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南岸打工去!”2007年2月28日,豐都縣人民廣場,彩旗飄飄,人聲鼎沸,豐都移民奔走相告,由南岸區政府組織的大型現場招聘會拉開了序幕。這次招聘會,50余家企業提供了2000多個崗位。招聘臺前,聚集了一大片黑壓壓的人群。
“我倒是想去打工哦,但沒有技術,啷個辦嘛?”30多歲的余永澤疑惑地問。
“沒關系,我們南岸區政府免費為大家培訓,只要肯學,保證能找到好崗位。”工作人員在一旁鼓動。
“好,那我就試試吧。”余永澤跟一家化工企業簽了約。
當天招聘會結束時,有780位豐都移民跟用人單位簽了約。
也就在當天,余永澤隨著大隊人員坐船到了南岸。在明星電焊學校培訓一個月后,他揣著焊工結業證到簽約的單位上班。幾個月下來,月均收入在1500元左右。他樂呵呵地說:“這兒穩當,我把老婆也叫來這兒打工了。”
南岸區牽手豐都移民源于2006年。當時,為響應市委、市政府的號召,南岸區跟豐都結成了對子。區對外協作辦公室主任王愚介紹說:“最開始,我們僅當作一項扶貧工作來做,可后來區里的一些企業反映,他們想擴大生產,好多崗位卻招不到人。這以后,南岸區就從‘雙贏’角度考慮雙方的勞務合作。經過一年的合作,雙方結成了互惠互利、合作發展的親密伙伴關系。”
這期間,也發生過不愉快的事情。一些豐都移民來到南岸后,由于沒有技術,干了一段時間后因不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又被迫回到原地。
南岸區勞動局了解這一情況后,認識到,騰出了崗位,只是授人以“魚”,但最關鍵的還是要授人以“漁”。
為此,南岸區勞動局跟明星電焊學校和保安訓練中心取得聯系,將其作為培訓豐都移民的基地。為解決豐都移民的后顧之憂,南岸區決定“讓每一束陽光照在移民身上”,專門開辟“陽光公寓”,為豐都務工移民準備好床位。王愚算了一筆賬:“豐都移民培訓一個月的吃、住、培訓統統免費,政府給每個人補貼的費用達1000元。”
除了傳統的招聘會以外,南岸區因勢利導,推出了日常勞務對接解決一批、招聘變招生落實一批、勞務經紀人帶動一批的新措施。
“曉梅,就來南岸打工嘛,你到沿海打工,既照顧不到家里,又掙不了幾個錢,南岸用工信息多,離豐都又不遠,這兒的老板對人可好了……”今年初,已在南岸區貴鑫機械廠上班的黃春華給在豐都的老鄉楊曉梅打電話,積極鼓勵她到南岸打工。
在黃春華的勸說下,楊曉梅懷著忐忑不安的心來到南岸區勞動局。經推薦,她被安排到了一家家政中心去學習。一個月后,她在一家家政公司當起了保姆,由于她能說會道,人又熱心,又帶了好幾個豐都移民到南岸區工作。
今年“五一”前夕,區勞動局特地舉行了一個表彰大會。楊曉梅、黃春華等30名積極分子被授予“勞務經紀人”的稱號。表彰會上,楊曉梅激動地說:“黃大哥說得沒錯,南岸就是我的第二故鄉。”
目前,南岸區在短短的一年內,已經向豐都推出了5000多個崗位,有2282名豐都移民找到了滿意的崗位。
牽手共贏。王愚說:“豐都移民在南岸區的口碑較好,像精益儀表廠、川東化工廠等,都說豐都移民吃得苦,積極肯干,他們還想進一步擴大招工范圍呢。”
主持人點評
打好“勞務經濟牌”,這是“兩翼”的區縣尤其是一些邊遠縣的一個戰略重點。承接勞務,這是“一圈兩翼”互動條件下主城區的責任和機會,而授人以“漁”,是對勞務引進的深化,通過“送培訓”、“送素質”、“送技能”,讓農村的勞動力得以提升,適應需要,南岸的做法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