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在路上,看見一露天的小型花園廣場四周圍觀了很多人,遠遠望去,像是個小型音樂會或是哪個劇組在拍電影、電視劇什么的,很多現代化的設備和道具,很華麗的樣子,并不時傳來激揚的音樂和麥克風中洪亮的聲音。
走進一看,噢,原來是一場盛大的婚禮,還挺有創意的,也許是嫌室內的空間太小,所以把“主會場”搬到了外面來,只見庭臺內玫瑰花鋪地、紅地毯開路,整個場地布置得美侖美奐、華貴浪漫。婚禮的主角與所來賓客自然也不是尋常人家,不惜一擲千金,只為這美麗的一瞬間,這是有錢人的“標考性”行為。
路邊圍觀的人見到此種場景,無不引頸、側目、四處張望,有人驚奇、有人感嘆、有人羨慕不已、也有人不屑一顧。旁邊一對中年夫婦的對話引起了我的注意。
“太奢侈了。一會兒人走了,留下的是滿地的垃圾,光清潔就得好一陣子。”
“是啊,花這么多錢辦婚禮,不如拿出來捐助一所希望小學,那多有意義!”
我不禁將好奇心轉移到說話人身上。很普通的一對夫婦,鬢角間已微微露出了白發,平和的目光中透著堅毅,生活的磨礪一覽無余寫在臉頰上。兩人像是都剛剛退休的樣子,話語平淡、樸實,卻給我留下了深刻記憶。
“公益”,這個往往只與富豪、明星、社會名流、成功人士相聯系的名詞,原來每個人心中都有。
忽然又想起前兩日,問起我身邊的同事,也是一位很普通的司機師傅,“如果一下有了很多錢,怎么花”。
他稍微思索了一下說:“第一,讓家里人過得更舒服一些,第二,拿出一部分做公益事業,比如救助貧困大學生或邊遠山區的窮苦孩子。”
雖然是假想,但他的公益之心已深深打動了我。而且,我特別覺得,當“公益”成為一種自覺而真誠的意愿和行為取向時,它同時也標志著一個人心靈的成熟、完善。
以助人為樂、以奉獻為榮,這是現代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公益”的本質就是回報社會、奉獻社會,但回報的方式不應僅僅只有經濟形式一種。
“公益之心”,翻譯為中國的文化語言,也就是慈悲之心、仁愛之心、忘我之心、俠義之心,它早在幾千多年前就已經根種在中國人的心田中,但此心得以發揚還須靠自力。
寶貴的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心中都還有這顆“公益之心”;然而,值得反思的是,是否一定要很有錢、很有錢才能從事“公益”;是否一定要經歷歲月滄桑才懂得“公益”的深意;是否一定要把“公益事業”與“非公益事業”分開來做。
又試問,我們現在做的哪一件事,不是先“利益”別人,再“利益自己”,最后達到互為利益的呢?!不過這中間存在一個杠桿,經濟的杠桿、道德的杠桿、法律的杠桿都有,在這個杠桿的水平線上,我為別人多做一些,并且不求回報、心甘情愿,這就是“公益”;我做得不多也不少、公平交易,這就“無益”可言;而我短斤缺兩、偷奸耍滑,就是“損益”了,這樣一兩日可以,但決不能長久,因為有社會的運行機制在。
特意做出來的“公益”總讓人有些沽名釣譽、自我標榜的感覺。實際上,我們做“公益”之事,不如做“公益”之人。“公益”之人,就是隨時隨地,別人有困難,我有能力幫助,就義不容辭、義無反顧地幫,誠心誠意地幫。“公益”之人,就是只要自己有余力,無論在單位、還是在家里,就多承擔一分、多奉獻一點,多付出一些,只有大家的和諧,才有自我的和諧。
為什么要這樣做?實際上,中國的古老文化也已經回答了,積善德,得善報。善德,就是秉持正確的理念,乘正氣而行,棄小我而利益大眾;善報,則超越了中間介質,比如金錢、物質,直達心底的坦然、平靜、幸福。
因此,讓我們的“公益之心”現在就轉化為美好的品行吧,因為我們的心靈已經足夠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