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死亡 宗教 委婉語
摘要:漢英語言中都有大量的委婉語被用于掩飾“死”這個人類最基本的客觀事實。本文從宗教信仰、等級差別、價值觀念探討了漢英死亡委婉語的生成。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總是千方百計對“死亡”這個概念和詞本身進行喬裝、隱晦。對死的避諱,使用“死亡”委婉語,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當推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恩格斯用ceased to think和gone to sleep—but forever將馬克思的去世比作“停止思想”和“永遠安詳地睡著了”。
從人們的社會心理上來講,認為談及“死”是不吉利的。在漢、英語言中都有大量的委婉語被用于掩飾“死”這個人類最基本的客觀事實。由于人們在死亡面前感到一種不可解釋的超人的力量,由此“對死亡產生了恐懼和禁忌,進而導致代表死亡這種現象的語言符號成為禁忌語”。綜觀歷史,由于對“死亡”的理解不盡相同,漢英兩種語言中都產生了不少“死亡”委婉詞語。本文從宗教信仰、等級差別、價值觀念等方面探討中英文化的生死觀,探悉漢英死亡委婉語的生成。
一、宗教信仰與“死亡”委婉語
“死亡”是語言禁忌最主要的領域之一。人們不理解這種神秘而令人恐懼的自然現象,便從宗教里尋找解脫。為了消除人類對死亡的焦慮和恐懼,各種宗教都對死亡作出了解釋,對死后的世界進行了描述,以及對來世的不同看法,這一切都在語言中反映出來。
在原始宗教觀念的支配下,人類普遍把語言看成是具有超自然魔力的東西,“說兇即兇,說禍即禍”的思想意識在漢、英民族的民俗傳承中都有著很深遠的影響。因此,漢、英民族中存在著相同的禁忌。但由于漢、英民族社會歷史土壤的差異,由相同的禁忌發展而來的委婉語卻不盡相同。英語國家大都是信奉基督教的國家,按照《圣經》的教義,人生在世是救贖的過程,只有經過種種磨難,死后才能得救,升入天堂,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英語中死亡委婉語源自《圣經》中不少就體現了基督教的人生觀及其對死亡的宗教解釋。如基督教認為,人是上帝創造的,都是上帝的兒女,上帝愛自己的兒女,人類也要愛上帝。人類本來有罪,因此要虔誠地信仰和服從上帝,才能贖清原罪,得到赦免,在來世獲得拯救,進入天堂。所以,在英語中,源于宗教的死亡委婉語的本義大都是“應上帝之召”、“與天使同在”之類。從這些“死亡”委婉語可以看出,基督教把各種美好的向往和憧憬都攝入了死后的世界里,讓生者有精神情感的寄托,安心生活,讓死者有靈魂的歸宿,愉快平靜地離世。
比起英語民族來,中華民族沒有一個共同的、統一的宗教信仰,宗教禁忌未能對全民語言產生較大的影響。但是,中國的宗教也產生了一些“死亡”委婉語,宗教信仰的多樣性必然導致言語禁忌的多樣性,委婉語也因不同的宗教背景而呈現出不同的宗教色彩。
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源自老子和莊子的道家思想。道家否認世間萬事萬物的差別,認為“生”與“死”也沒有極端差別,所謂“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莊子#8226;刻意》 ,于是人死便婉稱“物化”。由道家思想發展而來的道教則進一步追求生命不死、肉體成仙,稱人死為“仙逝”或“仙游”。道教認為,經過一定的“修煉”,世人是可以脫胎換骨,超凡成仙的,沒有必要等到死后才來超度靈魂,因此,源于道教的死亡委婉語大都與成仙有關。道教認為人死猶蟬之脫殼,稱“蟬蛻”或“蛻化”;或如鳥生雙翼飛升,稱“羽化”;或傳說得道成仙便乘白鶴而去,于是,稱“騎鶴”或“化鶴”。源于道教的死亡委婉語反映了人們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愿望,以及希望通過自身努力去超越死亡,尋找生命寄托這種自強不息的進取心態。
佛教的最高境界,稱之為“涅槃”,意為進入一種永恒寂滅的精神狀態,而其根本宗旨,則是為人指點迷津,滅絕苦源。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期的流傳、滲透,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今天漢語中的許多詞匯就是源自佛教詞語。但是,源于佛教的“死亡”委婉語卻大都未能跨出佛門,如:圓寂、坐化、登蓮界等。因此,上述佛教所用的“死亡”委婉語至今只用于指僧尼之死。佛教以業報輪回來解釋人的生死,實際上同以靈魂肉體來解釋人的生死一樣,最終賦予了人以超越死亡達到不朽的性質。
二、等級差別與“死亡”委婉語
英漢所避忌的對象大相徑庭,英語避神,表現出明顯的宗教性;而漢語避人,則表現出強烈的階級性和等級差別。中國的封建統治長達兩千多年,封建等級制度發展得非常完備。封建禮法的禁忌語多不勝數。在論及死亡的委婉語中,也都體現了尊上卑下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古代中國的制度文化曾使中國成為一個官本位的社會,皇權至高無上,官僚等級制度森嚴。封建統治者生前要高人一等,死后也要別于庶民。《禮記#8226;曲禮 下 》就明文規定:“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歷代帝王專用的死亡委婉語有:“山陵崩”“賓天”“大行”等。然而,平民百姓只能叫“棄世”“棄堂帳”等。古漢語中這類“死亡”委婉語界定清楚、等級分明,誰也不敢跨越雷池半步。隨著時代的變遷,某些特定階級和宗教的委婉語在現代已不流行,如婉指帝王、帝后死亡的“崩”“駕崩”“大行”等。
英國的封建社會中也曾存在封建等級制度,但那是封建領主之間以土地關系為紐帶,通過層層分封而在他們之間形成的上、下、尊、卑的等級制。這種封建等級制的特征在于建立起封主與附庸的臣屬關系,附庸要接受封主的土地,就必須宣誓效忠封主,并對封主盡義務。這種封建制度是以土地關系作為紐帶來維系的,而不像中國的封建社會那樣以禮法來維持社會秩序,因而“名分”上的尊卑也就沒有像漢語那樣森嚴地在語言中反映出來。同時西方人篤信基督教,認為人都是上帝創造的,故生來人人平等。在這樣一種文化土壤中,自然不可能產生那種社會階層等級涇渭分明的委婉語。
三、價值觀念與“死亡”委婉語
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除了具有帶共性的道德準則以及評判善惡價值尺度的道德標準外,還具有各富特色和個性的倫理文化和道德評判的價值標準。“死亡”觀念及態度是人類道德、價值觀念、倫理準則形成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每個人所持的價值觀不同,對不同人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注重死亡的社會價值,提倡在需要的時候為義而死。所謂“殺身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司馬遷所說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可謂漢民族死亡價值觀的典型代表。一個人為公或為國家而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時,人們往往會用褒義的、正面的評價詞語來表達他們對英雄人物的崇敬而又深切哀悼的感情,謳歌光榮的“死亡”。例如:“壯烈犧牲”“慷慨就義”“為國捐軀”等。
盡管英語國家的民族英雄也常常受人敬仰,在英語里也能找到一些表示為國家或事業而捐軀的委婉詞語,如lay down one’s life,give one’s lifekiss the dustmake the ultimate sacrifice等,但這些表達法不論從內涵還是感情的表達上都無法與漢語中的固定詞語相媲美。同中國文化不同,英語文化注重個體生命死后的靈魂安息——個人愿望的實現。他們往往只從宗教信仰的角度去考慮,希望自己的死能夠得到上帝的贊許和垂愛,死后與上帝同在。因此,西方人面對死亡就很少有中國式的豪言壯語,即使是源于軍旅生活的死亡委婉語也大都不帶有悲壯的色彩。
與正面人物相反,對于那些壞人以及犯罪分子的死,漢語中有很多帶有貶義的、反面評價色彩的委婉詞語,如:“橫死”“喪命”“一命嗚呼”等。英語里也有一些帶有負面評價的死亡委婉詞語,如drop off the hooks, to kick the bucket等。
四、漢語特有的“死亡”委婉語
中國人不僅忌諱說“死”,與“死”有關的事物也同樣忌諱,而以相應的委婉語來代替。例如:人們稱棺材為“壽木”“壽材”,稱死人穿的衣服為“壽衣”“長生衣”。自古以來,我國的喪葬方式有很多種,民間主要以土葬為主,其中人死后直接埋入土中的叫“入土”,入棺則稱“就木”。與“死亡”相聯系的“墳墓”“墓地”當然也在禁忌之列,其委婉語也有類似的等級差別,皇帝的墳墓稱“陵”“陵寢”等,而庶民的墳地只能叫“丘墟”“幽宅”等。漢語中有很多語音禁忌,凡是帶有“死”的諧音的詞、字都要避諱。如司機都特別討厭帶“4”的車牌號。這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這與中國人的“說兇即兇”、“說禍即禍”的畏懼心理有直接的聯系。
漢語中有上百個“死”的委婉語,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四字格成語。形形色色的“死”都有相應的委婉語,除了其概念意義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內涵意義、感情意義、搭配意義。例如:“行將就木”“彌留之際”是即將死亡;而“百年之后”“千秋之后”則是死亡之后。不同的死亡方式有:“壽終正寢”是正常死亡;而“山高水低”“三長兩短”卻是意外死亡。“一病不起”是病死;而“馬革裹尸”是戰死;“葬身魚腹”是溺死;而“自尋短見”是自殺而亡。還有不同的死者身份:“千秋萬歲”用于帝王;而“命歸黃泉”“撒手人寰”則用于平民百姓。“香消玉殞”“葬玉埋香”等用于美女;“英勇就義”“為國捐軀”用于英雄;“英年早逝”用于文人。漢語中“死亡”的不同說法,表現不同階層、身份和年齡的人之死,死的不同原因、方式,以及表達不同的感情色彩,這就使漢語中“死”的委婉語數目龐大,紛繁細膩。
五、英語特有的“死亡”委婉語
英語“死”的委婉語大量源自基督教的傳說和典故,而這些大量的傳說和典故又都源自古希臘或古羅馬的神話。例如:pay Charon、Charon’s boat ferry 等。與死亡委婉語有關的詞項,還可采用借代的手法,用意義比較籠統的詞項代替意義比較具體的詞項,被借代的往往是外來語。例如:pass away中的pass源自法語passer,而passer是mourir 死 的意思;decease源自拉丁語decedere,de表示away,cedere表示go,decease意為go away。
委婉語是社會心理在語言上的一種反映,它的形成、發展、轉換乃至衰亡都與時代精神息息相關。在中世紀,由于連年災荒和瘟疫流行,Grim Reaper是這一時期“死亡”的代名詞。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把死亡比做a nap、sleep,賦予“死”以人性,結果出現了嵌有死者肖像的墳墓雕塑。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英語中有些“死”的委婉表達法也已很少使用,有的已成為舊詞。而許多新的表達方式不斷涌現,如:mercy killing/stroke,pull the plug,pass out of the pic-ture,be grounded for good,run one’s race。把死亡看作是新生活的開始:go to a better place,be called to a higher life。這些委婉語源自各行各業,現已被廣大民眾所廣泛使用。
結 束 語
“死亡”委婉語在世界各民族的語言中都有反映。對“死亡”的婉稱有多方面的原因 有時是出于迷信 避免提及這個可怕的神秘的字眼;有時與趨善趨美的心理有關 不愿引起心中厭惡或悲痛的感覺;有時則是由語用功能驅動 在交際、行文中表達對死者的尊敬、贊美、懷念或貶損之情。無論出于何種原因 撥開“死亡”委婉語的神秘外殼 我們可以發現 在它們的身上打著各民族文化的深深的印記。對比分析中英“死亡”委婉語 有助于透過語言現象了解其深厚的文化意蘊 加深對英漢兩種語言和文化本質的理解 有助于提高語言修養 促進社會的文明禮貌 而且還有助于了解英漢民族的文化觀、生死觀和心理禁忌 從而提高我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責任編輯:水涓
作者簡介:張誠,湖北民族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外語教學。
參考文獻:
[1]辜同清.委婉語的符號學分析[J]. 外語教學1999 1 67-70.
[2]常敬宇.漢語詞匯與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4.
[3]劉重德.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
[4]李國南.委婉語與宗教[J].福建外語 2000 32-7.
[5]李國南. 辭格與詞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6]李思國 姜焱.英漢“死亡”代用語跨文化對比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11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