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曹操 生活情趣 精神高雅 樸素節儉 溫情慈愛 寬宏大度
摘要:在中國歷史上,曹操是一個影響重大但褒貶不一的人物。從本性上來說:曹操殘忍,卻并非暴虐;冷酷,卻并非無情。熱愛生命,重于感情,極富生活情趣。遠離了戰爭硝煙的曹操,以高尚的精神追求,節儉的生活作風,對待家人的溫情慈愛,對待朋友的寬宏大度,成就了偉大的人格魅力。
在中國歷史上,曹操是個影響重大但褒貶不一的人物。從戲劇《捉放曹》到小說《三國演義》都把他塑造成一個陰險多疑、手段毒辣的白臉佞臣。在三國時期,“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然大多旋起旋滅,而后天下三分。三分之中,曹操實力最強,據天下三分之二,天下最終一統的基礎由此奠定。是什么奠定了他如此的實力與傲視群雄的霸氣呢?縱觀曹操轟轟烈烈的一生,其成功因素頗多,但最根本的是他具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節儉的生活作風,對待家人的溫情慈愛,對待朋友的寬宏大度,這種優秀的生活情趣,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氣勢恢宏,是他成為三國時期最有成就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內在決定因素。
精神追求高雅脫俗
漢末腐敗無能,人民痛苦潦倒。現實必須改變,有帝王之志的曹孟德認識到“漢不可為”后,毅然決定走“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道路,掃平群雄,一匡天下,以天下為己任,勇敢擔負起歷史的使命與責任。從此,曹操開始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終生。在數十年的南征北戰中,他削平了中國北方的割據勢力。統一北方,為自己未來的帝國打下堅實的根基。在戎馬倥傯之際,曹操雅興所至,不時揮動如椽巨筆記錄實踐斗爭中的方方面面,使他成為當時甚至以后漫長年代中少有的數一數二的文武全才。曹操的一生,是以結束漢末大動亂,實現國家統一的偉大理想為目標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生,精神追求高雅脫俗。曹操那君臨天下的王者之氣在心理學上是一種先天性與穩定性的氣質,他一生為統一天下而奮斗。曹操是有治國安邦之志和將相之才的一代梟雄,王者之氣在他身上顯現出“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的威力。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大志良謀,正是有如此的雄心、執著的追求,他才有資格在戰略上藐視各路諸侯,如袁術、袁紹、劉璋、劉表等人,才能從列強中崛起,而成為三國時代的最強者。
在藝術的氛圍中,曹操呼吸著新的學術空氣,擁有新時代的思想意識,以輕松曠達的態度對待人生,精神生活既充實又富于藝術情趣。曹操“雅好文辭篇詠,雖在軍旅,手不釋卷”,“御軍三十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他好音樂,且有較高的造詣。曹操精通一些樂器,《魏志#8226;方技傳》載:“漢鑄鐘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為時貴人見知……玉甚厭之,謂夔清濁任意,頗拒捍夔。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鑄鐘,雜錯更試,然后知夔為精而玉之妄也。”這段文字說明曹操對鐘這類樂器是否合乎標準,具有極高的識別能力,由此可見他的音樂修養。曹操也善舞,有著高深的武術文化修養。建安十年正月,曹操率大軍與河北袁氏大戰,袁紹長子袁譚退至南皮,據塞頑抗,曹操率軍攻伐,戰斗極為艱難,從凌晨直過午時,仍不能取勝,一旦日落西山,即難再戰取勝。曹操甚急,跑至鼓卒處,奪過鼓槌,親自擂鼓。昂揚的沖鋒鼓點令將士們群情奮發,很快突破袁軍,砍了袁譚的腦袋。曹操興奮至極,竟在馬背上跳起《三巴舞》。《三巴舞》是漢代武舞《巴俞舞》的遺韻,剛健、勇武,是一種既可徒手而舞,又能揮劍舞戟的武舞。身為漢丞相,統軍大將軍,在將士面前如此通脫率真,不顧尊嚴顯貴的身份,這充分反映了他淡視禮法,敢破習俗,率性而為的特有性格與風貌,這與漢代士大夫矜持虛矯的習氣迥然有別。曹操還是一位才華出眾的書法家,擅長篆隸,尤工章草。據《博物志》記載,他是著名的書法家和棋手,幾乎能和擅長草書的崔瑗、崔實、張芝、張旭相媲美;能和圍棋高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凱相抗衡。《書品》《書斷》評其書“筆墨雄贍”,“雄逸絕倫”。
曹操有著博大的胸懷,他對于各種學術思想,兼容并包,使其互相調節,臻于完善。立身濟世,以儒家的道德規范其行為,調節身心,吸收道家的藝術精神,治國用兵,采用綜核名實、賞罰必信的法術。作為叱咤風云的一代雄主,曹操在漢魏歷史巨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他身上,既有儒家精神,又有道家思想,既有墨家作風,又有兵家思想。早年,他的行動符合封建道德對“臣節”的要求,他曾站在清流士人的立場上,打擊惡勢力,營救“黨人”脫險,上書為在黨錮之禍中遇害的竇武、陳蓍鳴冤,言辭直切。建安八年,他頒布《修學令》,要求各郡國“修文學”,各縣“置校官”,以使“先王之道不廢,而有以益于天下”。在其《善哉行》中他所贊美的人物都是儒家的典范,如“積德垂仁”的古公亶父,“王德之仁”的太伯仲雍,積德兼仁的晏子平等。在《對酒》等詩中他描繪的“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禮讓——冬節不斷”,這是儒家的太平盛世圖。曹操的精神境界中也有道家思想,他曾在詩中想象自己:“駕六龍,乘風而行”,幻想與赤松子、王子喬、西王母諸仙人玉女交往遨游,得到長生不老之藥。他亦喜好道家之學,懂得各類方藥,招引各地方術之士,無不畢至。墨家精神在他身上也有所表現,他崇尚節儉,反對奢華,主張“兼愛尚同”,這皆與墨學相吻合。他又好兵法,曾注孫武子十三篇,作兵書十余萬言。至于尚法術,好刑名,更是他思想行為的一個重要特征。晉傅玄曾上武帝疏曰:“近者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文心雕龍#8226;論說》亦云:“魏之初霸,術兼名法”,都是就此而言的。
物質生活崇尚節儉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注引《魏書》說曹操“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后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采,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曹操生性節儉,崇尚樸素,不喜歡用色彩華麗的被子,但求能御寒取暖。帳子破了,修補一下繼續用,一點也不鋪飾豪華。曹操作為一個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豪爽慷慨,度量宏大。史書上記載:他每次攻下一座城池,繳獲的戰利品都賞賜給手下的有功之臣,所謂“功勞宜賞,不吝千金”。別人送來的禮品,他也拿出來與屬下共享。這些舉措固然有籠絡人心的一面,但也真實反映了曹操對金錢和榮華富貴的輕視。曹操生前親自耕種籍田,死后的喪葬也是從儉處理。他臨終前再三叮囑:“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曹操的壽衣僅“四篋”。他戎馬一生,叱咤當時,卒于丞相位,而葬事儉樸如此,千年之后,猶令人感佩不已!古代帝王將相為提倡“厚葬以明孝”,歷來不惜花費大量人力物資修筑陵墓。從西周前的木槨墓到壘土為墳、磚石墓,至東漢時墓葬已發展為規模宏大、結構嚴謹的地下宮殿了。而曹操遺言“未得遵古”,這是需要多么大的破除舊俗的開拓意識和勇氣啊。史家贊其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實不為過!
曹操十分懂得享受生活,深諳養生之道。在《龜雖壽》中,曹操所云“養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說一個人精神狀態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體驗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對健康的重要意義。他將自己遠大的抱負和“養怡之福”的重要性并舉,體現出一個才氣橫溢的帝王剛直不阿的英雄氣概和純潔無瑕的心靈境界。
天倫之樂溫情慈愛
曹操南征北戰,戎馬一生,享受天倫的時間不多,因此對家人的感情特別珍惜。他十分喜愛曹沖,曹沖生病,“太祖親為請命。及亡,哀甚。”失去愛子,使他悲痛萬分。以致悔恨為什么會殺了華佗,不然兒子一定會有救的。舐犢之情,溢于言表。他在臨終前曾說:“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負也。假令死而有靈,子修若問‘我母所在’,我將何辭以答!”(《魏略》)曹操覺得自己一生所作所為,沒有什么可后悔的,也不覺得對不起誰,惟獨不知到了九泉之下,如果子修向我要媽媽,我該怎么回答。子修就是曹昂,是曹操的長子。曹昂的生母劉夫人早逝,由沒有生育的正室丁夫人撫育長大,丁夫人視之為己出。后來曹昂陣亡,丁夫人常言:“將我兒殺之,都不復念!”哭得死去活來,又常常哭著罵著數落曹操:把我兒子殺了,你也不管。曹操一煩,便把她打發回了娘家,因此去世前有這樣的說法。其實為挽留丁氏曹操還是做過努力的。據《魏略》記載:“太祖忿之,遣歸家,欲其意折。后太祖就見之,夫人紡織,外人傳云‘公至’,夫人踞機如故。太祖到,撫其背曰:‘顧我共載歸乎!’夫人不顧,又不應,太祖卻行,立于戶外,復云:‘得無尚可邪!’遂不應,太祖曰:‘真訣矣。’”以曹操脾氣之暴躁,為人之兇狠,做到這一步已很不簡單。曹操臨終前放心不下的,還有小兒子曹干。曹干三歲時,生母陳姬就去世了,這時也才五歲。于是曹操又專門給曹丕下了一道遺令:"此兒三歲亡母,五歲失父,以累汝也。" 因為有這道遺令,也因為曹干的生母在立嗣問題上幫過曹丕,所以后來曹丕對曹干,頗有些“長兄如父"的樣子。曹丕臨終前,又把他托付給明帝曹睿。曹睿對他也恩寵有加,一直封到趙王。
而曹操又非一味的寬容,往往是恩威并舉。他對子女的要求十分嚴格。在曹彰將要出征平叛烏丸時,曹操告誡曹彰說:“舉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動以王法從事,爾其戒之!”當曹植留守鄴時,曹操告誡他說:“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為!”他要求子女們要遵守法度,做無愧于心、無愧于世的大事。慈母嚴父的角色,讓曹操更具有了人的本性,更增添了曹操人格的魅力。
朋友之交寬宏大度
曹操廣攬人才,大量儲備人才,以致天下人才紛紛影隨,形成了龐大的人才集團。在對待這些人才上,特別是在對待朋友問題上,曹操更是虛心納士,氣度如海。荀彧、劉曄勸曹操早日去掉潛在的對手劉備,曹操敬重劉備是人才,說:“方今收英雄之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對待關羽,他更是仁至義盡,四次放脫,“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曹操始終把關羽看作朋友,假如拋開政治,他們就是患難之交的朋友。曹操不僅不怨恨關羽,反而大加稱贊他的義,極力成全他的義,如果沒有非凡的氣度,根本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尤為難得的是,他對人才不念舊惡,不計前嫌。在官渡之戰后他焚燒“許下及軍中人”暗通袁紹的書信,重用罵他是“贅閹遺丑”的陳琳,加封殺了他兒子的張繡為揚武將軍,并同他結為兒女親家,后在官渡之戰中又重賞了張繡。曹操的寬宏大度,使部下對他忠心耿耿、誓死效勞,而且還招降了與他對立,甚至仇深的軍閥。這種寬宏大度,說明了他胸懷大志,“能做中原之主”。曹操雄才大略,被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能為達到預定的政治目標,不斷地檢討自己的得失,鼓勵部下多提意見。再如,寬恕而重用陳琳。陳琳為袁紹寫討曹檄文,盡情揭露曹操的臭家底,把他祖宗三代罵了個透徹,曹操看檄文,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后俘虜陳琳,對他說:“汝前為本初作檄,但罪狀孤,可也;可乃辱及祖、父耶?”陳琳答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曹操一笑置之,命陳琳為從事。如果曹操沒有寬廣的胸懷,又怎會赦免陳琳. 張遼被俘虜時還辱罵曹操,操趁劉備求情時厚待他,后張遼忠心耿耿,轉戰沙場,為他立下不朽功勛。正因為曹操的寬厚胸懷,才使得曹營戰將如云,謀士如雨。徐晃則是與曹操對陣中,被他賞識而派人勸其歸附的。拔于禁、樂進于行伍,納張頜于戰爭之中,用典韋、許褚于民間。
實際上曹操又是一個慷慨多情的人,對待朋友至誠至善。郭嘉英年早逝,曹操悲痛得死去活來。他給朝廷上表,給荀彧寫信,同荀攸等人提及郭嘉,每每痛哭流涕,聲淚俱下。他說:“郭奉孝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凝滯,欲以后事屬之,何意卒爾失之,悲痛傷心。今表增其子滿千戶,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痛失之情,哀悼之意,溢于言表,令人敬佩。他把這種寬宏之心,不斷擴大延伸,主張愛民、應民。在曹、袁之戰中,眾人勸曹操趁袁紹病急攻冀州,曹操認為冀州糧多。而且袁紹手下審配有機謀,未可急取,并強調指出:“觀今禾稼在田,恐廢民業,姑待秋成后取之未晚。”當曹操引得勝之兵在倉亭迎戰袁紹時,土人簞食壺漿以迎之,他號令三軍:“如有下鄉殺人雞犬者,如殺人之罪! ”他取冀州后又下令曰:“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難,盡免今年租賦。”他撫民、輕賦,解決了軍糧,爭取了民心,為芟除群雄,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古衛紅
作者簡介:任靈華,許昌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系副主任、曹魏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研究方向:意象美學,曹魏文化。
參考文獻:
[1]《曹操集#8226;短歌行》,中華書局,1959年版。
[2]陳壽:《三國志#8226;武帝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
[3]鄧富華:《淺談曹操詩歌的生命意識》,《語文學刊》,2002年第2期。
[4]魏宏燦:《曹氏家族的武功修持與文學創作》,《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5]曹明福:《曹操的人格風范》,《領導科學論壇》,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