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中心發表了這樣一份調查研究結果,一個人一生所賺的錢,12.5% 來自知識、87.5% 是來自“關系”。在200 多年前的中國,一個名叫胡雪巖的商人,由于擅于經營人脈,從一個倒夜壺的小人物,翻身成為富甲一方的紅頂商人。正所謂擁有一本厚厚的“人脈存折”換來日后滿滿的“成就存折”。這里我們平常所說的“人脈”,有點像社會學中“社會資本”的概念,它指“個人通過社會網絡和聯系獲取到的稀缺資源,并由此獲益,這些稀缺資源包括權力、地位、財富、資金、學識、機會、信息等等”。它區別于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的規模與水平將直接影響到處在這一網絡中的個體獲得和運用資源的社會地位水平”。
《2007 年零點中印居民溝通指數報告》通過對中國人人際網絡的定量測量,從“社交半徑”、“社會資本總量”等幾個指標對中國人的社會資本結構進行了剖析。研究結果發現,中國人還不太善于培養和挖掘人脈的資本價值,從一般交往關系到社會資本的轉化率并不高(42%),尤其從“社交外圈”汲取資本價值的能力較低。同時,盡管很多管理人士和白領人群已經有意識地積極積累更多的人脈數量。但調查數據表明,過多過濫的社交并不能給你帶來好處;相反,只有保持適當而有效的人脈數量,各方面的溝通收益才最大。
社會資本有效轉化率42%
社會資本展現了溝通收益中最現實的一面,帶有功利色彩的獲利價值。事實上,對積累社會資本網不能簡單地理解成“拉關系,走后門”,它以資源的形式,將傳遞給你更充分的信息,這在信息不對稱的競爭領域,將產生相當有效的價值。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朋友多了路好走”,當今社會已經不流行“個人神話”,更需要通過交錯的人際網絡來獲取更多的機會成本。
此次調查表明,中國人的社會資本積累還比較薄弱,在社交半徑(即維持常規交往的人數規模)50 人中,社會資本為21 人(現有社會資本11 人和潛在社會資本10 人),從普
通人際交往到社會資本的有效轉化率(社會資本總量與社交半徑的比率)為42%。也就是說,中國人每結交的10 個人中,只有4 個人是對自己有用的,是具有社會資本價值的。
在全國調查樣本中,66.1%中國人的社會資本量都在21人以下(不包括21 人),能夠達到21 人以上的不到三分之一(33.9%),社會資本量在人群中的分布成金字塔形狀( 圖1)。
資料來源:零點研究咨詢集團編制發布的《2007 年零點中印居民溝通指數報告》
注:“現有社會資本”指“曾經給你在某方面(包括學業、事業、生意或生活)帶來過幫助和有價值的人際關系”,“潛在社會資本”指“除此以外,今后還會在某方面(包括學業、事業、生意或生活)帶來幫助和有價值的人”。社會資本總量是“現在社會資本”和“潛在社會資本”的總和。
大量“外圈”資本價值被浪費人
際圈差序格局與情感和功利因素的分布模式也有一定關聯。在中國人的一般交往圈中,親友往往具有情感與利益支持的雙重功能,而同學和同事的功能側重于職業幫助,一般的社交活動、商業伙伴等社會交往則主要分布在外圈,他們更多提供的是工作上、生意上等的功利性幫助。
而中國居民的社會資本積累更加依賴親屬關系,對外圍人際空間的資本價值利用較少。在21人社會資本中,分布著親屬7 人,其中現有社會資本4 人,未來潛在的社會資本為3 人,另有同學4 人、同事4 人和社會圈6 人。親戚家人仍是中國人社會資本的主要來源,而對于本該更具有資本價值的社會交往圈,卻利用不足,社會資本價值轉化率只有33.3%。大量社會網絡都處于無效浪費狀態,而對親緣圈卻賦于了過重的角色和期望( 圖2)。
資料來源:零點研究咨詢集團編制發布的《2007 年零點中印居民溝通指數報告》。
與50 ~ 60 人交往最愉悅
研究發現,社交半徑的規模與社會資本擁有量呈現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451)。也就是說,人際交往規模越大的人,所儲存的社會資本量也就越大,反之則越小。但盡管如此,研究同時也表明,社交圈過大并不代表著溝通收益的最大化,過多過濫的“點頭之交”可能只是你的人際負擔,不加選擇地“疲于應酬”并不能給你帶來相應的資源和價值。所以,只有保持在一定程度的社會交往,才能獲得最佳溝通效果。
與50~60 人交往,情感溝通最愉悅
在情感溝通方面,交往人數越廣并不意味能夠使情緒更加愉悅,獲得更多的認同感。數據分析表明,當交往半徑在56 ~ 60 人時,人們的愉悅程度和社會認同感達到峰值,而之后則逐漸下滑( 圖3)。
保持36~50 人人脈帶來的功用價值最高
在社會現實價值方面,社會交往的功利性更加突出,表現在知識信息獲取、實際價值功用等方面的收益。對于普通知識信息積累,在社會半徑達到76 ~ 80 人附近時達到最高,而有價值信息和實際問題解決上,最佳人脈數量為36~50 人( 圖4)。
溝通指數研究進一步證實,一個人的社會交往水平與其資源收益呈清晰的正相關關系,這種收益既包括經濟層面的,也包括精神層面的;既包括社會認同層面的,也包括自我認同層面的。重視社會資本的收益對于個人、企業和各類組織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不僅僅等量的貨幣資本在有不同知識與技能的個體(人力資本)身上發揮不同的效用,同時當貨幣資本與人力資本處在不同的社會交往水平中時其效用也有明顯不同。因此,積極地構建個人社會網絡,有意識地培養和積累社會資本,對自己的人脈數量有效而恰到好處地進行歸類和整理,將使你在個人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從而也能促進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最優化。
(供稿:零點調查 指標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