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文化環境對西安文化產業的發展影響深遠,主要表現在如何有效地吸引外來資金方面。在國際文化背景和世界文化產業的競爭中,西安文化產業在資源、勞動力方面的優勢被交通、信息、技術、觀念、經濟基礎和政治環境等方面的劣勢所弱化或抵消。因此,西安市政府在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要正確認識文化的壘球性,把西安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放在世界文化產業發展的大環境下制定西安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有關政策和法規,并按照國際慣例實施。
[關鍵詞]國際文化;文化產業;投資環境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10-0095-03
一、國際文化環境概述和投資環境有關理論
1、國際文化環境概述。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價值觀,倫理道德,宗教,美術,藝術,風尚習俗等。國際文化環境是指對國際事務形成和發展具有制約和影響作用的各種文化因素的總和。它包括思想觀念、價值趨向、思維方式、行為準則以及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由于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積累的,體現一個國家或民族精神的財富,因而由各種文化因素組成的文化環境,在不同的社會必然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文化環境方面的這種差異,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文化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梢?,文化的國際化必然會沖擊到某些本土文化,然而,各個民族、各個國家之間在文化淵源、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等方面又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帶來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樣化。因此,在文化國際化的浪潮中,各個國家和民族都要站穩腳跟,盡力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使自己的文化特色得以延續和發展,當前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這在歐美經濟文化發達國家表現的最為明顯。例如法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比較迅速。投資力度也比較大,法國2004年拍攝電影203部,總投資10.4億歐元。法國政府對文化的投入采取直接撥款方式,不通過社會中介組織,而是由文化和通訊部門對重要文化機構、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直接撥款,這些重要文化機構包括國家重點文化設施、重點文藝院團和—些藝術院校等,同時也對一些重要文化活動直接提供資助。另外,法國政府對文化的投入主要依靠合同進行管理,政府對文化的財政投入,是通過簽訂文化協定的契約形式確保實現政府的管理目標,這是法國文化管理的獨特之處。政府在提供經費的同時,與相關部門和文化單位簽訂了各類合同,如國家和大區計劃合同、國家合同、與文藝院團簽訂的契約等等,政府利用合同形式對政府資助的部門和單位進行管理和監督,確保投入經費的使用效果,實現政府的管理目標。德國統一以后,政府大力支持,積極采取措施,加強文化產業的發展,以抵制美國的文化霸權。在亞洲,以日本、韓國為主,成為爭奪文化國際市場的競爭對手,兩個國家制定了積極的文化產業扶持政策和文化發展戰略,以保證該國文化對外進一步向外擴展。
2、投資環境有關理論。一個區域性的產業是否有競爭力,關鍵是能否有效地吸收外來投資,而吸引外來資金的條件取決于本地區投資環境的優劣。因為投資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投資風險的大小和投資效益的高低。投資環境又稱投資氣候,是指決定和影響投資活動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外部因素和狀況的組合。投資環境按表現形式分為:一是硬環境,指硬件、物質基礎,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基礎設施、資源等,二是軟環境,主要指軟件,非物質條件,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社會價值體系民風民俗、情報信息等??梢?,投資環境是一個整體性、有序性、動態性、差異性和層次性高度復雜的系統。在軟環境中,文化環境對一個地區投資的影響更深遠,它影響著投資區內的受資者群體對于項目投資者持有的價值觀、態度和信仰以及政府的經營方式、處事作風、政府的服務能力和決策能力等因素。
在投資環境理論中,最為關注的是投資人,因為投資人進入一個全新環境,其很重要的一項工作便是應對投資環境帶來的風險。在投資的商業行為中,各個區域為投資人帶來的風險是不相同的。投資環境帶來的風險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政策環境,二是一個區域內的社會網絡結構。網絡結構也是—個復雜系統,不同區域的社會網絡結構存在差異,投資人應對風險的能力嵌入到特定的區域中。投資人作為其所在社會網絡的一個節點,擁有的資源迥然相異,不同的資源賦予企業對抗風險時的籌碼不等,其抗風險能力自然有高下之分;另外,社會網絡結構構成形式的差異使得各個因素發生不同的偶合作用,不利的社會網絡結構有可能使風險升級,更加趨于合理的社會網絡結構使得投資人所掌握的“資源”能夠被有效利用。
二、西安文化產業投資環境現狀分析
目前,西安文化產業的引資對象主要為三個主體:外商、港澳臺商(包括華僑)、東部地區民營資本持有者。投資主體各有其自身特質,進行投資決策時選擇投資地點考慮的問題不同,對風險因素的認識就存在著差異。投資者意識中的項目投資風險不僅來自于政府為促進引資所制定的規章、條例及優惠政策,另外,還有投資區域內的這種商業行為既能為投資者化解風險因素,也能為投資人帶來風險的因素。因此,西安在引進文化產業的投資中,必須注重國際文化環境對投資者的影響。
1、從自然環境看,西安資源優勢明顯。西安的自然資源形成了以文物資源為主,文化資源、自然資源、科技教育資源等多種資源齊備的理想的旅游資源結構。共有2093個旅游資源單體,分屬7大類、23個亞類、89個基本類型,分別占全國相應類別的87.5%,74.2%和57.4%。這些自然資源也飽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因素。另外,西安市境內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秦始皇陵),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驪山),國家級森林公園6處(樓觀臺、終南山、驪山、朱雀、太平、王順山),省級森林公園4處,市級森林公園1處,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周至、牛背梁、太白山),國家地質公園1處(翠華山)。
2、從人文背景看,西安有著獨特的地位。在中國區域文化的格局中。西安作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其地域文化發達,歷史悠久,具有特殊的地位,漢唐雄風對中國的歷史影響很大。西安市文物古跡之多、數量之大、價值之高,在全國位居前列,許多是國內僅有,世界罕見的稀世珍寶。全市有文物點2944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處,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72處,古遺址、陵墓4000多處,館藏出土文物15萬余件。另外,西安的宗教文化資源得天獨厚。西安是中國北傳佛教的主要發源地。有佛教六大宗派的祖庭,分別是大慈恩寺、大興善寺、香積寺、華嚴寺、凈業寺、草堂寺;西安的樓觀臺是中國道教文化中心:又有中國伊斯蘭教四大清真寺之一化覺巷清真大寺。
3、從科技條件來看。西安具有強大的科研優勢。西安是僅次于北京、上海的全國第三大科技、教育中心,擁有全國排名第四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同時擁有100余所高校(含民辦高校),各類科研和技術創新機構4000多個,有著強大的科技優勢,為發展高科技文化專業提供了技術和人才保證。
4、文化產業發展速度較快。西安市文化產業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發展速度比較顯著,一批初具現代化文化設施的重點項目已逐步建立,出現了以傳統文化為資源的文化產業,如歷史文化產業、民俗文化產業、革命文化產業、宗教文化產業,以現代高科技為基礎的現代文化產業,如傳媒文化產業、娛樂文化產業、藝術文化產業。據最新調研統計,目前,西安各類文化企業經營單位總數已達到15107家,約占西安企業工商登記總數的1/10。近幾年文化產業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全市其他產業的增長速度,已初步顯示出作為支柱產業的重要地位,文化產業已成為今后西安城市經濟中最具潛力的增長點。
三、西安文化產業投資環境的缺陷
西安市在文化資源、勞動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國際文化背景和世界文化產業的競爭中,由于文化產業起步相對較晚,經濟基礎薄弱,配套能力差,文化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容量小,人們思想觀念保守,對外開放意識差,以及法規政策、政府管理、社會服務等方面的配套工作薄弱,使西安文化產業在資源、勞動力方面的優勢被交通、信息、技術、觀念、經濟基礎和政治環境等方面的劣勢所弱化或抵消。
1、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不健全且施行中存在著問題。雖然西安市已經制定了《2004-2010年西安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從2004開始到2010年,確保文化產業增長速度年增長15%以上,到2010年,要把西安建成中國文化產業重要基地和西部文化產業中心城市,市政府也修訂了一些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法規、文件,但是,由于我國的法律基礎、立法程序、運行機制等仍未完全轉向市場經濟,有關法律法規中存在與市場經濟原則和市場經濟相悖的條款,因此,西安市制定的有關文化產業法規、文件,在執行過程中、在這方面難免也存在一些問題,這就對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運行的投資者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2、政府的行政效率不高,投資觀念落后,不符合國際文化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我國存在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的現象。盡管近年來已經大大簡化了審批程序,但由于機構臃腫、職能交叉,各部門政策法規不統一、難以協調,造成政府效率較低的問題仍比較嚴重。另外,向當地主管官員提供“獲得便利”的金錢和好處,已成為到一些地方投資的“例行公事”。這種現象,西安市也不例外,影響了文化產業的投資。比如,在西安市藍田白鹿原建設的西部影視地基,由于當村民對政府分配的征地款不滿意,多次推倒征地圍墻,阻撓項目正常進行等情況屢見不鮮。
3、金融部門運行效率低,缺乏項目運作,服務尚待改進。根據世界銀行調查顯示,大量的金融資源主要用于國有企業,并且經常得不到償還,一些生產潛力大的企業、中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不能及時從銀行獲得資金,不得不依靠其他非正式融資渠道。目前,我國只有12%的中小企業能夠得到銀行貸款。西安市文化產業的融資體制滯后,融資體系尚未完全形成?,F行文化的投資體制仍以政府投資為主,社會各界參與投資很少,這與發展文化產業和擴大文化市場所需要的資本擴張能力很不適應,而且政府的投入與產出不協調,投資帶有隨意性,在文化投入資金在運作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監督與保證機制。
4、勞動力素質分布不均,存在人才瓶頸。從地域來看,東部、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集中了相當數量受過良好培訓和教育的熟練勞動力與大學生,而中西部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等限制難以得到足夠的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素質人才。雖然西安的大專院校不少,在全國居于前列,但是,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中。真正留在西安的并不多,另外,西安原有的文化產業的高級人才也不斷的外流,如,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等影視界、演藝界的高級人才,都是從西安出去的。
四、在國際文化環境下提升西安文化產業投資環境的對策
當前,西安作為國際性文化城市,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因此,西安市政府在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認識到文化的全球性,要把西安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放在國際文化產業競爭的大環境下來制定有關的投資政策,并按照國際慣例執行。
第一,正確認識文化的全球性,把西安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放在國際文化沖突和世界文化產業發展的大環境下制定西安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有關政策和法規。在擴大文化產業服務設施總量同時,更多的提升西安市文化產業投資的軟環境建設,形成功能齊備、運作有序、服務規范的現代文化服務體系。同時,增加投資環境法制監管力度,為文化產業的投資者營造一個安全、文明、優美、舒適的投資環境。
第二,依照WTO中國際慣例的原則,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質量,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投資的軟環境。目前西安市政府已經把文化產業列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所以,政府工作效率的高低和執行力直接影響著文化產業的投資力度。因此,政府部門要精簡機構,提高服務水平,并理順文化管理體制,落實和加強文化行業管理部門的職能,明確文化部門的職能,加大行業的法制管理力度,進一步界定文化資源的所有權、監督管理權、開發經營權和收益權,促進文化產業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以加快文化產業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
第三,正確認識國際文化背景下不同投資者的投資意識和投資價值現,提升政府和民間的投資意識和投資價值觀。投資意識和價值觀在區域經濟的引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西安市政府應該認識到區域引資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具有默會性,不能簡單地移植東部地區的政策。東部地區在若干年吸引投資、經濟轉型歷程中,積極探索,反復捉摸,為外商投資提供配套服務的能力(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其全民的經商意識和對待投資的價值觀以及抓住投資為其所帶來商機的能力逐漸得到培養,投資者在此環境中可以與受資方良性互動,愉快合作,共同得利,在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實現雙贏。所以西安市政府應積極的學習且培養民間具有正確對待文化產業投資的價值觀。
第四,在國際文化項目的運作中,學會國際上先進的投資理念,要以項目建設為切入點,實現資源開發的規模化和集約化。新的文化產業建設項目是西安文化產業持續發展的支撐,西安文化產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目標,必須不斷輸入新鮮的血液,不斷以新項目滿足市場需求,為此,西安市在板塊帶動戰略的基礎上,以項目建設為切入點,建設和正在建設一批高質量、高檔次、國際標準的,對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強烈拉動作用的新項目。如,近年來,大雁塔北廣場、大唐芙蓉園、西安海洋館、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等大型文化產業項目相繼建成,這些項目的實施實現了資源開發的規模化和集約化,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將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旅游形象,豐富西安文化產品內容,優化文化資源產品結構,極大地提高西安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可以以此經驗,去推廣其它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