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和諧社會和創新型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商素質創新型人才,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反思大學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建構與整合和諧發展的新理念、開放融通的新體系和協調發展的新機制,是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大學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建構;整合
[中國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10-0061-03
進入現代工業社會以后,伴隨社會開放多元競爭加劇、市場邏輯與技術至上泛化和大眾消費文化沖擊,大學這個文化“象牙塔”、精神“一方凈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場良莠混雜、大浪淘沙的震蕩抗衡中,加強與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學精神起著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必須從大學和諧發展的戰略高度,建構與整合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大學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與實踐體系。
一、大學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反思
(一)社會轉型期的挑戰與考驗
大學之所以“大”,不僅是因為有大樓、大師,還在于有獨特而高貴的文化大氣和由此升華凝結形成的大學精神。走進新世紀,作為大學共同體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的大學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臨社會轉型期因變革而產生的震蕩。承受著域內外各種社會思潮和文化觀念的沖擊:西方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政治觀、人權觀、道德觀、金錢觀等對大學校園產生深刻影響,使原來的文化精神生態被改變,無可避免地影響了大學的理想信仰;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歷史創舉,但市場經濟這柄“雙刃劍”又有其負面影響,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看重工具層面而忽視價值層面,看重物質的追求而忽視理想的追求,看重功利的“經濟人”而忽視全面發展的“文化人”,由此,容易使高校單純地服務乃至服從于市場經濟,按市場經濟的需要甚至方式來決定高校工作,誘發出拜金主義、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為;21世紀,科學技術已成為人類生存的整體文化背景,但科技發展在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富裕的同時,“技術至上”的泛化也致使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呈擴張蔓延之勢。大學的發展也出現了重物輕人、重智育輕德育、重科技輕人文等傾向,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著“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使以理想為核心的大學的主體意識被弱化,使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軟化;當今社會已進入消費時代。大眾文化思潮的崛起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它所具有的重個體、親主體、張揚個性、消解生存壓力等特征,在給社會帶來積極意義的同時,其與生俱有的以休閑和享樂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文化內核,在商業擴張的條件下,也以一種輕浮而淺薄的世俗化方式沖擊著社會主流文化,消解著紅色經典,對大學良好的校園文化產生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大學精神消退的后面是功利浮躁風氣的泛濫和精神價值觀的迷失。所有這些對大學精神建設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大學精神與思想政治工作游離與缺失的困惑和反思
大學精神是大學共同體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積淀而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及其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體系,是大學獨立精神和品質的完美呈現。它所具有的導向規范、熏陶感染、凝聚激勵等功能作用,既可以使原本處于形而上的心理資源外化為具體可感的特定校訓、校風和大學人的精神風貌等,又能內化為一種長效的精神、意志、品質,成為道德行為規范和驅動力。在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起到潛移默化、振奮精神、陶冶情操、激勵意志、協調心理和規范行為之功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學精神的重要載體,理應充分體現大學精神,因為“精神的偉大和力量是不可低估和小視的”。只有善于將形而上的大學精神引入并熔入可感知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又使大學精神得到進一步升華,才能使大學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增強素質、塑造靈魂的巨大合力。
大學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間游離和缺失的狀態目前尚未得到重視和解決。一是觀念錯位。大學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的一致性和價值取向的同一性,決定了在大學文化建設和人才培養中應該以大視野、大胸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整合融通的新格局,不能相互封閉、自我循環。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缺乏這種宏觀開放整體的意識和觀念,還不能從戰略上超越自身謀劃改革和發展之良策、從策略上找到一整套科學解決兩者關系和整合優化強化教育資源的途徑和方法。而且與教學、科研等的有機結合也缺乏系統的規劃,對于各因素集成所必備的依存、結合和補充關系缺乏清晰周密的思路,導致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大學精神的根基,得不到大學精神的有力支撐與補充;二是內容滯后,知行脫節。新世紀,大學面臨新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校園精神文化、人格修養趨于弱化,師生面臨的壓力普遍加大,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增多,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風泛化而蔓延,思想政治工作應充分發揮“消解器”的特殊作用。但長期以來,思想政治工作受傳統思維慣性的制約和影響,存在著重繼承輕發展、重演繹輕創新,重論道輕實踐的弊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涵的建設創新缺少大學精神的元素,功能的開發落后于社會的發展和高校人才培養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需要,處在疲于“應付”的狀態i三是方法單一。今天,高校面對的是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青年人,他們思想敏銳,思維活躍,激情飽滿,個性鮮明但又較缺乏理性,心理脆弱,人文素質薄弱,易于偏執。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方法往往處于一種受命狀態,主動探索與改革的意識還不強,存在著滿足于現成經驗,停留于已有成績,守望于現有模式,局限于書本條文的狀態,思想政治工作遠未達到訴理寓情、情理交融、生動活潑、真切感人的境界,而“傳聲筒”和“留聲機”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是貧乏和微弱的。
二、大學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臺與創新
(一)樹立大學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諧發展的新理念
1、樹立辨證統一觀念,融大學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一體。在理論上要正確把握好大學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辨證關系。大學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靈魂,關系到培養什么樣人的根本問題。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學精神的重要載體,關系到怎樣培養人的關鍵問題。二者源同道和、互融互動。大學精神必須落實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彰顯大學精神,共同致力人的全面發展,協調建立良好的互動機制;在實踐上要充分認識,大學精神與思想政治工作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厚德載物”、“形神合一”是大學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諧發展的必然走向。
2、確立繼承創新與開放融通觀念。一種先進文化必然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兩者的互補可形成推進大學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諧發展的新合力。中華民族五千年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大學精神生生不息的血脈,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寶貴教材,大學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應繼承傳統,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同時,大學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必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兼容并蓄,融通創新。通過對世界各國文化及其優秀科技成果的選擇來實現中西文化的整合煅造,豐富發展,以構建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強烈的時代特征的大學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諧發展的新體制。
3、構建以人為本、協調可持續發展觀念。科學發展觀的要義是堅持發展,本質是以人為本,核心是和諧發展,關鍵是統籌協調。大學精神燭照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臺與創新,必須科學處理好大學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與其他各個領域工作的關系,樹立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既要重視它們的建設、改革和發展,更要加強與增進它們在整個高等教育中的溝通與交融,使大學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我國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發展相適應,與高校的發展改革與穩定、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和諧,形成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多方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構建大學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通、協調發展的新體系
1、理想信念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崇高的理想信念是關于美好未來的藍圖和構想,是大學精神的靈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理想信念的手段和方法,二者和諧統一,不可分割。在崇高理想信念的宏觀觀照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外因作用于人,影響并引起主體觀念行為變化,使大學生確立高尚遠大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此前提下,大學生未來職業及個人生活理想等才會有所附麗,一代新人必定茁壯成長。
2、人文精神與倫理道德情操培養的交融。人文精神是大學精神之底蘊,是大學的理念和價值追求,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守望與關切,對人的全面發展理想人格的肯定。倫理道德情操培養是高校德育與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愛國守法、明理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要求與“要成才,必先成人”的大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水乳交融,真正體現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之“美”。
3、科學精神與成才教育的溝通。科學精神是大學精神的重要一翼。大學不僅要傳授浩如煙海的科學知識,更要培養一種博大精深的科學精神,形成對待科學的堅韌態度、價值準則和道德行為規范,形成科學良知和品質,使科技道德和智力因索和諧進步,并日趨完善而持久。這種“由科學而達至修養”的成才教育才是科學精神的最終目標。
4、理性自覺與行為規范養成的結合。理性自覺是大學精神的精髓,表現為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心、守望理想、持守道德、批判反思及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大學生行為規范養成過程中,除了施之以思想政治教育外,還應充分發揮大學精神“教會理智對一切事情持恰當的想法”的作用。將理性自覺與行為規范培育相結合,將理性自覺融入到行為規范之中去,促使大學生行為規范由他律向自律轉變,由自發向自覺轉變。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佳境。
5、氣質神韻與心理品質教育的和合。大學博大精深、寧靜悠遠、超凡脫俗的精神氣質神韻,彰現了大學特有的學術自由張力和政治民主氛圍,使大學人擁有寬闊的胸懷和雍容的氣度。大學的氣質神韻不但在潛移默化中作用于大學的發展,而且還可以通過營造環境氛圍,通過教師在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現出來的高尚人格魅力與師德風范,產生強大而持久的感染力和同化作用,在言傳身教中使大學高雅的氣質神韻內化為個體心理品質,從而培養出大學生堅定的理性追求、堅強的意志信念和堅韌的奮斗精神。
(三)創建大學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諧發展的新機制
1、實施創新工程。“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高校作為探求真理、傳承文化、創新知識、倡明自由、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貢獻的重要場所,應著力突出創新精神。尤其在知識爆炸、個性張揚、追求真理、放飛理想的時代,高校作為知識的創造源和知識性產業的孵化器,必須對創新這一時代強音做出應答。創新并無可資借鑒的成果與模式,惟有致力探索才是正確的選擇,墨守成規無法面對現實和未來。因此,在大學精神建設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大力實施創新工程,積極推進觀念更新、內涵拓新、方法革新和制度創新,為大學精神建設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和諧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2、深化改革工程。改革是突破口,是生命力。不發展沒有前途,不改革沒有出路。目前,高校正處在一個重要的發展轉型階段。社會各種矛盾必然反映到高校來,高校仍然存在各種影響穩定與發展的因素,高校管理還存在種種薄弱環節,伴隨著社會和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發展,新的矛盾和問題還將不斷浮出水面。高校必須不斷改革和改進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改變長期存在的重“形式”輕“內涵”、重“灌輸”輕“教化”重“理論”輕“實踐”等觀念。在觀念領先的前提下深度推進內涵建設和改革。大力進行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為重點的內涵建設和改革,廣泛吸納新理論、新成果和新經驗,增強大學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領、統帥和激勵作用,改變理論體系陳舊、教育教學內容空泛、游離實際的現狀。同時高度重視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改變將大學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化”,僅僅“授人于魚”的教法與做法,倡導和樹立“授人于漁”的教改新風。
[責任編輯:陳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