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威海市發起“慈善月”活動。該市以行政方式層層推進募捐行動,各單位募捐成績被納入績效考核,一些官員更是把募捐當作“政治任務”逐級下達。在“行政推手”的作用下,短短10天,募捐現金近2000萬元,企業認捐基金超過10億元。
但筆者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因為愛心捐款行動,異化成了一場行政募捐與公益慈善的“虛偽愛情”——“捐款”下達指標,“慈善”納入考核,公共愛心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績指標。捐款的火爆場景,不是對于慈善公益的強烈熱忱,而是對于“政績”的好大喜功。
在中國,如何來做慈善,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因為,我們至今仍然習慣于如此以行政募捐來實現愛心的落后模式。往往是:領導帶頭,群眾必須廣泛響應;領導捐多少、群眾捐多少,政府捐多少、企業捐多少,都一一制定出一個心照不宣的“標準”。一切“按部就班”,一切“統一行動”,一切“層層推進”。
令筆者擔心的是,當慈善捐贈的數目與官員的升遷、單位的形象掛起鉤來,人們不但會對慈善產生心理反感,還會在年復一年的慣性被動募捐活動中,將樸素的慈善自覺意識一點點消耗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