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聽得一個朋友講,最近被奧運主題搞得頭大,聽到奧運營銷幾個字就暈乎,大家都在講奧運將會帶來的巨大機遇,舉國上下一片忙活,行業兄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機會似乎近在眼前,到底誰才會是大贏家呢?
曾有人這么說過,品牌將是中國在本世紀最后的機會。這里所指的品牌,與日常我們的許多企業和廣告公司所講的品牌是有根本區別的,真正強大的品牌,是像可口可樂的老板自詡的那樣,即便廠房在一夜之間被燒光,憑借可口可樂的這個招牌,也能迅速重建。日常我們許多人所談到的品牌,事實上只是一個知名度而已。
講到奧運,全世界的目光都在聚焦中國,民族自強的良好背書為本土品牌的崛起提供了最佳的舞臺。面對這一舞臺不要手忙腳亂,更不要沮喪地以為這僅僅是高端品牌、贊助商的秀場。我想試從兩個角度入手,分析奧運營銷這一地盤,到底可以由誰做主?
發揮想象力,搶占品牌機遇要先聲奪人
抓住奧運這一機遇,企業和營銷策劃人所面對的第一個機遇乃是從庸常中發現可能。
何謂庸常?庸常是指我們的很多企業做了許多年,業績或許是在穩定增長,然而始終找不到快速成長的突破點。庸常是一種固步自封和對品牌突破的無知。庸常是有知名度而無品牌力,賣來賣去始終是在賣產品、賣服務而作為品牌所應有的品牌內聚力卻舉步維艱。
對于擁有上述這些癥狀的企業來說,迎接奧運的第一步,乃是先把自己的品牌亮出來。發出聲音,占住地盤,再謀更進一步的發展。
在首屆中國品牌節上,獅嶺皮具和千島湖旅游在此次品牌節上的表現非常活躍,前者是一個年產值超過100億,日交易額達2000萬的皮具名鎮,如何抓住奧運這一契機,創造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乃是他們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后者則顯然已經盯上了伴隨著奧運而來的人流、財流將給中國旅游產業帶來的巨大推動。
抓住機遇,要懂得先聲奪人。中國市場發展至今,競爭固然激烈,借助品牌的力量是擺脫膠著的競爭的最好手段,而奧運前的品牌大演練則將為決勝2008奠定良好的基礎。
品牌精細化,有靈魂才有號召力
將品牌視為一個有機體來看待是目前我們的許多企業就急需建立的觀念。所謂品牌并不是做一次定位,進行一次市場劃分,整合一套傳播策略就可以一勞永逸的,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品牌也應不斷地適應市場,進行自身的新陳代謝。
目前我們已經有很多企業通過贊助等手段,可以說已經搭乘上了奧運這班快車,那么接下去應當做的事情,則是要在品牌的精細化運作上做足功夫。我們遺憾地看到,目前部分已經獲得奧運資源使用資格的本土企業,其品牌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這部分企業應當清楚地認識到,奧運只是一個契機,而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若無細化的品牌深耕,不利用奧運資源樹立品牌靈魂,歸根到底只是一次收效甚微的投入。
對于其他非奧運贊助商或合作伙伴的企業來說,原理也是一樣。奧運并不意味著大家利用這一機遇聚攏在一起大聲叫賣自己的產品,而是意味著一次對優秀經驗的吸收,以及對自身品牌脈絡的精細梳理與傳播。
時抵奧運,中國廣告已經歷20余年的發展。這是一個品牌意識逐漸萌生并得以發揚光大的過程,然而大家只要簡略地看一下世界品牌排行榜,便可看出中國品牌與國際品牌之間存在的差距。談到2008年奧運意味著的機遇,許多人都不約而同地想到韓國奧運的掌故。不錯,從品牌發展的現狀上來講,我們與舉辦奧運前的韓國有許多相似之處,通過奧運光耀全球的韓國品牌以及被奧運催熟的韓國消費市場同樣激勵著中國品牌對于奧運的信心。我們期待著2008年奧運成為中國品牌厚積薄發的引爆點,對于中國的本土企業來說,最終能交上怎樣的成績單,則已是到了時不我待的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