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中旬,在“中國黃連之鄉”——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黃水鎮,種了幾十年黃連的連農黃正友第一次出售了原先只有白白扔掉的黃連花,收入900多元。
“沒想到黃連花也可以賣錢!”數著這筆意外收入,黃正友樂滋滋地說,“這都是我們縣和西南大學開展縣校合作帶來的好處!”
聽到石柱縣連農出售黃連花收入將近10萬元后,黃連深加工研究課題的負責人、西南大學藥用資源化學研究所所長李學剛也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我們還將運用科技,提高黃連及其附加物的利用價值,讓連農真正富起來。”
石柱與西南大學的縣校合作始于2003年。當時,石柱莼菜、黃連、長毛兔在全國均有一定影響,但科技含量不高、產量不大等問題,阻礙著這些產業做大做強。如何在農業生產中融入科技元素,讓這些豐富的農產品變成一棵棵“搖錢樹”?
帶著這種渴望,石柱縣委、縣政府決定向西南大學(當時為西南農業大學,后與西南師范大學合并為西南大學)求援,而西南大學此時也渴望為自己的新科技研究找到一塊“試驗田”,找到一個拓展科技研究的平臺。共同的需求,讓雙方一拍即合。2003年10月13日,雙方正式“聯姻”:每年雙方共同出資100萬元作為活動經費,西南大學的12個學院和石柱縣的12個鄉鎮、12個縣級部門結成對子,開展科技合作。
2004年5月中旬,大歇鄉雙壩村高廟組長毛兔養殖大戶秦定榮家的兔子得了一種怪病,懨懨欲睡,拒絕進食。眼睜睜地看著一只只長毛兔咽氣,他心急如焚:“要是像這樣發展下去,我們養兔還有啥子賺頭喲?”
秦定榮有著十幾年養兔經驗,是當地聞名的“土專家”。為防止兔子患病,他在兔子飼料中添加了自制的土方藥劑。但這次兔病來勢兇猛,他的土方不起作用。
得知石柱長毛兔面臨夏季兔病的威脅后,5月27日,西南大學“晚霞組”專家、70多歲的獸醫專家馮昌榮專程來到石柱為兔子看病。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馮教授終于找到了病根:長毛兔的最佳生活溫度在10℃到25℃,而石柱地貌是“兩山夾一槽”,盆地氣候明顯,夏季溫度一般都在30℃以上,濕度也在85%到95%之間,兔子極易“中暑”,易遭受病菌侵襲,從而患病死亡。
為此,馮教授決定采用中醫的“平衡療法”,開出了一劑清熱解暑的中藥處方,在部分兔農中間試用。用藥一周后,不少兔農驚喜地發現,兔子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我的兔場原先每天都有兔子死亡,而現在一周才死亡一只。”秦定榮興奮地說。
隨后,這劑中藥處方在全縣長毛兔養殖戶中大面積推廣,夏季兔子死亡率大大下降,仔兔死亡率由原來的40%-50%下降到5%左右。
當地兔農有句順口溜:“長毛兔養殖有三道坎:夏季兔子死亡無法管,秋季母兔受孕顯得懶,冬季兔子生病產毛短。”這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制約當地長毛兔發展的三大“瓶頸”,即夏季兔子死亡率高,秋季母兔受孕率低,冬季兔子體弱多病。在攻克了長毛兔夏季死亡這一坎后,馮教授開始研究如何解決另外兩道坎。經過細心研究,馮教授研制出了可同時預防三道坎的中藥制劑,使秋季母兔受孕率大大提高,其受孕產仔率由服藥前的30%增長到90%左右……
“馮教授的技術解決了我們多年來的難題。”2007年6月18日,秦定榮說,“現在我家的長毛兔已突破1000只,我們村的長毛兔超過了4萬只,全縣長毛兔達到了250萬只。”“馮教授的技術,使石柱兔農每年戶平增加收入200元以上。”石柱縣農辦主任汪萬德介紹說。
今年3月,為表彰馮昌榮教授對石柱長毛兔產業發展所作出的貢獻,石柱縣委、縣政府授予其“石柱首屆十大突出貢獻獎”。
“西南大學提供的科技在石柱山區經濟發展中已產生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石柱縣負責縣校合作工作的縣政協常務副主席吳新民欣慰地說。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近4年的合作讓雙方都實現了“雙贏”:石柱得天獨厚的綠色產業,為西南大學提供了科研大平臺,提供了最前沿的“實驗陣地”,而西南大學則為石柱栽下了一大片“科技搖錢樹”。石柱農民收入不斷提高,僅辣椒一項,去年就涌現出了5000多個萬元戶。這個曾經一度“貧血”的貧困縣,在西南大學的科技支撐下,正以高超的“造血”功能展示出盎然的青春活力,正逐漸擺脫貧困的帽子,向著小康富裕的未來昂首闊步地前進。
主持人點評
“一圈”內有眾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其研究成果常因無用武之地而束之高閣,“兩翼”之中亦不乏許多特色資源,因得不到技術支撐而淺嘗輒止。石柱和西南大學的美滿“婚姻”破解了這道現實難題:西南大學的科研成果找到了“試驗田”,而石柱則得到了一片“科技搖錢樹”。對于像石柱一樣的貧困山區,“引智”勝于“輸血”,縣校“聯姻”的模式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