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共管,是城鄉統籌基層黨建的一個重要的基礎環節。北碚區在摸索城鄉黨員共管方面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公司和村,凝聚成一個大家庭
今年5月31日傍晚,北碚區水土鎮大地村黨委會議室氣氛熱烈,這里正在舉行大地村黨支部和重慶針尖有限公司黨支部共同組織的聯誼活動。
看著眼前企業黨員與農村黨員一起學習交流的情景,針尖公司黨支部書記詹常群感慨道:“是‘黨員共管’的新模式讓我們公司黨員和大地村的黨員凝聚成了一個大家庭。”
詹支書發出這樣的感慨是有原因的。2004年針尖公司到大地村落戶。第二年,公司成立了黨支部,詹常群擔任支部書記。雖然詹常群有20多年黨齡,但如何抓好企業黨建工作還是缺少經驗,尤其是針對企業黨員所具有的黨員與員工雙重身份的特殊性,怎樣來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讓她感到有心無力。此時,她想到了一直給予公司大力支持的大地村黨委。
在了解到針尖公司黨支部的困難后,大地村黨委十分重視,庚即召開黨委會進行專門研究。村黨委決定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采取四項措施幫助針尖公司黨支部開展工作:由大地村黨委下屬的大地支部與針尖公司黨支部結成共建對子,定期開展聯誼活動;由村黨委書記和大地支部書記具體指導其開展日常黨務工作;村黨委為企業訂一份黨報,讓企業黨員及時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一個活動陣地,企業黨員開展組織活動可以無償使用村會議室。
從此,公司黨員與當地黨員一同過組織生活,一塊參加大地支部組織的各類活動,一起開展談心交流活動。以前,公司黨員對參加組織活動不夠積極,但與大地村開展“黨員共管”活動后,黨員的積極性得以調動,每次聯誼活動總是充滿熱情。
“黨員共管”,讓黨員找到了“家”的感覺,也體會到了“家”的溫暖。去年4月,黨員劉青銀凌晨2點突發疾病,支部書記詹常群得到消急忙聯系公司車輛,但始終聯系不上,急切中她把電話打給了村黨委書記,書記二話沒說,連忙聯系一個好友的車把劉青銀送到了附近醫院,使他得到了及時的救治。
聯合支部好處多
北碚區施家梁鎮獅子村的黨員嚴瑞碧和高興怎么也沒想到當初的一次“舉手”,竟給他們帶來了這么多的好處。
嚴瑞碧和高興,分別來自獅子村周家和龍潭兩個組。與祖輩一樣,務農是他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吃不好,但餓不著”是他們各自家庭生活的共同特征。或許他們自己也認為人生的軌跡會這樣一直走下去。
但2004年,他們的生活出現了拐點。原來該村轄區內有兩家從事建筑預制件加工的私營企業:重慶永蓮制品有限公司和獅子河砂經營部。兩家企業共有黨員2名,其中一名就是獅子河砂經營部的業主賓昌勇。
長期受黨關懷的賓昌勇十分重視黨的建設工作,一直希望自己的企業也能建立起黨組織。但由于企業黨員人數達不到成立黨支部的條件,這個心愿一時未能實現。偶然一次與村黨總支書記的交談中,賓昌勇了解到村里的黨員大多外出打工,高度分散,且留守在家的黨員又多是年齡偏大的老黨員,過一次組織生活都十分困難。于是,他給村里提出了大膽的建議:把村里不便管理的黨員納入自己的企業里,一來可以達到成立黨組織的條件,二來也可以幫助村里解決黨員管理難的問題。獅子村黨總支經過研究,原則上同意了他們的這一建議。第二天,村里便召集獅子村周家和龍潭兩個社13名黨員開會,征求黨員意見。雖然個別黨員對納入企業管理表示了擔心,但最終表決時多數黨員表示了贊成,獲得通過。
經過上級黨組織批準,2004年底,龍潭社、周家社與永蓮制品有限公司、獅子河砂經營部的聯合黨支部正式成立,共有黨員15名,業主黨員賓昌勇被選為黨支部書記。
聯合支部成立后,賓昌勇專門騰出一間會議室,并從企業辦公開支中拿出一筆經費,用于支部開展活動。支部每月5號定期組織所有黨員參加學習,每年組織一次黨員外出學習參觀。黨員們明顯感受到聯合支部組織活動的規范與活潑,他們感慨地說:“以前以組為單位開展組織活動,許多條件都不具備,現在我們算是有了真正的‘家’了。”
聯合支部關心黨員的疾苦。80多歲的老黨員李民清,常年患病,且配偶早喪,子女多病,生活十分困難。支部為其組織多次捐款,幫他解難。一些農村黨員缺乏就業技能,家庭經濟貧困,支部便組織黨員和村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對培訓合格的招聘到企業工作。黨員嚴瑞碧和高興便是經過培訓后,到企業分別從事后勤清潔和技術生產工作。嚴瑞碧現在每月領取1000多元的工資,加上子女在企業附近經營了一個小商店,一家人的生活逐步好了起來。高興也每月領取1500多元的工資,他不僅成了家,還蓋起了新房,他說:“我這個高興這次是真‘高興’了。”
田坎里走出的社區干部
羅明中,一個樸實勤勞、言行舉止中透著農民秉性的中年漢子。許多與他初次見面的人很難把他的形象和社區干部聯系起來。三年前,他還是地道的農民,但現在他卻是一位專職的社區干部——北碚區北溫泉街道雨臺花園社區黨總支書記。
2003年底,北溫泉街道進行區劃調整,撤消聯合村,改建雨臺花園社區。一夜之間,農民變成了城市居民,與其他人一樣,羅明中顯然還不能很快適應這種角色和身份的轉變。雖然他曾擔任過村主任和村黨支部書記,也有著近30年農村工作的經歷,但畢竟社區工作對他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何況新籌備的社區主要是區級行政辦事機構所在地和十幾個大型商品住宅集居區。面對這一特殊的工作環境,羅明中只有努力尋求突破。
多年的黨建工作經驗告訴羅明中,黨員是開展工作的關鍵,只有把黨員的作用發揮好,才能有效推動工作。但眼前的困難是,留守黨員全部來自農村,對社區工作可謂“一竅不通”,而新加入的社區黨員又不熟悉轄區的具體情況。“要是把兩者的優勢結合一下就好了”,于是,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把留守黨員與新加入的社區黨員進行搭配分組,采取統一學習,小組交流,結對幫扶,個別輔導,實施共同教育和管理。
在新成立的雨臺花園社區第一屆黨員大會上,羅明中高票當選為社區黨總支書記。黨員們都說:“是羅書記帶著我們從田坎走入了城市社區,使我們農村黨員與城市社區黨員融合到了一起。”
編后
在“共管”中提升
黨員共管,是城鄉統籌基層黨建的新的工作方式。城市黨員與農村黨員之間,經常開展一些學習交流活動,有利于相互理解,相互幫助,共同進步。讓黨員在共學中找到差距,在共管中追趕前進的目標!因此,黨員共管不只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組織管理和黨員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