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龍情
“走過春夏秋冬多少年代,走過日月星辰天涯海外。唐風宋韻已把歷史記載,龍的姓氏記過不會更改。”
正是這份悠悠千古龍情、濃濃華夏血脈,讓我們無法割舍龍的情懷,讓我們不能忘記龍的姓氏。
而今邁入十十一世紀,中國這只“東方巨龍”正在和平崛起,中華兒女以“龍”的名義緊緊團聚在一起,心手相連,同心同德,共襄民族復興大業。
“中華各族兒女共同創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始終是維系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而龍文化正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體現,是保持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是新時代的精神紐帶。
構筑新時期的精神紐帶 本刊專題研究小組
編者按:
精神是一種文化,但不是一般意義的文化,而是經過挖掘,提煉的文化結晶。中國精神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龍的精神就是中國精神,龍文化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發揮著重要的文化紐帶作用,對彰顯中國文化魅力,推動中國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龍,中華文化的正宗血脈
中國的“龍文化”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八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出于對大自然的崇拜與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在心中構造了一種具有馬頭、鹿角、蛇身、魚鱗、鷹爪、魚尾等特征的神獸,并賦予它翻云覆雨,興風作浪的神力,使之集日月之精華,匯天地之靈氣,具百獸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納百川之胸襟,并最終將之視為精神的圖騰進行祭祀與崇拜。
而自華夏以來,“龍文化”開始成為中華民族的本位文化,歷代帝王都將自己當作是龍的化身,同時“龍”也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吉祥符號和美好象征。龍在中國兼有貴族性和平民性,是全民共賞的文化象征。
中華大地是龍的故鄉、龍的家園。龍文化廣泛地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管是工藝美術、建筑名勝、歌舞影視,還是歲時節令、婚喪禮儀、服飾冠履,龍都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以盤旋、騰躍、奮飛等多種形式,占據著醒目的位置,體現著不可或缺的文化蘊涵。人們通過祭祀祈禱召喚龍的神靈;通過雕塑、描繪、模擬、展現龍的形象,顯示龍的神力;通過著述文章,探討龍的源流,索解龍的秘密;通過歌舞、競技、影視劇作品,秉賦龍的神性,煥發龍的精神,弘揚一種縱橫江天浩然宇內的民族大氣。“龍”作為中國文化代表,兼有權威性與普適性兩種特質。
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繼承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海內外華人都以龍作為自己的民族文化標志,都把自己作為龍的傳人。
龍,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
“紐帶”一詞,最早由江澤民同志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的講話中提出:“中華各族兒女共同創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始終是維系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
錢其琛同志在《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一文(載于1999年5月3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中指出:“中華文化的‘紐帶’性質和作用首先表現在中華民族認同共有的文化標志。”“在中華民族誕生發展的長河中,由于繁衍生息在共同的區域,有著共同的奮斗經歷和共同的風俗習慣,就產生了共同的文化標志及其強烈的認同感。”“海內外華人都會認同中華文化中龍與鳳的文化標志。這些形象很容易喚起海內外華人共同的民族感情。”
對龍文化紐帶作用,學者們也從不同的角度予以論述。從歷史人文角度看,伏羲、女媧、炎帝、黃帝,還有夏禹,是中華民族的創世紀英雄。這些神話英雄,大都有作為歷史人物的實在依據,但更重要的是人文方面的意義:他們使一個民族有了可以引以為自豪的共同的文化始祖、共同的精神主題。在神話傳說中,伏羲為龍種,女媧具龍性,黃帝為龍體,炎帝乃龍子,夏禹是虬龍:這便構成了普天下所有的炎黃子孫、華夏兒女都稱自己是龍的傳人、龍的子孫的“根據”。這樣的根據,使中華民族有了共同的文化象征,共同的圖章徽記:哪里有華人辛勤的足跡,哪里就有中華龍矯健的身影;說漢語的人走到哪里,中華龍就飛翔到哪里。從民族共同體上看,中國自華夏族形成到漢族、到中華民族都是多元一體格局。中國文明史連綿不斷是世界上的孤例,究其原因很多,其中漢文字和龍文化在民族發展史上,一直起著紐帶作用。從遠古到今天,龍文化隨著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貫穿始終,它滲透在多民族中,從帝王階層到廣大民間,從天文到地理,從正史到野史,從雕刻繪畫到詩詞歌賦,從各類建筑到器皿衣著,從語言詞匯到傳說故事,從祭祀到節慶,無不打著龍的烙印。可以說古往今來,龍文化覆蓋了神州大地,形成了民族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龍的傳人”不可能是現代科學概念,它與炎黃二帝是中華人文始祖一樣,是民族凝聚力的心理認同。定型的龍形象是多元的巧妙組合,它是民族大融合、大團結、大統一的象征。
龍文化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紐帶,是維系祖國統一的精神紐帶,是保持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隨著歷史的演進,有越來越多的華人團結在龍的旗幟下,融合在同祖共宗、親如兄弟般的大家庭中。中華龍文化的這種凝聚力,是任何國家任何個人都無法排除的,它必將在實現海峽兩岸統一大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和改革發展中發揮巨大作用。
二十一世紀,中華龍正在騰飛
1998年,根據國務院領導同志的倡導,為貫徹江澤民同志在對臺關系八項主張中關于“中華各族兒女共同創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始終是維系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的重要論述,我國八個民主黨派和國家民委、國務院臺辦、國務院僑辦、國務院新聞辦、國務院宗教局、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等機構組織發起了“華夏文化紐帶工程”。2003年,胡錦濤同志在參加“兩會”期間臺灣代表團會議時指出:“要以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為主線,擴大兩岸文化交流”;2004年,胡錦濤同志在“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領導同志的有關報告上明確批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大事”,直接指出了“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的性質、任務和工作方向。
1998年以來,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織了一系列大型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中華民族的文化紐帶正在祖國大地以至全球范圍內鋪展、延伸。其中,對龍文化的理論挖掘和文藝傳播活動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熱度……
深刻開掘和研究龍文化的精神內涵 錢其琛
編者按:
2000年4月,“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舉辦首屆中國龍文化藝術節,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的錢其琛同志專門為龍文化藝術節以及龍文化學術和藝術系列活動撰寫重要文章《深刻開掘和研究龍文化的精神內涵》,通過對龍的形象構成和關于龍的民俗民風的深入分析,強調“團結合力”的精神就是龍文化的內涵。
海內外華人都以龍作為自己的民族文化標志,都把自己作為龍的傳人。作為千年轉折、世紀更替過渡點的公元2000年,恰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龍年,這無疑使海內外華人感到鼓舞。“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將與國家體育總局、海南省政府一起,在海南省東方市舉辦第一屆中國龍文化藝術節,并將持續開展龍文化的學術和藝術活動。我對此表示熱烈的祝賀。
我感到,我們必須深入開掘和研究龍文化的內涵和底蘊,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對龍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達到科學而不是盲目、深刻而不是膚淺、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境界。龍年發表的一些關于龍文化的研究文章都指出,龍是中華民族力量的象征,龍也是中華民族奮發開拓、自強不息精神的代表,飛龍在天、龍騰虎躍、生龍活虎等成語就形象地描述了龍的這種活力。這些論述無疑是十分正確的。但是龍并不是曾經存在過的動物,而是中華文化精神象征的產物。在世界各民族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往往使用某種動物的形象作為民族、城邦的象征、徽記。比如獅、虎、鷹等等。至今歐洲一些國家的國徽上還保留著這些形象。但這種圖像都是具體的、單一的動物,戴著皇冠,或舉著寶劍,甚至加成雙頭。而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物和文化象征卻是想象和抽象的產物。龍既能在空中騰飛,又能在水中遨游,還能在陸地上行走。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天、地、人溝通和統一,即追求人與自然溝通和統一的寶貴精神。這種精神以后也體現在中華民族的各種文化典籍中,是我們今天必須珍惜和吸取的思想財富。
龍為什么具有上述這種力量,體現上述這種精神,似乎一直缺少一種較為深刻的文化概括。我認為,從更為深層次的意義上說,龍文化首先體現出中華民族團結合力的精神內涵。由于華夏兒女都能在龍的這種精神內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的前景,因此便共同賦予了龍這種與天地溝通和統一的力量。我們首先可以從龍的形象構成中予以論證。眾所周知,盡管各種具體說法不同,但大家都一致承認,龍的形象是許多動物形象的綜合提升,如說龍“角似鹿、頭似駝、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各個部落都是以動物為其圖騰的。在中華民族逐步走向融合統一的進程中,龍成為大家公認的文化標志,說明龍的形象是各個部落動物圖騰的綜合構成,反映了各民族的共同意愿。據資料記載,黃帝會盟各部落,以龍作為大家的共同圖騰;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部落聯盟,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的夏朝,也是以龍作為共同的圖騰。可見,龍的形象,最初就是中華民族團結合力的象征。我們也可以從流傳下來的關于龍的民俗民風中予以考證。眾所周知,舞龍和賽龍舟原來都是祭祀龍的儀式。而舞龍和賽龍舟都需要運用集體的合力來完成,而無法運用單個人的力量去運作。在這種集體的合作中,如果單個人的力量不能融入整個集體的節奏中去,所有人都會招致失敗。我們可以將舞獅和舞龍作個比較。舞獅也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它至少需要兩個人極其默契的配合,而舞龍人員的默契配合,可以根據舞龍的長度,達到十人、幾十人,乃至上百人之多。不久前,香港特區青年與內地青年在八達嶺長城舉行的龍舞長城活動,竟有5000多人共舞一條3048米的長龍,創造了記錄。可見,舞龍、賽龍舟這樣的傳統文化項目,最好地體現了龍文化“團結就是力量”的精神內涵。
還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龍是中華民族集體力量的象征,能夠對中華民族團結合力做出貢獻的帶頭人,就往往被看成龍的具體化身。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說中,盤古、伏羲、女媧、黃帝等代表人物,都是龍的部分或全部化身。這種善良的愿望,以后曾被封建統治者所利用,他們自稱“真龍天子”,把自己的身軀稱做“龍體”,把自己的衣服稱做“龍袍”,等等,企圖以此來維護和延續自己的統治。但是,凡不能真正為中華民族謀利益,不能真正追求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統治者,都會被華夏兒女唾棄。
龍,是中華民族團結凝聚的象征;龍文化,揭示了“團結就是力量”的深刻真理。祝愿首屆中國龍文化藝術節圓滿成功!
——原載2000于年4月3日《人民日報》第五版
讓中華巨龍飛起來——“華夏龍情”大型巡回演唱會紀實
編者按:
2000年12月,為持續開展弘揚龍文化精神內涵的系列學術活動和藝術活動,“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與中國演出家協會共同推出了“華夏龍情”大型巡回演出,用藝術形式再現龍文化“團結合力”的精神內涵。這場演出,在內容上系統歌頌了華夏兒女血緣情、故土情、民族情、愛國情;在形式上邀請了國內各民族與海外華人演員同臺演出,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
十一月下旬,天津地區一直有霧,但天津卻涌動起了一股由“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會同中國演出家協會聯合舉辦的“華夏龍情”首場演出的熱流。11月24日,在天津市委宣傳部的大力協助下,“華夏龍情”首場演出新聞發布會在天津舉行。天津30多家媒體的記者參加,盛況空前;11月29日,在天津市政協的大力協助下,“華夏龍情”首場演出啟動儀式在天津舉行,天津市政協副主席、民建天津主委周紹熹親自宣布啟動儀式正式舉辦;天津市政協副主席、臺盟天津主委蔡世彥發表了支持“華夏龍情”演出的講話。12月2日,“華夏龍情”大型巡回演唱會在天津體育中心隆重舉行,7000多天津觀眾觀看了演出。韋唯、解曉東、林依倫、李玲玉、白雪、陳明、臧天朔、滿江、張宏聲等演員出臺演唱了歌詠中華民族真摯情感的歌曲,受到熱烈歡迎;主題歌曲《讓中華巨龍飛起來》的推出,使晚會達到高潮。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鴻江觀看演出后指出,用藝術形式持續弘揚“華夏龍情”暨中華民族的真摯情感,對于推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祖國統一大業很有現實意義。
“華夏龍情”首場演出能夠在天津掀起熱流,是因為本身具有許多熱點。熱點之一:“華夏龍情”大型巡回演出是“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根據錢其琛副總理的有關指示精神舉辦的重大藝術活動。錢其琛副總理專門為“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撰寫過《深入開掘和研究龍文化的精神內涵》的重要文章,從分析龍的形象構成和祭祀龍的民俗民風入手,提出龍文化的精神內涵是“團結合力”,這既有重要學術意義,又有重要現實意義。“華夏龍情”大型巡回演出是要用藝術形式再現龍文化精神內涵;熱點之二:“華夏龍情”大型巡回演出一開始就得到了“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負責同志和“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各組織指導單位的重視和支持。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主任委員何魯麗、丁石孫、成思危、許嘉璐、蔣正華和國務院臺辦、國務院新聞辦,以及國務院僑辦主任郭東坡、國務院宗教局局長葉小文分別為這次巡回演出題詞、批示或致函。何魯麗、蔣正華副委員長的題詞格式對仗,具有詩詞警句性質;許嘉璐副委員長的題詞是一幅富有意韻的對聯。丁石孫、成思危、葉小文的批示或賀信,都富有理論內涵;熱點之三:“華夏龍情”大型巡回演出的主題歌曲《讓中華巨龍飛起來》,是海峽兩岸著名人士共同創作的。“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專門成立了創作組為“華夏龍情”演出創作主題歌。成思危、許嘉璐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兼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副主任、“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副主任委員楚莊牽頭主持創作組工作,他們對“華夏龍情”主題歌歌詞多次審改,并參與了創作。臺灣著名音樂人劉家昌欣然赴北京為主題歌譜曲。他一到北京后就在會見“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秘書長李靖時指出,他譜寫這首歌的目的,就是希望海內外華人都要有中華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
錢其琛副總理在《深入開掘和研究龍文化的精神內涵》一文中,明確希望和支持“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持續開展弘揚龍文化精神內涵的系列性學術活動和藝術活動。“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負責同志專門表示,“華夏龍情”大型系列巡回演出要在持續運作的過程中越辦越好。在演出內容上,要不斷吸收歌詠中華民族血緣情、故土情、愛國情的歌曲入圍;在演出形式上,將歡迎國內各民族和海外華人中有實力的演員加盟,也歡迎海內外有關社團和機構加入主辦、協辦或承辦行列。他特別表示,“華夏龍情”大型巡回演出將在國內各省市演出的基礎上,爭取到海外華人社區進行演出,使“華夏龍情”真正涌動在海內外華人的心頭,以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成思危、許嘉璐、楚莊等“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負責同志也專門對記者表示,要將《讓中華巨龍飛起來》主題歌歌詞向社會公布,不斷吸納正確的修改意見。對被采納的意見,他們將用特別形式致謝或獎勵。
——原載于《光明日報》2000年12月14日
大力弘揚龍文化團結合力的精神內涵 李貴鮮
編者按:
2004年8月,“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和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聯袂推出“龍的傳人”大型公益演出,此次演出是華夏龍情演出的延續和提升,并與甘肅的尋根祭祖活動結合在一起,因而受到海外華人的高度關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主任委員韓啟德為這場演出題名,全國政協副主席、“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主任委員李貴鮮為演出撰文。
“華夏文化紐帶工程”自啟動以來,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多層面地發掘“華夏文化紐帶”這一命題的精神內涵,開展了多個系列的主題活動,使“華夏文化紐帶工程”承載的功能和形式愈加豐富多彩,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今年上半年,“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已開展的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形式樸素,風格簡約,側重于弘揚傳統文化的優秀典籍,較為集中地展示了先哲先賢們創造的各種優秀的文學篇章,以音傳意、育人,很有創意。在此成功的基礎上,“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與中央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伏羲文化開發建設領導小組于今年8月底在蘭州共同主辦首場“龍的傳人”大型公益演出,立足于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民俗方面,面向民間大眾,大力弘揚龍文化團結合力的精神內涵,這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大有裨益。
在中華民族光輝璀璨的文明史上,龍的形象威武剛猛,有濟世造福之能,龍的神奇傳說遍布中華大地的每個角落,備受尊崇。龍的形象是中華民族豐富想象力、創造力的展示,更是圖昌盛、求強大,不畏困厄、自強不息的精神寄托。龍是強大的象征,更是團結合力的精神載體。因為龍的形象是對諸種動物圖騰形象的合成,它表達了團結才能強大這一實質。在漫長的華夏文明進程中,龍成為中華民族統一象征的過程,就是中華大家庭內的各個民族、各個地區日益走向團結,統一的過程。中華民族將龍作為自己的象征,反映出中華大家庭內各個民族對團結合力的熱愛;中華兒女將自己稱為龍的傳人,反映出海內外華人堅持團結合力精神,堅持統一的愿望和意志。弘揚龍文化團結合力的精神內涵,對于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對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意義。
弘揚龍文化團結合力的精神內涵,是“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的一條工作主線,并持續開展了一系列活動。2000年,“華夏文化紐帶工程”舉辦了華夏龍情演出。海峽兩岸知名人士共同譜寫和薈萃有關龍文化的主題歌曲,中華大家庭內的各民族知名演員同臺奉獻龍文化的精彩表演。在文化底蘊深厚的甘肅省,中共甘肅省委和甘肅省人民政府也十分重視用龍文化精神教育全省人民團結奮斗。中共甘肅省委和甘肅省人民政府與“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一起,在甘肅省既開展了“立文化標志,建文化家園”的文化產業建設工作,又開展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活動,從而加強了精神文明建設,這是十分有遠見的。此次“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與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伏羲文化開發建設領導小組一起舉辦“龍的傳人”首場演出,必將在弘揚龍文化團結合力精神內涵的史冊上,譜寫出新的篇章。
如果說“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2000年舉辦的華夏龍情演出,較注重情的理念的話,那么,本次“龍的傳人”首場演出,則更注重根的理念,并將這次演出與尋根祭祖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中華兒女之間有著不可割舍的血緣情、故土情、朋友情、民族情、愛國情,這源于我們有共同的根。同根同源決定了我們同文同情;因此,“龍的傳人”首場演出注重根的理念的弘揚,是對華夏龍情演出注重情的理念弘揚的延伸和深化。我希望,這次演出能對弘揚龍文化團結合力精神內涵產生實質性的推動作用,使海內外中華兒女的聯系更為緊密,團結更為增強。
我特別想指出的是,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要大力發展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繼承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在新時代共同加以精心呵護,只有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面向大眾,民族精神的培育才得以可能。因此,積極開展主題鮮明、形式活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活動,對幫助人們進一步理解先進文化,提高文化建設的參與性,促進全社會、全民族的文明進步很有幫助。“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與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伏羲文化開發建設領導小組舉辦的“龍的傳人”首場演唱會,在這方面作出了十分有益的實踐,它一定會對精神文明建設產生積極良好的影響。
中華民族將在新世紀走向偉大復興,中華巨龍將在新世紀獲得新的騰飛。
——原載于2004年8月26日《中國教育報·文化視野》
自強不息和團結統一——為華夏文化紐帶工程舉辦“華夏絕活展示”和“中國龍獅大賽”而作 周鐵農
編者按:
2005年9月,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在北京隆重舉行“中國龍獅大賽”,旨在從群體角度表現中華文化的魅力。全國政協副主席、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主任委員周鐵農專門為此次活動撰寫文章。
最近,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同時啟動了“華夏絕活展示”和“中國龍獅大賽”兩項系列活動。我感到十分高興。但同時我覺得有責任指出,對“華夏絕活”和“中國龍獅大賽”,不能只看熱鬧,而要看門道,即要悟出其蘊涵的精神內容,從中得到思想的啟迪和教育。
先說“華夏絕活展示”。它是中國人在一系列身體舉止方面作出的常人所不能為的舉動。這種活動,外國人經常做,例如,大力士拉動常人根本無法拉動的載重汽車;用牙齒叼起常人無法叼起的重物等等。這實際就是一種挑戰極限,即挑戰生理極限和心理極限的運動。它既鍛煉身體某個方面的特長,又培養意志的堅韌性,同時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今天我感到高興的是,在被某些外國輿論稱為不具有個性和不具有挑戰能力的中國人,也拿出了早已存在于中國百姓之中的挑戰極限的華夏絕活。它將證明在這方面,中國人絕不會比外國人差。而且,將努力做的更好。
再說“中國龍獅大賽”這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團體競技活動,它具有中國特色。眾所周知,西方起源的一些體育活動,個體性很強,如體操,即使是體操的團體賽,實際也是個人項目得分的累積。而中國舉行的龍獅賽,是一種個人融于團隊之中的“體操”表演。個人在這種競技中,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滯后,它比的是整體的協調性和在這種協調的基礎上體現出的整體能動性。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集體主義精神的體現。聽說,我國的龍獅賽和外國起源的體操一樣,早就有大分規則,但人們往往并不知曉。最近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啟動“中國龍獅大賽”同時開展關于龍獅賽規則的知識競賽,使人們了解我國龍獅賽的規則如何體現出或滲透著團結合力的精神內涵,這會推動人們領悟龍獅賽的門道,真正從中領略到中華文化的精華。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我們的民族精神具有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特征。依我看,華夏絕活,側重反映的是中國人自強不息的性格;龍獅大賽,側重反映的是中國人團結合力的精神。這兩方面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都要繼承和弘揚,這就是我寫這篇短文的目的所在。
——原載于《中國信息報》2005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