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三峽庫區產業空虛難題,除了苦練內功,更重要的是積極應對發達地區包括主城區的產業轉移,通過外在的產業植入,形成合理的產業梯次結構。
區域之間或區域內部不可避免存在發展水平的差異,體現為不同的經濟技術梯度,其核心是產業梯度。由于這種梯度的存在以及各地區產業結構演進和升級的需要,產業在不同梯度地區之間接力轉移成為必然。發達國家、沿海發達地區及內地率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已逐步走上以發展高新技術、高附加值、高端產業為主的發展軌道,一些勞動密集型、資源型產業難以承受過高的人工費、資源費和能源費等成本,不得不向欠發達地區加快轉移,以延續產業生命周期或實現低成本擴張。
與沿海地區相比,三峽庫區發展具有不可比擬的低成本優勢。三峽庫區平均地價不到江浙地區的20%,電價不到沿海地區的70%,氣價僅相當于沿海地區的60%,勞動力成本也只有沿海地區的50%左右。各種生產要素成本綜合起來,還不到東部地區的50%。
當然,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是有條件的、有梯次性的。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市場空間、資源稟賦等不同,各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有差異,導致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往往表現為首先向欠發達地區中的相對發達地帶比如特大城市、大城市轉移,從而置換這些地帶的相關產業向更低梯度的地區比如區縣城、中心鎮推移,逐層擴散,層層衰減。當然,也有著眼于資源條件,直接到較不發達地區投資設廠的。各地區要承接這些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關鍵要在強化各種承接轉移的能力上下功夫。
為此,筆者建議,三峽庫區各區縣特別是庫腹區縣應充分把握產業梯度轉移的客觀規律,系統謀劃,主動出擊,努力在承接國際國內產業梯度轉移的激烈競爭中搶占先機。
——以大中城市為載體,吸引梯度轉移產業。大中城市是現代產業的主要載體,外來投資商的目光主要聚焦這里。大中城市功能完善程度決定了對外來產業的吸引力大小,決定了產業轉移的快慢。因此,破解三峽庫區產業空虛問題,首先要加快萬州這個第二大城市的建設,建成三峽庫區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聚散的樞紐,與主城區遙相呼應的經濟中心。對各區縣而言,重點在于加大本區域首位城市的建設力度,通過城市規模的擴張,集聚本區域大部分資源,形成本區域人才、資金、技術和產業匯集的高地。到2010年,三峽庫區力爭形成以萬州為中心的1小時通勤半徑的城市群,主城區的商貿流通、旅游、房產、信息服務等相關產業將會隨著交通、通訊條件的改善,加快向庫區腹心地區擴散。這片熱土上的商機將為實業家們所看好,大量的資金和產業轉移將使產業空虛問題迎刃而解。
——以特色產業集群集聚梯度轉移產業。產業集群作為一種高效的產業組織形式,可以通過強化專業細分,節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最大限度地發揮產業關聯和協作效應。目前國內外投資關注的重點,已不再是單純的低成本優勢,而是看重產業的生產加工配套能力。庫區產業格局總體上小型化、分散化、趨同化的特點較突出。產業鏈條短而細,產業關聯度不高,聯動性不強。庫區區縣在強調自身低成本優勢時,關鍵要按照產業培育特色化、特色產業集群化、產業布局園區化的思路,實現由被動接受產業梯度轉移向主動擇優發展特色產業集群轉變。要在“特”上下足功夫,根據現有產業基礎和支撐條件,重點選擇和培育主導產業,發展其他地方沒有基礎和優勢的行業,努力形成具有相對優勢的特色產業帶;要在“群”上下足功夫,重點依托工業園區,加快鹽化工、天然氣化工、煤電能源、特色農產品加工等基地建設,構建產業集群支撐體系,提高產業加工深度,延伸產業鏈條,增強特色產業集群效應。有了特色效應和集群效應,就有了產業發展的生命力,外在產業轉移必將接踵而至。
——以龍頭企業為主體,承接梯度轉移產業。充分發揮企業,尤其是龍頭、骨干企業的支撐和帶動作用,通過扶優、扶強、扶大,努力培育一批實力雄厚、帶動力強、競爭力突出的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品牌效應,承接或帶動外來產業的入駐。積極吸引沿海地區或主城區的優勢企業、大型企業集團,參與本地區企業協作和并購重組,通過這些企業集團內部的生產分工、技術轉移或者部分產能轉移,充實和優化本地區產業結構。充分利用中介組織、外出務工人員、友好協作單位等渠道,吸引沿海地區中小型企業組團到庫區考察,鼓勵在沿海地區發展受阻的企業到庫區建立生產基地。
——以良好的政務環境吸納梯度轉移產業。通過政府力量的合理介入,加速產業規范轉移的進程。區縣政府應在尊重市場規律、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在產業梯度轉移中的指導、規范、協調、服務職能,引導發達地區的產業有序轉移。首先要制訂科學合理產業導向,將吸納產業轉移與開展資源深度加工有機結合,規范和吸引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資源型產業的整體轉移,防止高污染行業的轉移。其次要形成良好的政策環境。在欠發達的三峽庫區,產業發展的政策依賴性很強,需要探索制訂或爭取更加靈活的政策予以支持。比如設立促進產業向庫區轉移的專項基金,適當上浮三峽庫區出口產品出口退稅稅率,等等。再次要創新三峽庫區對口支援方式。隨著三峽庫區移民由搬遷安置為主進入安穩致富為主的新階段,對口支援的方式和重點都應作相應創新。應將對口幫扶的重點落實到具體的產業和項目上。比如,與主城區對口區合作,推動該區域的部分產業向庫區轉移;與重百、商社、重鋼等國有大集團合作,吸引其到庫區參與企業資產重組、業務重組,或成立分支機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