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判斷
后奧運時期(2008—2010),我國利用外資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總體上仍然趨好,為我市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繼續保持利用外資合理規模創造了良好條件。
——全球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長。自2004年起,世界經濟進入新的快速增長期。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06年到2010年,世界經濟將保持4.3%左右快速增長。國際經濟環境趨好有利于我市吸引更多的國外資本進入。
——中國經濟運行良好。未來幾年,我國經濟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將繼續深入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國經濟仍將保持持續、健康增長態勢。國內權威機構預測,按現行匯率計算,2010年我國GDP將達到3.2萬億美元,人均GDP將達到2400美元。到2010年,中國的外貿總額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大國。
——全球服務業轉移步伐加快。國內權威部門研究表明,目前世界產業的重心開始由制造業轉向服務業。服務業占全球經濟的比重現在為60%。到2010年,服務業將代替制造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過去20年以制造業投資為主的跨國公司投資主題已變為服務業,全球服務貿易快速增長。到2010年,我國服務貿易將達到4000億美元,比2006年翻一番。
——全球外商投資繼續向中國等新興市場地區流入。國際權威研究機構預測,未來幾年,全球外資將保持溫和的增長態勢,在2010年將達到1.4萬億美元。雖然流入新興市場國家的外資將會減少,但流入亞洲的外資有望增長,中國將是亞洲吸引外資的中心。
——中國對外投資快速增長。國內權威機構研究表明,隨著國際化經營經驗的日漸豐富,以及國際競爭力和整體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公司將更具規模,對外投資會更加活躍。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將達到600億美元,年均增長兩成二。這將會有力促進我市對外投資快速增長。
——我市經濟持續發展。國務院批復和新修編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奧運會的后續帶動、投資貿易環境進一步優化、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等,將會促進我市經濟快速發展,也將引導或促進我市利用外資步入新階段。
同時也應該看到,“十一五”時期也是我國經濟發展外部環境制約、內部風險較為集中的時期。一方面,世界經濟增長仍存在不確定因素,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國際金融市場發生劇烈動蕩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明顯,各國對國際資本、國際能源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另一方面,我國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緩慢,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有所減弱,三農問題等比較突出。這些風險因素在我市利用外資過程中將會或多或少體現,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市利用外資發展,值得我們重視和采取積極應對措施。
總體目標
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重要思想,切實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引導外商投資現代服務業,更加注重產業結構優化。引導外資落戶高端功能區、開發區、南部城區和郊區,加強與周邊省市協作交流,更加注重區域結構優化。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更加注重建立開放的自主創新體系和維護產業安全。推進資源能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更加注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繼續積極、合理、高效使用國外優惠貸款,不斷提高貸款使用質量與效益,注意防范外債風險。進一步鞏固、發揮我市比較優勢,鼓勵和規范企業“走出去”,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
具體思路
——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產業結構。大力吸引外資投向現代服務業。重點投向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物流服務、商務服務、教育培訓等生產性服務領域。抓住國際上服務業轉移的有利時機,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
加大軟件、移動通信、計算機、集成電路、光電顯示、生物制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吸收外資力度。有選擇地吸收外資發展現代制造業。引導外資投向資源消耗低、知識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現代制造業,重點是汽車制造、新材料、精密裝備制造業等。鼓勵外資投向融合現代高新技術的節水農業、設施農業、精品農業、加工農業和創匯農業。
——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區域結構。要不斷加強六大高端功能區和開發區基礎設施、服務支撐體系和綜合服務功能建設,提高土地集約利用和環境保護,創新管理體制,促進產業集聚和產業鏈不斷完善,努力吸引重大、高端外資項目落戶園區;要積極引導外資投向南部城區和郊區,利用外資來不斷推進南部城區和郊區經濟社會發展。
——進一步提高六大高端功能區國際化水平。不斷總結功能區國際化進程中出現的經驗教訓,加強與國際知名機構、國內有關部門之間聯系溝通,探索功能區國際化的內在規律,推動功能區國際化向更深入、更廣泛的階段發展,充分發揮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作用,建立起比較成熟的功能區國際化管理機制、運行機制、交流合作機制和自我調整機制。
——促進總部經濟深入發展。要優化總部經濟發展環境,初步形成若干特色鮮明總部聚集區,打造分工合理、功能完善區域總部經濟鏈條,使北京成為全國及亞太地區的企業總部中心,并初步形成北京市各區縣之間、北京與環渤海其他城市之間功能分工合作的總部經濟發展模式。
——加快建立更加開放的自主創新體系。要注意引進先進的管理和技術,注意對管理、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培養自主創新能力、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鼓勵外資尤其是大型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高附加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市,與國內企業一起建立起專業性研發功能區。研究內外資良性互動、共同參與的自主創新機制建立。
——支持企業更快更好“走出去”。貫徹落實國家有關境外投資管理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我市境外投資工作的管理機制,綜合運用稅收、信貸、外匯、保險、信息、中介等支持政策,促進有條件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經營。支持、鼓勵和幫助競爭力較強企業以并購、租賃、設立研發中心等方式走向國際市場,初步培育出一批有較高國際知名度的本市跨國公司。
——提高國外貸款效益。繼續積極、合理、高效地借用國外優惠貸款,注重吸收國際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和知識理念,發揮貸款項目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優化國外優惠貸款投向,更加突出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教育衛生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國外優惠貸款重點向南城和郊區轉移;注意防范外債風險。
——建立多層次、高效率的投資促進服務體系。加強引資工作的主動性、系統性和針對性。通過委托知名國際專業機構、與國際一流咨詢機構共同組建招商項目組等多種方式,與招商對象建立聯系。促進小型化、專業化招商工作發展,在招商引資工作中,注重選資,提高投資促進實效。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善投資環境。針對吸引外資的新形勢、新情況、新特點,做好政策調整的宣傳、解釋和實施準備工作,保持外資政策的相對穩定性、連續性、可預見性和可操作性;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服務意識;推進政務公開,提高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簡化審批程序,增強透明度;加大知識產權執法力度,依法保護境內外投資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