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一個人才是否優秀且卓越,一個核心標尺是看他把工作僅僅看作一個謀生的職業,還是一份沉甸甸的事業。
對應于職業型人,你只要給他一套標準化的職業操作手冊,清晰地描述崗位職責、技能要求、工作內容、工作流程、考核標準等,監督他是否嚴格執行并達到組織在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效益方面的要求,滿足這些條件就基本上算合格了,不過這也是動態的標準,每個崗位在不同階段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因此還須對人員進行再培訓、定期溝通、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并考察其是否適應組織的發展。
對應于事業型人,你不需要特別告訴他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把企業的關鍵信息傳遞給他,包括對企業歷史的總結、未來的展望、現在的發展思路和運營模式,公司的文化氛圍、作業的核心理念、以及主要的業務部門、核心團隊等等,將主動權留給他,讓他自己選擇用何種形式融入到組織之中來,通過全方位能力與素質的展現,確立其存在的價值。
職業型人適應于因崗定人;事業型人適應于因人定崗。
實際上,對于個人而言,不能從“職業型”轉化為“事業型”,很難在一個組織之中長久存在下去,因為崗也是人設置的,它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變動性和風險性,人若只為崗而工作,他就是一臺僵化的機器,這臺機器唯一的動力就是經濟利益,他與組織是交易行為,并非彼此真正需要,也很難結成長久的生存紐帶。對于每一個人而言,無論是第一次擇業,還是再就業,需要想清楚的一個基本問題是:我們到底需要的是一個工作崗位,還是寄托自己最寶貴生命(階段)的組織呢?為什么不能向對待生活那樣,賦予工作更多的想法、激情和主動力?難道我們從工作中得到的僅僅是那點可以數得清的經濟報酬?要知道,世界上任何東西都來不得半點虛假,你是怎樣對待工作的,工作就將如何對待你,你投入多少體力、心力、腦力,你就將得到多少回報和反饋。而當你真正開始認真思考你的工作的內在涵義,賦予它思想、情感、意愿,使它變成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是讓別人代替你思考,然后來指揮你時,你就向“事業型”人生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而對于公司而言,它真正需要的人才也不是“職業型”,而是“事業型”的。“職業型人”雖然可量化其工作績效,但在其中所耗費的管理成本往往是驚人而難以量化的,它包括招聘的成本、培養的成本、溝通的成本、管理的成本,甚至還會帶來各種勞動糾紛、利益沖突等等而給企業造成無形的損失。但若是“事業型”的人,學歷、能力與才華只是基礎和手段,他必是開放、自主、務實、團結、以及主動的,他需要的是一個平臺,他必以價值為導向,并且有能力組織資源、實現共同的目標。最為關鍵的是,他與組織以及組織中的人有著共同的精神歸屬,他需要付出真的情感,投入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擔負比別人更重的責任,在每項具體的工作中,取得所有人的認同。而“事業型”人才最為寶貴的品質還在于他首先利益組織、利益客戶、利益社會,最后才是利益自己。
當一個組織中的眾人,因共同的事業追求而結盟在一起;當一個人為了實現自己的事業夢想而加盟一個組織,也就做到了真正的“人企合一”,即人與企業的和諧、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