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7日,“砰”的一聲,法槌重落,重慶市渝中區法院一審宣判:原中國農業銀行重慶市分行行長吳讓揖因違反職權和相關規定,非法為四川盛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盛世集團,2004年7月被吊銷營業執照)出具3313萬美元的金融票證,導致2.4億多元人民幣和1474余萬美元的利息沒有收回,吳讓揖非法出具金融票證罪罪名成立,判處有期徒刑6年。其下屬部門3個副總也因為盲目服從被認定構成同樣的罪名。
和很多銀行高管落馬案不同的是,吳讓揖并沒有受賄,出發點是為了“抓住優質客戶”。2.4億多元人民幣和1474余萬美元為何白白流失?讓我們看這一案件的始末。
屢屢違規為“優質客戶”違法開立信用證
1997年,吳讓揖調任中國農業銀行重慶市分行行長。
1998年2月的一天,吳讓揖接到一位領導邀請共同進餐的電話,由此認識了盛世集團老總諶治武。兩天后,諶來到吳的辦公室,稱重慶直轄后將會有大發展,而自己的集團也如日中天,即將收購重慶的一家上市公司,還要把四川的一家航空公司遷到重慶發展。諶給吳描繪出一幅長遠發展的藍圖,目的只有一個,希望得到銀行的資金支持:諶要求吳為其開立金額為3000萬美元的不可撤銷國際跟單信用證。
中國農行重慶市分行是1997年重慶直轄后新成立的,百事待舉,作為行長,吳讓揖一心想抓住優質的客戶,以便能在競爭激烈的金融界得到大發展。加上當時盛世集團在四川省算是知名企業,吳讓揖自然毫無疑慮。于是,吳在沒有了解該集團申請開立信用證是否具有真實貨物貿易背景的情況下,當即表示支持。
在開立信用證前,盛世集團提出只繳納10%的保證金。而當時農業銀行明文規定“開立信用證應向申請人收取不少于開證金額30%的保證金”。但吳讓揖違反規定,不但同意只收取10%的保證金,還同意該集團為集團自己提供保證擔保。
1998年3月10日,分行國際業務部向吳書面請示開出總金額為978萬美元的信用證。按農行規定,“農業銀行給同一客戶的遠期信用證開證余額不得超過2500萬美元”,而吳當時的審批權限單筆不超過300萬美元。對這些約束性限制,吳都進行變通處理。在第一次開具978萬美元時,吳分4筆開出,每筆金額不超過300萬美元。通過這種化整為零的方式,吳在不到一個月時間,給盛世集團開出的信用證總金額為3313.6萬美元。
原則、紀律拋在腦后,吳讓揖屢屢違規,像被鬼牽;盛世集團信用證的開立一帆風順,如有神助。
邊開證邊完善手續部門負責人盲目服從
與吳讓揖同庭受審的還有何國棟、王軍和張勤。3人當時均為農行重慶市分行國際業務部副總經理,何國棟主持國際業務部的全面工作,王軍分管國際結算業務,張勤分管信貸業務。
1998年3月5日,王軍、張勤二人受命前往成都,對盛世集團申請開立信用證的相關事宜進行調查。在對還款能力的調查中,張勤僅看了盛世集團提供的財務報表、金橋金融咨詢公司對盛世集團的調查報告和部分沒有所有權證的不動產。對該企業的資信狀況的調查,僅由王軍看了盛世集團提供的曾在農業銀行四川省分行開立信用證的副本和購匯水單,然后打了一個電話給農行四川省分行的熟人進行了詢問。所有調查僅用了一天時間。法庭上,二人稱這是因為吳當時指示他們“快去快回,不用調查那么細”。
回到重慶后,王、張也曾向上級領導提出過一些正確意見,但在明知盛世集團提供的抵押物不能辦理抵押手續的情況下,他們仍然同意與盛世集團進行業務往來,確定授信額度在1000萬美元以內。
而吳讓揖得到手下反饋的信息后,同意開立信用證,還決定“邊開證邊完善手續”。而在吳違反規定收取10%的保證金時,3位副總沒有抵制。為了服從領導決定,他們也沒有對盛世集團關聯公司的開證資格、是否有真實貿易業務等進行審查。在最后一批信用證開出之前,張勤還簽署了“盛世集團在3000萬美元額度內為3家外貿公司提供90%擔保,應該是可行的”的報告。
信用證到期,盛世集團未歸還款項,銀行只得將其轉為貸款。法院認定,至今仍有2.4億多元人民幣和1474余萬美元的利息損失無法收回。這筆巨額欠款最終淪為呆賬,被作為不良資產轉劃給長城資產管理公司。
法院認為,吳讓揖身為行長,是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其違反金融法規的規定,超越職權,非法決定為他人出具信用證,給國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構成非法出具金融票證罪,判刑6年。何國棟等3人盲目服從、執行主管負責人的違法決定,是直接責任人,也構成同樣罪名。因王軍、張勤主動投案自首,如實供述犯罪事實,決定對二人判刑2年緩期2年執行。何國棟在被采取強制措施前,已如實向組織作了交待,視為自首。且何在開立信用證中沒有決定權,沒有具體負責對開證申請人的開證資格、真實貿易背景、資信狀況、償付能力等進行審查,犯罪情節輕微,免予刑事處罰。
數億國有資產流失給我們的警醒
重慶檢方對吳讓揖的指控中,沒有說他是為了私人利益收受好處。法院判決:吳讓揖和下屬的罪名是違反金融法規規定,超越職權,非法決定為他人出具信用證,最終導致2.4億多元人民幣和1474余萬美元的利息損失無法收回。
從吳讓揖及3名下屬違規、越權犯罪一案,我們可以得到深刻的警醒。
警醒一:盲目的政績觀遮住了眼睛。為了“抓住優質客戶”,增加業績,吳讓揖將法律、法規和原則拋之腦后。其代理人、重慶金明律師事務所律師何澤宏告訴筆者,吳讓揖曾說,當時,銀行間爭奪優質客戶的壓力,是導致他屢屢違規的因素之一。盲目的政績觀驅使,吳讓揖鉆進了自己給自己設下的牢籠。
警醒二:集權管理,一人“獨大”,失去監控。何澤宏告訴筆者,吳在關押期間曾總結說,當時重慶市農行領導班子不健全,基本是他一個人說了算,這是造成吳讓揖失去監督而犯罪的另一個原因。當下屬給吳讓揖提出盛世集團存在的問題時,吳讓揖卻搞一言堂,“我說了算”,對下屬的意見不予采納。中國農業銀行總行在2004年1月的全國通報中稱,吳讓揖對業務主管部門提出的正確意見不予采納,違反信用證審批程序,沒有經過市分行信貸部門審查及貸款審查委員會集體審批,自己介紹,自己簽批,直接決定、指使下屬違規給不符合開證條件的企業開出數額巨大的融資性信用證;墊付問題發生后,又不同意市分行國際業務部向總行報告。其做法嚴重違反了有關金融法規,對造成重大資金風險負有直接責任。
警醒三:對上級盲從導致犯罪。在2006年12月14日的庭審中,針對檢察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及罪名,吳讓揖辯稱,當初盛世集團到銀行開信用證是“上頭打了招呼的”,因而沒有對該企業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國際業務部的3名職員則稱,“我們都是按行長的指示辦事”。似乎,有一只無形的手推動著吳和幾名職員盲目地幫助盛世集團實現其目的,“上頭”、“行長”比法規更重要,這只“手”代替了法律、原則和規則,造成了吳及幾名下屬的盲從,成為犯罪“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