就與勞動者之間形成了勞動法律關系,國家機關則成為勞動法中的用人單位。這里需要說明,在我國特殊國情下,依據《憲法》及2006 年1 月1 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國家機關除了包括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機關、各級行政機關、各級審判機關、各級檢察機關、各級軍事機關外,還包括中國共產黨機關、政治協商機關、參政黨機關和參政團體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的實施范圍包括中國共產黨各級機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各級委員會機關、各民主黨派機關和工商聯機關。按我國現行勞動、人事管理體制,國家機關與其所需用的工勤人員確立勞動關系適用勞動合同法。
5.事業組織:根據《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的規定,事業單位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研、文化、衛生、體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社會福利、救助減災、統計調查、技術推廣與實驗、公用設施管理、物資倉儲、監測、勘探與勘察、測繪、檢驗檢測與鑒定、法律服務、資源管理事務、質量技術監督事務、經濟監督事務、知識產權事務、公證與認證、信息與咨詢、人才交流、就業服務、機關后勤服務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 這里所說的從事社會事業活動,是指進行這方面的實際的、具體的活動。如各種教育單位的教學活動、科技單位的科研活動等,而不包括這方面的各級文化、教育、科技國家機關主管部門的行政管理活動。隨著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分化, 事業單位的情況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大致有四類: 第一類是服務對象基本上面向社會的事業單位,如學校、基礎性科研所等;第二類是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如出版社、雜志社、應用研究科研所等;第三類是直屬于某一國家機關,并直接為國家機關的決策等提供服務的事業單位,如直屬于某一國家機關的研究中心、研究所等;第四類是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如勞動監察、國土資源監察機構等。事業單位與其職員的權利義務關系,有些參照公務員管理的適用公務員法,有些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除此之外均適用勞動合同法調整。
6.社會團體: 社會團體是中國公民自愿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包括各類使用學會、協會、研究會、促進會、聯誼會、聯合會、基金會、商會等稱謂的社會組織。依照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社會團體大致有四類: 第一類是由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核定,并經國務院批準免于登記的團體,如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使用行政編制或由中央機構編制部門直接管理機構編制的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機關等。這一類社團中的其工作人員是參照公務員序列管理的。第二類是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人民團體,如黨派團體( 包括民革、民盟、九三學社、民主建國會、民主促進會等民主黨派) 等。第三類是一般性的服務對象面向會員的社會團體,如一般的學會、協會、研究會等。第四類是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內部經本單位批準成立、在本單位內部活動的團體。獨立的社團組織與其工作人員的權利義務關系,除參照公務員管理的適用公務員法外,適用勞動合同法。
二、勞動者
《勞動合同法》中的勞動者,是指達到法定年齡(在我國年滿16 周歲)、具有勞動能力,能夠依法簽訂勞動合同,獨立給付勞動并獲得勞動報酬的自然人。依據《勞動合同法》,勞動者包括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中的勞動者;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中除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以外的勞動者。
1.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中的勞動者: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中的勞動者與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一律適用《勞動合同法》法。需要說明的是,企業的法定代表人如廠長、經理、公司的董事長等一般是按照《企業法》《公司法》相關規定,與企業或者企業的上級主管部門簽訂目標責任制合同,這就不屬于勞動合同的范疇,他們也不是勞
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公司的合伙人、私營企業主也不在勞動法中勞動者的范疇。
2.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中除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以外的勞動者: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中除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以外的勞動者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
動合同,依照《勞動合同法》執行。從規定的排除性理解,以下幾個方面人員不適用勞動合同法:
國家機關中的公務員不納入《勞動合同法》適用范圍,由《公務員法》調整。
事業單位中經批準參照《公務員法》進行管理的工作人員。如2006 年,中央組織部、人事部下發了《關于印發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黨中央、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名單的通知》(組通字[2006]33 號),批準17 家黨中央、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列入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管理范圍。
社會團體中經批準參照《公務員法》進行管理的工作人員。2006 年,中央組織部、人事部下發了《關于印發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機關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管理意見的通知》 ( 組通字〔2006〕28 號),《通知》規定,在黨政機關、人大機關、行政機關、政協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機關實施《公務員法》的同時,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使用行政編制或由中央機構編制部門直接管理機構編制的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機關參照《公務員法》進行管理。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中央機關
實施參照管理的范圍是: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作家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中國法學會、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中華全國臺灣同
胞聯誼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中國人民外交學會、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黃埔軍校同學會、歐美同學會、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中華職業教育社、中華計劃生育協會。
事業單位中按照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特別規定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 。
【重要提示】
《勞動合同法》擴大了適用范圍
《勞動合同法》與《勞動法》相比較,在以下三個方面擴大了適用范圍:
1.將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以外的其他事業單位與其勞動者的勞動關系,納入《勞動合同法》調整。
2.將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以外的其他社會團體與其勞動者的勞動關系,納入《勞動合同法》調整。
3.將民辦非企業單位與其勞動者的勞動關系,納入《勞動合同法》調整。
適合國情采用了特殊規定
《勞動合同法》將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以外的其他事業單位與其勞動者對勞動關系的法律調整,做了一定的特殊規定。如《勞動合同法》第九十六條規定:“事業單位與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未作規定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執行。”《勞動合同法》不予調整的勞動關系及相關社會關系
《勞動合同法》不調整農村勞動者、現役軍人、家庭保姆、自然人用工等性質的勞動關系及相關社會關系。
1.農村勞動者與所在集體組織之間的勞動關系:由于農村集體組織中勞動者的勞動方式和分配方式的特殊性,不符合勞動法中勞動關系的特征,因此沒有納入也不應納入《勞動合同法》中統一調整,而應制定專門的法律對農村勞動者的勞動權益加以保護。但當農村勞動者進入勞動法中的用人單位,例如,或在鄉鎮企業做工,或進城務工,則具有了企業職工的身份,就應納入《勞動合同法》適用范圍。
2.現役軍人與所在部隊之間的關系:現役軍人是根據國家《兵役法》義務服兵役或志愿服兵役的人員,現役軍人與軍隊之間是一種命令和服從的特殊關系,由專門的法律規范調整,因而不屬于《勞動法》及《勞動合同法》的范圍。
3.家庭保姆、自然人用工:家庭雇傭保姆、自然人用工中形成的勞動關系,按我國現行立法體例,適用《民法通則》及《合同法》的有關規定予以調整。
【相關法律法規】
《勞動法》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連載一)本文選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釋義》,該書已由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主編為勞動法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常凱。購書電話:010-64919955-2151、 6492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