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內涵主要是仁禮結合、家國一體的倫理政治觀。以持中貴和為準則的政治行為模式,以大同為內容的社會政治理想。而由我國倡導并逐漸受到世界各國所認可。并最終成為國際社會外交活動當中共同遵守的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卻處處滲透著上述傳統政治文化的思想和精神。
[關鍵詞]國際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傳統政治文化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10-0131-03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不管國際風云如何變幻,我們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我們愿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形成的,一方面是受到國際社會的歷史條件和中國自身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而另一方面,其行為、方式和手段則主要是受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因此,對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外交政策及其由此而形成的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政治文化底蘊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內涵
我國是具有兩千多年封建歷史的國家,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一直延續至今,其中不乏精華和糟粕。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些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政治文化還不斷地影響著我們的政治生活,那么,如果我們欲通過傳統政治文化視角審視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內容,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要弄清楚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內涵。
(一)家國一體的倫理政治觀
中國傳統文化主要以儒家文化為主流,自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后,儒家思想便被尊奉為正統思想,儒家文化自然成為,主流文化,為各朝各代所沿襲。因而,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成為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儒家所主張的其實是一種仁禮相結合、家國一體的倫理政治觀,其主要內容是以家庭倫理關系來理解國家政治,把政治關系和家庭倫理關系等同,正如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國,而國之本在家。”這樣的結果就是,國和家一樣是一種倫理生活共同體,政治生活也就成為倫理生活。從而導致道德和政治相互滲透,道德修養成為個人政治行為的最高準則。因此,傳統政治文化被打上了濃厚的道德色彩,儒家思想也特別重視個人的修養,要求天下人都要以“克己復禮為仁”的標準要求自己。由此。正心、誠意、修身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而治國、平天下則是正心、誠意、修身的邏輯結果。儒家孔子以仁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認為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使于人,孟子對仁的理解與孔子大意相近,認為人皆有所愛,擴充其愛便是仁。在政治上,仁是清明政治的標準,即仁政。施行仁政是王者的仁義之心推己及人的結果,強調以仁義道德作為施政的根據。
倫理政治觀強調“正己而后及人,內圣而后外王”的原則,主張用道德規范實現政治統治,把政治關系歸結為個人的道德修養,主張內省以正吾心,教化以正民風,實現政治與道德人倫的—體化。從而,使倫理政治成為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核心內容。
(二)以大同為內容的社會政治理想
大同思想最早見于《禮記.禮運》中描繪的大同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奸邪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種博愛思想在封建社會只能是一種美好的設想,而并不能真正的實現,但是它折射出的平等、公平、誠信、有序、尊老愛幼、和睦相處等高尚美德及社會和諧思想一直影響至今。
(三)以持中貴和為準則的政治行為模式
重視人己物我的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儒家仁的思想的深化和集中體現。所謂和即事物的和諧狀態,是最好的秩序和狀態,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和不僅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且還是指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其中充滿了天人合一,和諧圓融的哲學思想,孔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即為此意。“中”,指的是事物的“度”,不偏不倚,過猶不及,而“和”與“中”又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以“中和”觀念為核心的中庸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其內容充滿了極其濃厚的辯證法思想,而并不是所謂的簡單調和,一方面,它要求在處理人際關系當中,要以和為貴,中正適度、在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中,應當做到和諧一致,天人合一的狀態,從而做到人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問的完美一致。這對于消除社會矛盾,實現社會穩定,都有著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中庸思想認為,對立雙方在矛盾運動當中應當實現平衡適度,而不能走向極端,也就是適可而止,知足常樂,反對過猶不及,這種思想兼顧了矛盾各方的利益,實現了一種理想的完美狀態。
二、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精神內涵之外交理念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博大精深,而政治文化中之處世哲理更是影響深遠。今天,當我們站在國際法的視角去審視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精神內涵,不難發現,其中滲透著諸多的外交思維與智慧。
(一)重義輕利的崇德思想
在儒家看來,國家不應當“以利為利”,而應當“以義為利”,只有追求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為政以德,才可以使本國在國際政治上發揮揮遠的影響,從而使“近者悅,遠者來”。這對于一個國家來講。才是真正的大利。唯有如此,也才能維護本國的根本利益,促進本國對外政策目標的實現。如果只以一國私利為基點,窮兵黷武,對別國動輒以武力相威脅,侵犯他國的正當利益,則與已國、他國都不利。以德為政,實施仁德之政,遂成為2000多年中國政治家為政的標準,也成為處理外事的義理和準則。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可見,為政以德,重義輕利的崇德思想是仁禮為本、家國一體的傳統倫理政治觀的必然體現,而這種思想的現代詮釋,即承認一切種族的平等、承認一切大小國家的平等,在此基礎上,促進相互的利益和合作。
(二)崇尚和平的中庸思想
古代中國各派思想都認為,和平是社會發展的前提,戰爭則是一種破壞性力量,因此主張以和為貴,反對攻戰。對以強凌弱、以大壓小、以富欺貧的各種爭霸、兼并戰爭,都被認為是對他國利益的侵犯和對他國尊嚴的踐踏,不但妨害了他國的生存,也給本國帶來了危害。孟子提倡仁政,反對暴政,主張以德服人,反對以力服人,他認為光憑武力而不注重民心是不行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戈之理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粱惠王上》)可見,應盡可能采取非流血的和平方式,實現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在處理國與國的關系上,希望各國之間既加強與他國的交流與合作,又要保持本國的獨立性,既不采取暴力把自身、本國的意志強加于他人、他國,使他人、他國服從于自己,也不喪失自己的原則立場和獨立性而一味去迎合他人他國,而是在保持自身或本民族個性與特征的基礎上,與他人、他國謀求一種內在的平衡,以達到和平共處、和諧發展。
這些思想都是持中貴和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正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互不侵犯、和平共處等原則的現代詮釋。
(三)兼愛非攻的大同思想
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具有某種現代國際法的理論精神,墨子說:“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主張各個國家之間應該有對等的愛,每個人都應該把別人的國家當作自己的國家,各個國家之間應該承認和尊重彼此的利益,這樣才能行天下之大利。同時墨家思想還認為,“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老子·三十一章》)也就是反對兼并戰爭,但同時并不反對正義的自衛。這些思想精神不但已經滲透到現今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里,而且,與《世界人權宣言》要求保護人類大家庭所有成員的原則相—致,也與建設和諧世界的思想有共同之處。
三、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之外交理念對當代國際法基本原則內容形成發展之影響
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一貫的被視為整個國際法體系的基礎,我國著名的國際法權威王鐵崖教授認為,所謂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不是個別領域內的具體原則,而是那些被各國公認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適用于國際法的一切效力范圍的、構成國際法的基礎的法律原則。因此,國際法基本原則具有以下特征:①它們是各國公認的;②它們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是超越國際法各個領域的全局性原則;③它們是適用于國際法的一切效力范圍的,即國際法的屬地屬人的效力范圍;④它們是國際法的基礎,其它國際法原則、規則和制度是由它引申出而不能同它相抵觸。
近代國際法產生之后,就提出了一些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如:國家主權原則、國家平等原則、不干涉原則等。而國際法基本原則的重要發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隨著聯合國的成立,《聯合國憲章》的公布;中印兩國所確定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十原則、《國際法原則宣言》七項原則和《各國經濟權利與義務憲章》十五項原則等構成了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內容。但綜合起來,可以看出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幾點:①互相尊重主權;②互相尊重領土完整;③互不干涉內政;④互不侵犯,和平共處;⑤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⑥民族自決;⑦公平互利,國際合作;⑧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⑨誠實履行國際義務;⑩和平解決爭端。
然而,這些原則不僅互有聯系并有互相重疊之處,縱觀其精神實質,主要體現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國際法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我國的外交實踐當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由我國倡導并逐漸受到世界各國所認可,并最終成為國際社會外交活動當中的一項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則,該原則體現了現代國際關系的基本特征,堅持了國際法上國際權利和義務的統一,而且同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高度一致,成為了現代國際法基本原則體系的核心。然而,綜觀這些原則的內容,我們不難發現。處處滲透著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內容中之外交理念。
(一)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案尚和平精神的基本要求
主權,在國際法上有時也被稱為國家主權,是指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內外事務的權力,其主要體現為一個家在國際社會和國際法上的地位,其核心內容就是對內的最高權和對外的獨立權,即國家對其領土內的一切人和物以及領土外的本國人享有屬地優越權和屬人優越權,而在國際關系上,使自主的和平等的,不受任何其他力量的干預和限制。也不是其他任何國家的附屬國。而作為國際法基本原則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原則。在內容上就包括了互相尊重國家主權和互相尊重領土完整兩個方面,前者是對國家對內最高權和對外獨立權的尊重,任何國家或國際組織不得以任何方式對他國進行侵略干涉;后者是指作為國家存在的物質基礎和主權行使空間的領土不受侵犯,國家領土必須完整統一,不能被蠶食、肢解和侵占。
(二)互不侵犯、和平共處—一兼愛非攻思想的集中體現
互不侵犯原則是由互相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原則引申而來,是在各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的過程中,特別是在人類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之后,逐漸認識并確立起來。197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關于侵略定義的決議》當中規定:“侵略是指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使用武力侵犯另一個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或以本決議所宣示的與《聯合國憲章》不符的任何其它方式使用武力,一個國家違反憲章的規定而首先使用武力,就構成侵略行為的顯見證據。”由此可見,互不侵犯原則的基本要求就是,在國家間的關系上,禁止以違反國際法的任何方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侵犯另一國的主權、獨立或領土完整,禁止以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而另—方面,互不侵犯也就意味著在國際社會當中,國家之間應當和平共處,即彼此應當尊重對方現存的社會制度、政治經濟制度,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以及其它方式改變或試圖改變對方的社會制度,政治經濟制度,而應當廣泛的合作,和平的共存、往來,并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
(三)互不干涉、平等互利——重義輕利思想的現代詮釋
1893年法國憲法第119條宣示,法國人民不干涉其他國家政府事務,也不允許其他民族干涉法國的事務,這一規定隨后為各國所接受,并作為一個國際社會所認可的國際習慣性規則,也就是不干涉內政原則,其基本內容為,國家在相互交往的過程當中,不得以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任何方式直接或間接的干涉在本質上屬于其他國家主權管轄的事件,也不得以任何手段強迫他國接受自己的意志、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是國家主權平等原則的延伸,強調國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平等互利。在當代國際交往當中,平等互利不僅指導國際政治關系,而且也是指導國際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等方面進行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準則,國和國之間只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才能講平等,只有平等的合作往來,才可以互惠互利,達成雙贏,也才可以維持和保證真實的平等。
(四)講究誠信、有約必守——誠實守信道德要求的必然延伸
誠實信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而講究誠信,有約必守在國際社會交往當中,就是指各主權國家應當有善意履行國際義務的職責,根據1970年《國際法原則》規定善意履行國際義務原則的主要內容包括:每一國均有責任一秉誠意履行其依《聯合國憲章》所負之義務,每一國均有責任一秉誠意履行其已公認之國際法原則與規則所負之義務,每一國均有責任一秉誠意履行其在意有效之國際協定下所負之義務。當然,這些義務應為非侵略性、或由非法條約所產生的國際義務。由于國際社會至今尚無一個具有普遍強制管轄效力的統一司法機構來保障國際法規則、原則的遵守和執行,因此,國際法律的有效性與國際法律秩序的穩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主權國家對國際法規范的自覺遵守和對各自所承擔國際義務的忠實善意履行,只有這樣才可以實現國際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四、結語:對傳統政治文化的傳承與超越
一個國家或民族政治文化的許多要素是從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政治文化屬于政治社會的精神范疇,它是一個社會關于政治體系和政治問題的態度、信念、情感和價值的總體傾向。而政治文化就是政治與文化的有機交叉與融合,因此,其具有兩方面的屬性,一是政治的屬性,一個是文化的屬性,就政治屬性來說,政治文化具有統治性和階級性,它反映了統治階級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它會隨著統治階級施政目標和理念的變化而變化。而就文化屬性來說,政治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大眾性,所謂大眾文化,就是它反映了—個民族比較穩定的處世哲學和思維方式,一般不以執政者及施政目標和理念的變化而變化。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文化具有繼承性。對于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我們也應當進行批判的繼承,尤其是對于一些優秀的傳統政治文化,我們更應當發揚光大。在國際交往當中,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主要是為我們確定了具有和平外交性質的政治文化動機和目標。在獨立自主的外交追求中,中國和平外交政策的性質主要是希望不是靠向外擴張掠奪而是靠自身建設變得強大來影響世界,以期最終建立穩定、繁榮、發展的國際社會。在和平共處的外交追求中,中國和平外交政策的性質則表現為中國希望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準則,求同存異,建立公正、平等、合理的世界新秩序的政治文化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