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嚴峻的硬仗,通過政府引導、自己奮斗和多方幫扶,重慶15個庫區區縣和6個移民接收區縣三峽移民“雙零”家庭(城鎮“零就業家庭”和農村“零轉移就業家庭”)實現就業7097戶8280人,其中城鎮實現就業2963戶3242人,農村實現轉移就業4134戶5038人,三峽移民“雙零”家庭全部“清零”。
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三峽移民“雙零”家庭(城鎮“零就業家庭”和農村“零轉移就業家庭”),他們沒有工作崗位,或失去土地后缺乏生計,焦慮是他們的生存狀況。
一雙雙手溫暖的手伸向了他們,政府的、企業的,甚至外地的。
這是一場嚴峻的硬仗,通過政府引導、自己奮斗和多方幫扶,重慶15個庫區區縣和6個移民接收區縣三峽移民“雙零”家庭實現就業7097戶8280人,其中城鎮實現就業2963戶3242人,農村實現轉移就業4134戶5038人,三峽移民“雙零”家庭全部“清零”。
他們說:“現在的日子好過了”。
干部當“紅娘”,“雙零”家庭人員“對崗入坐”
望著孩子收拾書包的背影,開縣漢豐街道新盛街社區廖潔梅的心揪緊了。
9月,女兒就要上高二了,和丈夫離異多年至今沒有工作的她,那筆數目不小的學費成了她心中的巨石。
居委會主任咼建清得知了她的情況:丈夫在1998年就跟她離婚了。2002年,廖潔梅從單位下了崗,原本微薄的300多元工資也沒有了,到處給人家打零工。咼主任拉著她的手說:“你來報個名,以后有工作了,我們通知你?!绷螡嵜钒胄虐胍傻靥盍吮?。
兩年來,居委會給廖潔梅提供了四五次就業機會,可終因年齡和身體原因沒有去成。
2006年10月的一天,一大早咼建清就打來電話,說要她準備準備,隨后就親自帶領她們4個相似景況的無業女工來到交警一中隊,經過協調,廖潔梅當上了協勤隊員。
開縣鎮東街道沙坪村移民康興祥同樣喜滋滋的:在家門口務工真好,每月掙個千把元比到沿海打工合算。2006年9月初,康興祥在鎮東街道“農村移民零轉移就業辦”引薦下,與勇華鞋業簽訂了《開縣解決三峽移民就業“零目標”用工合同書》,成為該廠的一名新員工。
開縣制定了“雙零”家庭增減變動、求職登記、就業培訓、用工信息、安置去向、定期回訪等“臺帳”,編織成跟蹤“雙零”家庭的大網,時時關注著這些焦慮的人們。
政府牽頭,定期選擇一批縣內企業,安排崗位,優先吸納“雙零”家庭成員就業;并從稅費減免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激勵企業優先招聘“雙零”家庭成員就業。
2006年9月11日,針對兩個“零目標”的專場招聘會,開縣提供了1982個就業崗位,5130個“訂單”培訓崗位,就地解決“雙零”家庭人員135人走上了工作崗位。
干部當“紅娘”,請“雙零”家庭人員“對崗入坐”,有力整合了就業需求和社會崗位資源。
同時,環衛、綠化、交管和報刊廣告投送、郵亭綜合服務等公益性崗位被開發出來,還鼓勵各級黨政機關及事業單位騰出后勤服務崗位,挖掘社區家政服務、物業管理等低門檻崗位,對大齡、殘疾、就業難度大的“雙零”家庭勞動力,有針對性地進行安置。
2007年1月15日,開縣成為重慶市首個全面解決移民就業“雙零”問題的縣,共計安置“雙零”家庭人員就業1038戶1216人,其中農村移民零轉移就業家庭525戶601人,城鎮移民零就業家庭513戶615人。
兩包兩送,“保姆式”服務消除“死角”
2006年12月22日,萬州區新城路165號,一家兼營副食的“盛開花卉店”像模像樣地開張了。
店主宋倫英知道,小店的開張是政府“保姆式”服務精心撫育的結果。
宋倫英一家2001年8月從萬州區大周鎮永定村五組搬遷到萬州區高筍塘街道。
這是一個多災多難的5口之家:年邁的公公和婆婆體弱多病,分別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和較嚴重的雙腿骨質增生;12歲的女兒雙手患有先天性肱骨畸形,2003年雙手骨折,用來支撐的鋼板至今無錢做手術取出;2005年宋倫英又患上了胃潰瘍,體重從60公斤下降到40公斤,隨著病情加重,宋倫英無法出去打工了,丈夫成了頂梁柱;2006年丈夫李其云被檢查出眼角膜癌,左眼不得不因病變切除,以前微薄的一點積蓄全部送進了醫院……
正當一家人為生活一籌莫展時,高筍塘街道分管移民的晏軍副主任來到了她家。
原來,街道黨工委為了實現移民安穩致富,專門成立了解決城鎮移民“零就業”家庭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一幫一”幫扶措施,街道領導、中層干部每人幫兩戶困難移民,一般干部幫一戶移民。宋倫英正是晏主任幫扶的其中一戶。在晏軍的幫助下,烏龍池社區居委會為她家送去了每個月200多元的低保金,暫時緩解了她家的困難。但這微薄的200元遠遠無法支付這個多災多難家庭的開銷。
為了給宋倫英找一份合適的工作,晏軍多方為她聯系。一次,一家玩具廠招工,晏軍立刻給宋倫英報了名,帶她去應聘……一次又一次的應聘,一次次的不合適,晏軍跑了無數次,卻終因宋倫英特殊的家庭情況和她的身體原因沒成。
“我想自己開個小店”,宋倫英經過再三考慮作出了決定。經過幫扶,她貸款兩萬多元,晏軍又多方奔走為其落實工商、稅務減免等政策,完善手續,協調簽訂合同,幫她把新城路165號的店面順利地接手過來。
10來平方米的“盛開花卉店”開業了。宋倫英激動萬分:“是黨讓我走上了自立、自強的道路,實現自己的夢想?!?/p>
這是萬州區千方百計解決“雙零”家庭人員就業的一個縮影。
萬州區創立了“兩包兩送”工作機制,即“領導包社區,干部包人頭;送崗位到人,送人到崗位?!?/p>
幫扶責任制使兩個“零目標”工作沒有了死角。“萬州區有1514名領導干部參與幫扶活動,做到了城鎮移民674戶‘零就業’家庭戶戶有人幫?!比f州區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說。
截至目前,萬州區已安置城鎮移民“零就業”家庭人員和農村移民“零轉移就業”家庭人員1891名。
“拿來主義”,條條大路通“就業”
“原來的日子真是難,現在的日子好過多了!”這是過去的就業“釘子戶”陳萬興的感激之言。
巫山培石鄉陳萬興一家共3人,有勞動能力的2人,無人就業。
2006年11月1日,移民辦主任呂岱第一次到陳萬興家,動員其就業,陳萬興和妻子對呂岱的勸說無動于衷,一家人極不耐煩地把主任送出了門。
呂岱知道,靠外部輸血不是長久之計,要真正甩掉貧窮,就要變輸血為造血,從思想上引導陳家轉變就業觀念。
三天后,呂岱再次登門,同陳萬興進行了近兩個小時的促膝交談。
11月中旬,當呂岱得知縣勞保局組織北碚企業到巫山縣招聘移民勞動力的消息后,立刻趕到陳萬興家中,打消了陳萬興的顧慮,親自帶他到縣城參加應聘。陳萬興順利地通過面試,與格力電器簽訂了3年的勞動合同,成功地實現了就業。
巫山縣與廣東省在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移民勞務輸出簽約會上,簽定了1萬人的勞務協議,確定了勞務輸出的目標、途徑和相應的措施。
今年1月,巫山縣又專門組團到廣東省開展勞務輸出回訪、洽談活動,考察企業的用工情況、了解用工信息,與廣東省三峽辦及重點用工企業達成了用工意向性協議。
在巫山縣,兩個“零目標”問題對象戶共395戶,涉及7個移民鄉鎮,通過北碚區和廣東對口支援招工已實現就業134戶。余下261戶,由于就業或轉移就業相對困難,該縣69個縣級部門和企事業單位與他們結成對子,進行定點幫扶,幫助實現了就業。
縣林業局加大了爭取對口支援力度,多次赴廣東爭取項目。經過努力,成功引進紀念林、油橄欖種植、松脂采集、膠合板加工、柴花苜蓿種植、板栗加工等項目;引進了海西可公司、重慶鵬程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等8家企業,為全縣創造就業崗位,可解決1500余人的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