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日本網站日前登載題為《身高與美貌,信仰外表“力量”的中國》的文章稱:“說到美貌和身高,在日本人中總會有所顧忌,但在中國卻堂堂正正地作為一種‘力量’來考慮,盡管那是天生的。”文章分析說,中國的用人單位在招錄秘書、公關等職位的工作人員時,都把“美貌”作為必不可少的條件。
有國內媒體隨后載文說:以貌取人是全人類的共同弱點,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顯規則”,中國人僅僅是表現更突出一些而已。然而不久前爆出的“全國相貌歧視第一案”,卻將我國“相貌崇拜”的社會無意識暴露無余,人們這才發現,“以貌取人”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用人機制及取士標準中的一大流行趨勢,隱藏其后的是對我國威嚴法律的歧視心態。
“大頭女孩”險些夢斷職場
23 歲的河南商丘女孩秋子(化名)2006 年7 月畢業于一所高等職業技術院校英語專業,按理說屬于有知識、有文化、能挑職場重擔的“天之嬌子”,而且熱心公益事業、具有愛心和強烈的責任心、經過教學實習的她,已獲得由上海昂立教育投資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頒發的“初級教師資格證”,完全能夠勝任教師職業。然而,當她于2006 年12月24 日依照勞務合同,到上海昂立屬下的浙江省昂立國際教育嘉善學校工作時,卻被這家用人單位“無端退回”。
嘉善學校為何在秋子到崗當日就單方面撕毀合同呢?用嘉善學校有關負責人的話來說,就是“對她的整體外形不是很滿意,覺得她不太適合這份工作”。原來,秋子患有“先天性腦積水癥”,雖然她的智商和正常人一樣,但她的頭卻比一般人要明顯大出許多。盡管如此,她還是在父母的鼓勵下完成了從小學到大學的全部學業,并取得了當教師的從業資格。然而因“相貌欠佳”,她自大學畢業后就一直未能順利就業。
2007 年2 月5 日,自認為受到相貌歧視的“大頭女孩”秋子向上海徐匯區勞動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向用人單位索賠5 萬元精神損失費,且她希望這次行動能使全社會關注歧視現象對人的嚴重傷害。這樁“全國相貌歧視第一案”,立即得到了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偉、研究生程楊梅的鼎力支持,表示將免費為她打官司。
周偉、程楊梅認為,判斷一個人是否勝任教師職業,評定標準應當是此人是否具有足夠淵博的知識,以及對教育事業是否具有責任心和對學生是否具有愛心等。我國《教師法》規定了國家實行教師資格制度,但沒有要求必須具有漂亮容貌的人才可以當教師,更沒有規定教師頭的大小必須在普通人的范圍內。雖然秋子的頭比正常人大,但她其他各方面的能力都和正常人沒有區別,上海昂立教育投資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在秋子向其詢問工作安排的過程中,多次貶低秋子的相貌,對秋子的名譽權造成了侵害。
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經上海勞動部門認真調解,秋子與上海昂立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于2 月9 日共同發表和解聲明,秋子終于留在昂立公司任職,以昂立公司的名義從事公益事業領域的工作。
更多“秋子”不敢反歧視
成為我國“反相貌歧視第一人”的秋子無疑得到了“善終”,然而全國尚有為數眾多的“秋子”卻不敢旗幟鮮明地站出來與“相貌歧視”行為作斗爭,最終只得在擇業時降格以求,或通過整容、整形等方式來迎合職場流行的用人標準。
2003 年中期,有關媒體爆出了天津丑女孩張靜上千次求職都遭到拒絕的消息,這位出身于殘疾人家庭的女孩,從15 歲時起就著手尋找一份哪怕報酬僅能糊口的工作,然而在長達10 年的時間中,她先后經歷的1000 多次求職都以失敗告終,用工單位將她拒之門外的理由都只有一個:她相貌丑陋!因為長得丑,這位女孩連替人洗碗、掃廁所都沒人肯要,她曾打算去賣血,豈知連血站的工作人員都嫌她相貌不佳而拒絕為她抽血。在一次次求職經歷中,張靜飽嘗了因相貌歧視帶給自己的嚴重傷害,2005 年3 月24日,26 歲的她不得不接受面部整容手術,用一張姣好的“人造面容”去換取進入職場的門票。結果是,脫胎換骨后的她很快就被一家養老院錄用了。
重慶某高校2005 年的優秀畢業生葉飛(化名),就其學識而言沒有什么可挑剔的,他不僅在校時一直都是“三好學生”,還獲得過“外研社”杯全國英語辯論賽總決賽亞軍和全國最佳辯手、“21 世紀杯”全國英文演講比賽一等獎等眾多殊譽,并自13 歲起便一直保持著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后4000 位的世界吉尼斯紀錄,是同學們公認的才子。但是在他大學畢業后的一年多時日里,這名高材生卻在求職時屢屢碰壁,始終沒能找到一份正式工作,只能靠打零工維持生計,原因就在于他的容貌“太對不起觀眾”。
家住福建龍巖的黃濤(化名)憑著過硬的一技之長,2007 年初遠赴廣東石獅打工創業。當他首次到一家服裝廠面試時,廠方負責人只看了他一眼后便劈頭問:“你以前是否偷過東西?”對于這樣的問話,黃濤已經十分熟悉了,因為此前就有不少人說過他長得“賊眉鼠眼”的。由于相貌原因,這家服裝廠最終沒有錄用他,且29 歲的他其后又在連續數月的求職過程中頻繁碰壁。終于找到一份工作后,黃濤本以為可以安心打工掙錢了,誰知廠里只要有東西失竊,他必定成為首先被懷疑的對象,他雖然備感委屈,但考慮到找份工作委實不易,也只得忍氣吞聲地繼續工作下去。
“漂亮臉蛋”等于“白領職位”
時下的一些美容機構公開宣稱“投資美麗就是投資未來”,理由是:如今處在時尚美女大行其道的年代,“美麗就是競爭力”已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有調查顯示,七成以上市民認為美麗能為自己在競爭中加分——擁有美麗的外表無論在職業還是擇偶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優勢,因而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漂亮臉蛋”等同于“白領職位”,整形美容是對未來的一種投資,且投資美麗必能成就未來。
由于不少企業在招聘活動中,都對求職者的外形條件提出了“硬指標”或“軟要求”,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都因相貌或身高達不到要求而與心儀的職位無緣,例如在上海浦東不久前舉辦的一場大型中高級人才招聘會上,許多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要求形同是在挑選“演員”,男生個矮頻頻遭拒,女生不靚不收簡歷,因“賣相”不被認可而遭到招聘單位封殺的大學生比比皆是,一些在校大學生不得不著手為自己的“賣相”動起了腦筋。于是,上美容醫院、穿內增高鞋成了近年來大學生們的“必修課”之一,就連那些原本對美容整形毫無興趣的樂觀自信者,也無奈地跟風做起了減肥、去痘、祛斑、拉睫毛、洗牙、隆鼻和割雙眼皮等美體修形手術,以求畢業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為了有一張漂亮臉蛋后更容易找工作,成都市還曾爆出一位少女強令她那年近六旬的父親賣腎為她籌集高額整容費的事例。且這種“投資未來”的風氣甚至浸染了一些中學生,以致長假一來,各大城市的美容院里
便擠滿了學生。
尚未踏出校門的大學生們大都向往企業中的銷售、公關、文秘等服務性職位,殊不知這類職位最講求外形條件,很少看中其內在實力,一些利用內增高鞋、神奇化妝術蒙混過關的職場人士,即使順利地通過了招聘環節,也不一定就能在用人單位長期立足,因為鉛華容易洗褪,他們遲早得以其真實面目示人。山東威海一位患有先天性面部斜裂的女孩托熟人幫忙在一家外資服裝廠找了一份工作后,一直在生產線上拼命干活,卻常因生理缺陷而遭到廠方負責人的當眾羞辱,最終只得在一怒之下辭去了工作。與之對應的是,許多并不熱心于工作的靚麗女孩,卻很容易獲得誘人的職位,并且能夠穩定就業、迅速晉升。
由于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在近幾年來的職場中,相貌因素已經成為獲得一份好工作的先決條件,且其排位已在學歷、能力、工作經驗和機遇之前,名校的文憑還不如一張青春美麗的臉龐,因為絕大多數用人單位都十分看重對求職者的“第一印象”。據來自美容行業的消息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男人為了工作也加入到了整容隊伍中,且越來越多的男人正為了保持體型而去健身,男用化妝品的銷路也越來越好。
相貌歧視是一種法律歧視
俊男靚女不僅在情場上得意非凡,在職場上更是攻城掠地、所向無敵,說明當今時代是一個以貌取人的年代,在這個風格當道、講究個人品牌的時代中,光靠能力已經很難體現人們的競爭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圍繞能力重要還是相貌重要、“人麗資本”與“人力資本”孰輕孰重的討論近期以來雖然不絕于耳,卻始終沒能撼動國內職場相貌歧視的“集體無意識”。
有專家表示,除了一些特殊行業外,如果用人單位把相貌、性別、戶口等與工作無關的要素作為招聘條件,從而使就業者不能平等就業,就已構成就業歧視。盡管許多求職者都對用人單位提出的苛刻要求感到不公平,但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求職者處于弱勢地位,只得默默地接受相貌歧視的潛規則,自動放棄了追求平等的機會,從而給就業歧視創造了“合法存在”的空間。
法學界人士普遍認為,相貌歧視其實就是一種法律歧視。據代理“全國相貌歧視第一案”的法學專家周偉透露,他正在參與起草有關學術建議稿,這份共68 條的學術建議稿將對歧視行為進行定義,并細化為直接歧視和間接歧視,確定在反歧視訴訟中由被告方對被訴行為的合理性承擔舉證責任等原則。而隨著《就業促進法》的發布實施,相貌歧視等將有法律的約束,以有效地保障公民的平等就業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