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同志:
你好。讀完編輯部轉來的信,我感到你是一位對全市發展大局熱切關注、并善于結合本地區實際進行思考的同志。我們從基層反饋回來的信息中知道,當前,部分區縣同志在對“一圈兩翼”的認識上確實存在一些“活思想”。這說明你提出的問題很有代表性。有不同的聲音是好事,說明大家對這事很關心,很在意。我也想借此機會,與你一起就“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有關問題進行交流和探討。
誠如你信中所言,構建“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新格局是我市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314”總體部署、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加快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直轄市的重大戰略決策。
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重慶的市情。重慶是一個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并存的特殊直轄市,城鄉和區域發展極不平衡。主城這匹馬拉著農村這輛車吃力地向前走,呈現出一種“小馬拉大車”的尷尬局面。在這種情況下,要想40個區縣全面開花,齊頭并進,馬兒喊累不說,大車也走不快,結果很可能步入城鄉區域差距越拉越大的“均衡慢發展”。
渝東北和渝東南地區農村占比大、發展水平低、基礎條件差、環境承載力弱,是全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而以主城區為核心、以一小時車程為半徑的“一小時經濟圈”是全市發展條件最好、承載能力最強、增長潛力最大、對重慶全局和長遠發展作用最為關鍵的重點地區。如何改變“小馬拉大車”的局面,如何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我市多年來抓“三農”發展得出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跳出三農抓三農”,這條經驗同樣適用于城鄉統籌發展。把統籌的著眼點放在“城”外,把統籌的著力點放在城鎮和二三產業上。
基于這樣的考慮,在深入調研、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我市提出了著力打造以主城區為核心的“一小時經濟圈”,建設以萬州為中心的渝東北和以黔江為中心的渝東南地區“兩翼”,構建“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戰略思路。這個思路是我市區域發展戰略的進一步完善,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現階段重慶發展的現實要求,有利于加快把“一圈”建設成為西部地區增長極的強大“引擎”,同時發揮“兩翼”的助推作用,共同打造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和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
之所以會在部分區縣同志心中產生你來信所反映的擔心和困惑,我覺得根源在于還沒有完全把握好我市構建“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新格局的科學內涵及其內在關系。
汪洋書記在市第三次黨代會上所做的報告中形象地把“一圈”和“兩翼”比喻為“火車頭”和“助推器”。如果火車頭馬力不足,如何帶得動整列火車?如果沒有助推器,火車頭又如何能加大馬力?汪書記用這個比喻很巧妙地闡釋了“一圈”和“兩翼”之間的關系。
從發展目的看,著力打造“一圈”,是想通過增強“一圈”對“兩翼”的輻射帶動力,從根本上加快“兩翼”發展,最終與“一圈”比翼齊飛,實現全市區域協調發展。從發展的動力看,打造“一圈”主要依靠市場的力量,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搭建一個平臺,推出一張“名片”,吸引眾多市場主體參與開發建設,這使政府可以用“市場之手”而騰出“政府之手”,把更多的財政性資源用來支持“兩翼”加快發展。此外,從發展的條件看,只有著力打造“一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兩翼”發展問題。“兩翼”地區的人口資源環境關系決定了難以大規模發展產業,必須轉移過載人口,打造“一圈”可以為“兩翼”的勞動力轉移構建一個重要平臺,是“兩翼”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條件。
由此可見,“一圈”與“兩翼”不是此消彼長、你進我退的關系,而是優勢互補、共同促進的關系,“一圈”的發展有賴于“兩翼”豐富的資源、廣闊的市場和富集的勞動力等,“兩翼”的發展需要“一圈”在產業、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帶動。因此從這個意義來說,“一圈”與“兩翼”是“一榮共榮、一損俱損”,把“一圈”和“兩翼”割裂開來看問題,是片面的。
把“一圈”和“兩翼”的關系弄清楚了,你的疑慮和困惑也就不存在了。我覺得處在“兩翼”地區的干部要站在戰略的高度正確認識、理解“一圈兩翼”的深刻內涵和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拋棄“等靠要”思想,從消極的悲觀情緒中振作起來,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鼓足發展干勁,為促進全市區域協調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祝你工作順利。
重慶市委財經辦袁洪
2007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