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東津沱,很有名。因為有大型紡織企業重棉四廠,這里一度非常興盛,合川主城的人曾經好不羨慕。可隨著企業衰敗,這里成了社會治安的“重災區”,說起它,人們都甩腦殼。可如今的東津沱井然有序,成了重慶有名的社區建設先進典型,前來學習取經的人絡繹不絕。“重災區”變好,和一個人緊密相關,他就是退休干部張年全。
東津沱是砣“炭丸”,家人極力反對,朋友說他“腦袋進水了”,可他選擇了走馬上任
2001年,合川撤鄉并鎮,南津街街道忽然多出了60多名年齡偏大需要提前離崗的干部。就在大家留戀機關舒適安樂的日子不愿離開的時候,當過多年鄉鎮領導的張年全第一個辦理了提前離崗手續。
“他是一個能人!”這是當時人們對張年全的評價。
張年全有長年從政積累的社會關系,熟悉管理、懂經濟,還有駕馭、處理復雜事情的氣魄和能力。因此,退下來的張年全,一時成了“搶手貨”,好幾家企業要聘用他,其中一家給出每月1500元的待遇。
正在這時,南津街街道領導找上門來,希望他去南津街街道所轄東津沱社區“主政”,每月工資350元。
那時的東津沱有“十多”:下崗職工多、“兩勞”人員多、盜竊案件多、貧困低保戶多……打架天天有,鬧事開門見。1997年至2000年,東津沱社區就發生刑事案件141件,治安案件252件。
很明顯,東津沱是砣“炭丸”,張年全的家人極力反對:“稀罕那300多塊錢?”
經過無數個夜晚的輾轉反側,54歲的張年全最終選擇了答應,走馬上任當上了東津沱社區黨支部書記,后來又任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
放棄1500元,選擇350元?“是不是腦袋進水了喲?”張年全的舉動在同事和親朋好友中引起一片嘩然。
但張年全認為搞社區工作社會價值更大,他說:“我一不圖名,二不圖利,為的是體現人生價值。”
上任第一天,張年全拍著胸口對街道領導說:“社區班子成員都是原來的機關干部,管不好一個社區,群眾會把我們看白了!”
治亂,治臟!“小混混”們說:“‘老漢’對我們這么好,再亂來就對不起他了!”
提勁歸提勁,社區近5000戶1.6萬多人,吃喝拉撒、打架斗毆、扯筋撩皮等等,都需要管,工作千頭萬緒,從何抓起?
張年全理清了頭緒,先從建立組織抓起。他將黨員們劃分為10多個黨小組,并恢復居民小組、樓院長制度。
社區管理全盤棋開始動起來了,他將工作的突破口鎖定在“治亂”和“治臟”上。
刑滿釋放人員陳某,返家之后身無分文,父母兄嫂不愿收留,社區群眾見之如遇“瘟神”。本想改過自新,無奈無人理睬,陳某干脆破罐子破摔,又和社會上的小混混攪在了一起。張年全了解情況后,一次又一次找陳某談心,有時說得口干舌燥至深夜。
為使陳某徹底改變惡習,張年全為陳某申報了低保,借錢幫他辦起純凈水送水站。送水站開業了,張年全又逐一到各單位幫助聯系送水業務,使陳某的送水站逐步走上正軌。見陳某還是單身一人,張年全和社區干部一道,牽線搭橋為陳某張羅對象。在社區的扶持下,陳某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娶妻生子,生活幸福。陳某結婚時,特地請來社區干部喝喜酒,陳某當著滿堂客人,流著淚說:“社區黨組織特別是‘老漢’(方言,意即父親),把我一個壞人引上了正道,你們就是我的再生父母!”后來,陳某見了張年全就喊“老漢”,還多次要求加入黨組織。
當時,東津沱社區的小混混有五六群,是影響社區治安秩序的根源。可漸漸地,在東津沱,喊張年全“老漢”的小混混多了,社區也逐漸清靜下來。“‘老漢’對我們這么好,我們還去干壞事就不是人了!”那些曾經的小混混說。
為徹底根除治安混亂狀況,社區黨組織配合公安機關組建了100余人的治安巡防隊,由20余名黨員帶隊,24小時值班巡邏,同時發揮黨小組長、樓院長的作用,排解大量的矛盾糾紛,使社區從根本上告別了治安混亂的歷史。
東津沱社區原是東津沱街道所在地,自街道撤消后,城管隊、環衛隊相繼撤走,于是社區成了衛生管護的死角。上豫豐街自發形成菜市一條街,賣菜的、殺雞鴨的、各種小吃攤點,橫七豎八占據了整個街道,一條街污水橫流、臭氣熏人,群眾怨聲載道。
張年全決定從這兒開刀“治臟”。
社區環衛人員敢于碰硬,在兩個月內讓所有占道經營戶遷到社區農貿市場,摘除了社區環境衛生一大“毒瘤”。緊接著,社區劃分了5個衛生責任段、11個衛生責任區,成立1個衛生清掃隊、1個衛生監督隊,實現全天候清掃,并開展亂擺攤點、亂堆亂放、放養家畜、臨街燒煤等方面的專項整治,很快,社區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不求驚天動地,但求努力做好身邊的小事”。
“張書記想得很周到,就像我們的親生兒女一樣!”說這話的是東津沱社區托老所的老人們。
80歲的左智清老人患老年癡呆癥,大小便常拉在床上,服務人員天天給老人洗身子、換床單;85歲的呂碧華患有大腦萎縮、心臟病,腿也摔傷了,服務人員每天幫她洗腳、擦身、蓋被子;老上訪戶蘭夢岳老人住進老年公寓后,被社區帶來的溫暖所感動,主動放棄了上訪。
東津沱社區有60歲以上的老人近2000人,因子女忙于生計,許多老人無法得到很好照顧。為使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張年全多方籌資1萬元,于2002年辦起托老所。目前,托老所托養老人35人,平均年齡83歲,最大的年齡95歲。在托老所里,老人們一日三餐有人管,吃藥看病有人問,生活起居有人理,成天笑意洋溢在臉上,真正成了幸福老人。
社區托老所只是東津沱社區的服務平臺之一。
近年來,東津沱社區建立了老年服務站、家政服務組、腰鼓隊、醫療服務站、喪事服務隊、黨員自愿者服務隊等十幾個平臺,為社區群眾提供方便、快捷、優質的全方位服務。
張年全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們不求驚天動地,但求努力做好身邊的小事。”7年之中,每年365天,他都在忙忙碌碌做著與社區群眾關系最密切的小事。
滴水穿石,這些小事的積累,使一個社區的面貌發生了質的變化。東津沱成了遠近聞名的“平安社區”、“和諧社區”,7年來未發生一件刑事案件,盜竊現象也被徹底根除,文明之風再度吹拂。
2005年,東津沱社區被重慶市民政局授予“示范社區”稱號;今年,社區黨委被重慶市委組織部授予“雙五好社區黨組織”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