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5.6%,其中城市價格上漲5.3%,農村價格上漲6.3%;食品價格上漲15.4%,非食品價格上漲0.9%;消費品價格上漲6.9%,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6%。”這是國家統計局8月份公布的數據。
在老百姓那里,對這個數據的直接感覺就是錢不那么值錢了;在經濟學家那里,這個數據就很容易引發一個概念了,那就是“通貨膨脹”。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思想家管仲的“輕重論”中曾經有“幣重則萬物輕,幣輕則萬物重”的論述,這無疑是通貨膨脹理論的中國古代版。在現代經濟學中,整體物價水平的上升往往就是通貨膨脹的典型表現。對于當前中國的情況是否已經屬于通貨膨脹,我們姑且不去討論,也不需要去討論。但我們確定的是,無論是企業還是公眾,都已經生活在了通貨膨脹的陰影和壓力之下,他們都在為通貨膨脹的可能到來做著準備,打著算盤。
通貨膨脹是多少年來經濟學家們爭論不休的話題,既是金融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更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可是,通貨膨脹跟營銷有什么關系呢?有人說,通貨膨脹是宏觀經濟的范疇,屬于大的經濟發展環境,國家的宏觀調控也只能起到一部分作用,企業對此就更無能為力了。營銷嘛,無非做做促銷,打打廣告,搞搞公關,與通貨膨脹可謂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無所謂高低,卻也無甚交集。
營銷真的只是這些嗎?營銷到底是什么呢?科特勒說:“營銷是關于企業如何發現、創造和交付價值以滿足一定目標市場的需求,同時獲取利潤的學科。”那么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企業只有被動接受的份兒嗎?企業還需要去發現、創造和支付價值,并獲取利潤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獲取利潤是“企業”的題中之義,否則企業就沒有生存的價值了。我們不能那么狹隘地看待營銷,任何一個有長遠眼光的企業都應該有“大營銷”的理念,營銷是戰略,而不是戰術。
此次物價上漲以來,眾多企業中,有集體漲價被譴責者,有暗中趁機漲價者,有不屑漲價伎倆布局長遠者,有無動于衷、反應遲緩者,有按兵不動、靜觀其變者……這些說明,通脹陰影之下,企業格局暗流涌動,醞釀著可能的大調整。
縱觀歷史,從西方國家周期性的通貨膨脹,到亞洲金融危機,再到2003年的“非典”,每一次危機過后,都有一些企業死了,也有一些企業活了,有一些壯大了,有一些萎縮了。究其根本,就在于看誰能夠化風險為機遇。只有具有長遠戰略眼光,或趁機打造品牌,或利用競價策略,或使用任何創新的營銷手法,用“大營銷”的觀念來營銷,這樣的企業才可能抓住機遇。反之,如果狹隘地理解營銷,減少廣告、渠道等營銷投入,以控制成本,那么無疑是鼠目寸光了。在現有的通貨膨脹的壓力和陰影之下,這種要求就更加迫在眉睫,也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和價值。
基于此,《成功營銷》特別邀請行業專家對通貨膨脹陰影之下的企業營銷進行探討,既從歷史上的相似情況來啟發讀者,又從現實的角度分別分析了快速消費品行業、房地產行業和奢侈品行業三個行業的營銷應對策略。其中,快速消費品行業屬于受沖擊最嚴重的行業,房地產行業屬于可以保值增值的行業,而奢侈品行業則屬于對價格最不敏感的行業,以這三個行業為代表,希望能夠為中國企業和營銷人一些啟發。此外,《成功營銷》還對屬于各個行業的十幾家企業進行了調查和采訪,他們或觀望、或惶恐、或躊躇滿志,向我們展示了通脹陰影下的蕓蕓眾生相。各位看官不妨預測一下,看其中誰能抓住機遇,哪些會持續輝煌,哪些會一飛沖天,哪些會止步不前,哪些會衰落消亡。看明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