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示范區”的九龍坡區,在逐步健全與城鄉統籌發展相適應的黨組織體系中,就黨組織如何共建進行了大膽的探索。
過正常的組織生活
九龍鎮大堰村過去是一個黨總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經濟快速發展,黨員隊伍不斷壯大,2006年7月,大堰村黨總支升格為黨委。
原來的大堰村黨總支,下屬3個支部,都是按農業社來設置的。隨著2005年大堰都市工業園區掛牌,他們的組織設置不得不改變模式。于是,他們在園區100余家企業中建立了聯合黨支部。
這100余家企業,有的是從大堰村集體企業轉制過來的,有的是由本村村民投資新建的,有的是從外地引進的。這些企業的黨員,有的來自本村,也有的來自市內外。園區組建之初,由于聯合支部尚未成立,黨員過組織生活,幾乎都要回各自原來所在單位黨組織,這既不便于對黨員的教育管理,也不利于黨員發揮作用。
聯合支部的建立,使流動黨員有了一個溫暖的家。黨員張慶說:“我是從山西來的,由于回去參加組織生活不便,有較長時間未過組織生活了,現在好了,我可以在聯合支部過正常的組織生活了。”
大堰都市工業園區黨支部書記彭勇剛告訴筆者,園區支部掛牌一年來,不少流動黨員、“隱形黨員”主動亮出了身份,發揮了黨員作用。黨員王偉過去把組織關系裝在兜里,現在不僅亮出身份,而且還成為了企業的骨干。
村居聯建“甜頭”共享
前不久,九龍鎮九龍花園社區黨員李家琪從九龍村拿到1000多元的村集體經濟股份分紅,他十分喜悅地告訴社區居民:“現在,我不僅享受了城市居民的待遇,還享受了農村村民的分紅。”
李家琪的話,道出了村與社區黨組織聯建帶來的好處。
近年來,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九龍村3300多名村民中有一大半成了城市居民,集中安置在九龍花園社區居住,有的家庭出現了既有農村戶口,又有城市戶口的“一家兩制”現象,這給黨組織的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據這一變化,2004年,鎮黨委在九龍花園社區建立了社區黨支部,并與原九龍村黨總支在職責上進行明確分工。村黨支部主要負責經濟發展和資產運作,社區黨支部主要負責社區管理和服務工作。
社區黨組織和村黨組織有明確的分工,但分工不分家。每年村黨組織從集體收入中拿出200多萬元用于社區建設,每季度村、社區黨組織要召開一次聯席會,共同研究解決涉及村民和居民的重大利益問題。
“村居聯建”帶來的好處是,居民可以享受村集體經濟的利益,而村民可獲得城市社區公共服務。社區居民徐榮英因父母生病,家庭經濟困難。實行村居聯動后,他一方面得到了城市低保救助,另一方面每月還可從村里領到120元的水電氣及物管費用補貼。
社區黨支部書記陳長生感慨地說:“村居聯建確實解決了由村到居過渡中的一些難題,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使老百姓得更多的實惠。”
有“主心骨”就亂不了
2006年6月25日,重慶惠利陽有限公司因房屋拆遷等問題與白市驛鎮海龍村土地流轉的農戶發生糾紛,事態越演越烈,雖經多次協調,也沒得到很好解決。
這件事情使村、企負責人意識到,沒有一個“主心骨”來調解這些矛盾糾紛,可能將來還會出更大的亂子,更為嚴重的是,將會影響到村企的協調發展。
今年6月,在白市驛鎮黨委指導下,該村建立了海龍村·海龍中小企業黨委,對村和轄區130多家企業進行統一協調管理,企業黨支部書記均是黨委成員,各自負責本企業黨建工作,并協調好與村的各種關系。
從那以后,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村民之間“扯皮撩筋”的事情少了。前不久,重慶正博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與重慶宏建裝飾有限公司因征地的事發生糾紛,雙方多次協調未果,最后通過黨委出面,得以圓滿解決。
黨委書記鄢靜對此直言:“通過村與企業聯建的方式,搭建了企業與村協調溝通的平臺,使一些矛盾得到了及時化解,更重要的是使黨員和群眾認識到,村與企業本是一家人,只有和諧才能又好又快地發展。”
編后
在“共建”中雙贏
組織共建,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整合組織資源,發揮組織優勢,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組織共建,就是要打破城鄉和區域界限,創新黨組織的設置模式、運行機制和活動方式,構建城鄉一體的黨員教育管理體系,促進城鄉互動、區域聯動。在“共建”中,實現優勢互補,活力互添,最終達到工作互動,實現彼此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