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第二次握手》 知識分子 愛情
摘要:《第二次握手》是“文革”地下文學的代表,重寫本延續了舊版本對科學家愛情的描寫,并使之得到了豐富。本文試從重寫本與舊版本的比較出發,探討小說對知識分子及其愛情的描寫的文學史意義及其不足。
《第二次握手》是“文革”時期有名的手抄本小說,作家張揚歷經磨難,九死一生,將自己的畢生精力都傾注在這部書上。小說經過多次重寫,于一九七九年作者平反后正式出版,被稱為“劃過沉沉黑夜的一道閃電”,“感動了整整一個時代的中國人”,使千百萬讀者“心里燃起光明的火焰”,四百三十萬冊的總印數至今居新時期當代長篇小說發行量之首,創造了一個文學的傳奇。作為特定時代的歷史的見證,《第二次握手》在當代文學史上有著重要位置。二〇〇六年六月出版的重寫本《第二次握手》是小說的第五次重寫。
與舊版本相比,重寫本的主題和故事框架未變,但在許多方面作了較大的改動。
首先,特定時代的政治色彩變淡,主要體現為周恩來形象、知識分子的政治色彩弱化。如丁潔瓊與周恩來的關系、凌云竹對周恩來的崇拜及與共產黨的聯系、抗戰時期蘇冠蘭與共產黨的活動等都被去掉了。
其次,歷史厚度增加,增加了許多相關歷史背景的介紹,有著史詩般氣魄的宏大敘事,使愛情故事的展開有了一個宏闊的背景。
再次,文學性得到了增強。人物形象更多更生動具體,一些模式化、概念化的描寫得到了改進,蒼白的人物變得更加豐富立體。增加了一些人物,描寫也更細膩。簡單化的論述具體化:如有關知識分子重要性的大段論述、茅政委與魯寧的沖突等。一些帶有“文革”特色的時代語言也得到了修正。
不過,總的來說,重寫本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在于對知識分子形象的成功塑造和對愛情的生動描寫。
一
舊版的《第二次握手》一大引人注意之處就是小說中人物的知識分子身份。在十七年文學中,由于一體化文學的要求,知識分子題材成了禁區。深入知識分子中間,細膩地描寫現代知識分子形象的作品如《大學春秋》《我們播種愛情》等為數不多,難得的一部經典《青春之歌》講到的也是知識分子改造的主題。公開表示對知識分子身份的全面認同的作品非常罕見。到了六七十年代,知識分子被打成牛鬼蛇神,作家們在一次次批判面前,膽戰心驚,誠惶誠恐,基本喪失了正常的創作心態,對知識分子題材更是避之唯恐不及。處于地下創作的張揚,在那個知識分子不被當人看待的日子里,“對知識分子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的全盤肯定”,唱出了一曲知識分子的頌歌,表達了對知識分子價值立場和精神空間的維護,在當代文學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一九七六年“文革”結束后,中國再次向科學進軍。知識分子在經歷了漫長的屈辱歷程后,再次揚眉吐氣。一批歌頌知識分子的作品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不斷產生轟動效應,《第二次握手》就是在這一期間出版的,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小說寫到了科學家們對科學民主的追求,對愛情的忠貞和濃濃的愛國情懷,盡管文本在藝術性上存在諸多缺陷,但對自由而有地位的知識分子角色的追求和認同在特定年代里成為小說現代性追求的一個表現,也是小說受到廣大讀者歡迎的原因之一。
但重寫本的創作背景和當年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展示多元文化是新世紀文學的主旋律。“新世紀文學不僅要接過上個世紀的精神遺產——尚未完成的民主、科學和人性的‘啟蒙’,還要面對西洋風景的全面侵入。”擺在中國知識界面前的頭號重大課題是中國知識階級在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怎樣以其特有的優勢,“以其強大的文化釋謎能力和廣泛社會責任感,為人類歷史打出最有希望的一張王牌”,因為從西方知識階級走過的現代化之路來看,現代化對知識階級最大的威脅是“在失去意義的世界里不帶信仰地生活”,在個人需求的追逐中迷失了知識階級應有的信仰。躲避崇高之后又向往崇高,質疑知識分子太把自己當人之后又感到知識分子應該把自己當人。敏感的作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思考知識分子應該怎么做,又該往何處去。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有大批作品反映了知識分子問題。它們或者以自省的姿態對當代知識階層的生存狀態進行反思,如閻真的《滄浪之水》;或者將目光投向過去的年代,在“五四”一代知識分子身上找尋理想與信仰,如宗璞的《野葫蘆引》系列。不管意指何方,都為的是重塑知識分子的精神立場與價值追求,呼喚民族精神傳統。重寫本《第二次握手》也遵循了這一路徑。
重寫本延續擴大了舊版本的人物形象畫廊。除添加了一些與故事背景相關的一些人物之外,科學家們的形象也得到了豐富和完善。小說把科學家的愛國情懷和對政治的參與作了區分,去掉了他們與政治聯系過于緊密的情節,維系了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獨立性。小說重點寫到了一大批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里獨樹一幟,站在學科發展最前沿,有著傳統濟世意識的科學家形象:老一輩以蘇鳳麒、凌云竹為代表,年輕一代以丁潔瓊、蘇冠蘭、葉玉菡為代表。他們是“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和延續。另外,對外籍科學家的描繪也得到了加強。主要人物的描寫更加立體豐富,其他人物也顯得性格鮮明,更人性化,而不是像舊版本那樣只是簡單的符號式描寫。其中,改動最為成功的是蘇鳳麒這個人物形象。
在原來的小說中,蘇鳳麒是一個學識淵博、剛愎自用的學閥。他畢業于劍橋大學,是英國皇家學會中最年輕的會員,他發現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蘇氏彗星”,獲得了皇家學會的伊麗莎白金冠獎。但骨子里傳統倫理思想根深蒂固。他野蠻地干涉兒子戀愛自由,是這場愛情悲劇的始作俑者。他唯一正確的決定就是解放后留在了大陸,在關鍵時刻作出了正確的政治選擇。小說對他的描寫顯得簡單化和臉譜化。但在重寫本中,蘇鳳麒的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變。他不僅睿智博學,而且愛國、明理、重情,是個正面人物形象。盡管他破壞了蘇冠蘭和丁潔瓊的愛情,卻被賦予了“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一可以讓人諒解的理由。多年國外生活的經歷、崇高的學界聲譽和抗戰中的杰出貢獻給他的霸氣和自負作了注腳。作者對他的描寫非常細膩,特別是增加了情節(抗戰中的貢獻)和心理描寫(干涉蘇丁愛情的原因出于對兒子的愛,父親的本能)。這些都讓蘇鳳麒的形象變得更加可信,更符合人性的真實。“五四”知識分子是近代以來經歷最復雜、視野最開闊、知識最豐富的一代,他們闖蕩世界各地,有著飽滿的救國熱情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學貫中西、成就卓著,是現代科技、現代學術的締造者和奠基人。這些特質在蘇鳳麒老人身上都得到了體現。這是一個有性格缺點的大師,是“五四”知識階層的代表。盡管在小說中他不像凌云竹那樣完美,但作為一個小說人物形象,他顯得更有光彩,甚至比蘇冠蘭這個男一號更加鮮活,更富有魅力。
另外,丁潔瓊和奧姆霍斯也是添加較多的人物。可以說,不管怎樣改,奧姆霍斯都是作為丁潔瓊的陪襯人物出現的。有了奧姆,丁潔瓊的形象顯得更加完美、豐富,但奧姆的形象塑造應該說是不成功的。張揚為了適應時代觀念的發展,讓筆下的大多數人物都往“好”的方向發展。小說中有百分之九十是好人,百分之九是可以原諒的人,只剩下一個卜羅米是個卑鄙的可憐蟲。在多元化的時代,這樣的價值判定本是無可厚非的,卻不能因此抹煞人物的特質。雖然在本質上,人類有共通性,但因國籍、種族的不同,人類還有差異性。而這正是人類豐富性的體現。可在重寫本中,美國人查爾斯的懺悔和一個中國老人別無二致,只是貼上了一個上帝的標簽;無任何東方文化背景的奧姆對愛情的含蓄、隱忍和堅持無論是其愛爾蘭血統抑或國籍都很難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釋。他和蘇冠蘭倒像是有同一血脈,單憑丁潔瓊的魅力恐怕不至于此吧?本來通過對西方知識分子的生動刻畫,可以使中國知識分子的特點更加突出。但這個效果顯然沒有達到。對丁潔瓊過于完美的描寫也是如此。當然這是張揚的創作目的,他就是要向大家奉獻一個完美的女神形象。但這樣就讓人性的豐富性受到了削弱,違背了藝術的真實性原則。人不可能是完人,太陽也會有黑點,完美的人會因缺陷而更富有魅力,因為缺陷讓人更加生動,而魅力就源于生動。所以成功的人物描寫應該是給讀者呈現出有血有肉的生動的人物形象,而不僅僅是一個完人。丁潔瓊作為小說中的人物是完美的,但作為一個人物形象則是有遺憾的。
二
愛情是最個人的話語,是個人立場的表達。人類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往往和對不合理社會的反抗聯系在一起,體現出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愛情也就成了文學永恒的母題。《第二次握手》能夠成為感動一代中國人的書,其對愛情的描寫功不可沒。愛情,這個人與人關系中最普遍、最持久、最富有色彩和魅力的內容,在整個十七年文學的創作中,顯得十分蒼白和貧乏,只是在百花時代有過短暫的繁榮。十年動亂則是當代文學史上愛情文學創作最蕭條的時期。《第二次握手》在專制時代發出的對人性的呼喚,多少透露出了作為生命和生活主體的“人”的意志,震撼了整整一代中國人的心靈。把這個過往的故事放到今天來抒寫,也是有價值的。因為人類永遠需要純真高尚的感情。
在重寫本中,愛情描寫仍然是小說的重心。小說以蘇冠蘭和丁潔瓊為中心,延伸出一個復雜的人物關系網,并直接影響到二人的命運及愛情的結局。無論是重寫本還是舊版本,愛情都不是一個二人世界的話題,它與時代風云、國家政治緊密相連。蘇冠蘭就曾對丁潔瓊說:“愛情從來不能至上,真正至上的是政治觀念、政治利益。”魯寧對他們的感情糾葛也是用階級觀點來分析的。而兩個主人公就在這時代政治的變幻中被動地接受了愛的結局——在共同的愛國情懷中找到愛的新的歸宿。用政治情感解決愛情問題,不能不說是一個時代和個人的雙重悲劇。但在具體問題的處理上,新版本還是做了很多有價值的改進。
首先表現在愛情觀念的變化。
舊版的《第二次握手》講述的是一個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戀。丁潔瓊在給蘇冠蘭的信中表達了她的愛情觀:“愛情的結果并不一定是生活上的結合,它也可以是心靈的結合,是精神的一致,是感情的升華。即使將來不能一同生活……”這跟“五四”一代青年的愛情觀顯然是矛盾的。在“五四”那個高喊“人的解放”的年代,對愛情的追求往往是對個性、對獨立性的追求的體現,是對中國傳統的封建的婚戀觀的反抗,愛的覺醒就意味著現代“人”的意識的覺醒。他們認同的是西方的符合人性的進步的愛情觀:愛應該是靈與肉的結合,是熱愛生命的自我表現。“正因為是熱愛生命,所以,對美的靈魂、美的肉體都會產生一種無法克制的沖動”,“她是以有限的生命去接近無限的美的靈魂歷險路程”。在現代藝術氛圍中長大,受到歐洲自由思想影響的丁潔瓊是不大可能認同這種柏拉圖式的愛情觀的。這種愛的方式因種種外界的原因有可能存在,但這種對愛的解釋卻使受“五四”精神影響的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內蘊被降低了,膚淺化了。張揚應該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重寫本中他刪去了這一段敘述,并用了很大的篇幅展現丁潔瓊對愛情理想的現實的追求。這樣既符合人物的真實,又適應了現代讀者的心理預期。
愛情關系的設計更加復雜,舊版本中寫到的其實是個比較老套的三角戀故事,只是因為出現在一個文學的荒漠時期,處于情感饑渴的讀者在別無選擇之際自然把它視為瑰寶。因此人物設計比較簡單,在中心人物丁潔瓊被突出的同時,其他人物則被弱化。葉玉菡只是一個相貌平平,有著“近于畸形的獻身精神”的舊時代的犧牲品,只是丁潔瓊的陪襯。她和奧姆的作用是一樣的:有了奧姆,更突出丁潔瓊對愛情的忠誠;而有了葉玉菡,則更顯出蘇冠蘭愛的合理。
但在重寫本中,這一切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首先是這場戀愛糾葛的范圍擴大了。除了蘇冠蘭、丁潔瓊、葉玉菡和奧姆以外,還添加了赫爾和朱爾同,二人作為葉玉菡的仰慕者,使得戀愛關系顯得更加復雜。當然,赫爾和朱爾同的分量是遠遠不能跟奧姆相比的。這樣,既為蘇冠蘭復雜的心理活動留下了書寫的空間,又為他們最后的結合增添了合理性。
其次,小說對兩位女主角的描寫也作了改變。
張揚給讀者呈現出了一個優秀的充滿了人性光輝的葉玉菡,她和完美無缺的丁潔瓊一道為小說增添了無窮的亮色。通過對她們形象的刻畫,張揚給我們唱出了一曲對優秀女科學家的頌歌。她們智慧、堅忍、博愛、寬容,既具有西方的科學精神,又有東方的倫理道德;既有傳統知識分子感時憂國的濟世情懷,又有獨立的現代個性。但在個性表現上,兩個人又是截然不同的。應該說,張揚對二人性格的描寫取決于對她們在愛情中的位置和最后的結局的設定。丁潔瓊居于愛情的中心位置,被賦予了女神般完美的形象,她魅力四射,光彩照人,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也贏得了蘇冠蘭的愛情。而葉玉菡則在一開始就陷入了尷尬:一個不被未婚夫承認的未婚妻,可她又偏偏深愛著對方。于是隱忍和犧牲就成了她無奈的選擇。魅力能造就愛情,而理解卻能成就婚姻。當丁潔瓊因其超人的智慧被阻在了大洋彼岸時,葉玉菡和蘇冠蘭的結合便成為了必然。讀者只能為丁潔瓊和蘇冠蘭那綿長的愛情發出一聲幽幽的嘆息。這可能正是張揚的設計:美麗而沒有結局的愛情更能夠震撼人心。遺憾的是故事的結局消解了悲劇的意義。丁潔瓊用對祖國的責任與愛來消解個人情感的痛苦,開始了新的人生。這似乎又回到了以大愛戰勝小愛的老路。
三
不過,細究起來,重寫本似乎沒有舊版本那么震撼人心。當然,這與時代、環境、讀者群的變化有關。在消費文化、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崇高而純美的愛情已成了奢侈品。全國人民共讀一本書的時代也早已過去。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及對他們的看法也在發生著變化。這些因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重寫本的社會關注度。但是,作家所采取的創作手法對其震撼力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
在重寫本中,作者的敘述視角比較單一,基本上采取的是全知全覺的方式,內視角較缺乏,而這正是現代小說典型的基本的方式。現代小說的特點就是通過內視角的采用表現人性的復雜層面和豐富內涵,揭示人類心靈深處的東西。由于內視角的缺乏,小說中科學家們在時代社會變遷和情感糾葛中的錯綜復雜的心態沒有能夠得到充分細膩的展示。可以說,小說具有了史詩的規模,但缺乏史詩的深度。盡管這部小說不可能成為中國當代小說的經典,但其知識分子愛情描寫的文學史價值卻是不可忽視的。
責任編輯:呂曉東
作者簡介:吳曉云(1972- ),重慶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講師,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當代文學研究。
參考文獻:
[1]楊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學》,朝華出版社,1993年版。
[2]嚴國榮:《在傳統呵護下呼喚新的民族文學流派》,《社會科學戰線》,2001.4 。
[3]韋伯語,轉引自趙一凡:《白領#8226;權力精英#8226;新階級》,《讀書》,1987.12。
[4]張揚:《第二次握手》,中國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5]周巖:《百年夢幻》,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