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幾年低迷的發展之后,北京期貨市場的發展速度比許多人估計的還要快得多,獨特優勢也開始逐漸浮現。
2007年6月28日,排名全球第14位、亞洲第4位、年成交總額列全球第2位的韓國證券期貨交易所亞洲區首席代表Chang-WooHan先生向朝陽區區長程連元表示了該證券期貨市場有意落戶朝陽的心愿。
這樣的場面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隨著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全球兩大證券交易所入駐,拉開了北京金融業發展的新序幕。韓國證券期貨交易所的意向入駐,也將為北京期貨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北京期貨業的春天真的來臨了嗎?
據北京市證監局統計的數據顯示:2006年北京地區20家期貨經紀公司、33家營業部經營狀況明顯改善,其中期貨公司全年實現手續費收入1.8億元,整個行業全年實現盈利3898萬元,營運中的公司盈利面達87.5%。而在2005年,這一數據僅為33%。數據同時顯示,2006年,北京期貨市場規模穩步擴大,期貨公司合規經營和風險控制水平進一步提高。轄區期貨公司代理交易額2.3萬億元,代理交易量5293萬手,同比分別增長21%和16%,占全國的11%和12%;年末轄區期貨投資者數量為14754人,較上年增加28%,占全國投資者總數的7.6%;期貨公司客戶保證金規模36億元,同比增長38%,占全國的18%,其中保證金規模上億元的公司共10家。
隨著中金所在上海設立,股指期貨的推出,一度被冷落的北京期貨市場近期也熱鬧非凡。在分析了北京的比較優勢之后,業內人士提出:發展期貨市場,北京也有相當的優勢,北京應該成為中國期貨業發展的重要一極!作為首都,北京具有其他城市沒有的研究機構多和決策機關多的優勢,它是中國的金融決策監管中心、資產管理中心、金融支付結算中心、金融信息中心、金融標準制訂中心和金融人才集聚中心。而近幾年,各期貨經紀公司紛紛進京,甚至大商所在北京設立異地備份交易中心等無不說明,北京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期貨界人士和公司。
北京的期貨業面臨發展的抉擇。發展北京期貨市場、北京適合發展哪種期貨市場又一次成為業內爭論的焦點。1994年,北京曾經有自己的期貨交易所——北京商品交易所。至今人們還記得這個綜合性的交易所給亞奧商圈的帶來的繁華景象。據北京期貨商會蘇英秘書長介紹,當時北商所的繁榮帶動了亞運村周圍的商業、寫字樓、餐飲業發展,使亞運村顯得格外紅火。而當1998年11月北商所由于政策原因終止交易之后,周邊的商業餐飲、房地產業也開始蕭條了。可見,期貨市場的繁榮,是可以極大促進當地經濟繁榮發展的。
在調查走訪了多家期貨公司和專業人士之后,記者整理出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幾種觀點以饗讀者:
幾乎所有的被采訪人士都宣稱:北京適合且應該首先在全國建立期貨期權交易所,這是中國期貨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作為國內期貨業的空白,期貨期權交易所最適合在身為首都的北京發展,這也和目前北京提出發展金融中心的定位是相吻合的。如果北京能夠建立期權交易所,不僅可以填補國內空白,還將大大促進北京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繁榮。
大名鼎鼎的“中國期貨業之父”、金鵬期貨董事長常清則認為,北京現在具備了恢復和發展綜合性期貨交易所的條件。但他建議這個交易所最好以市場的規則進行運作,走市場化道路,交易品種不限。當期貨品種足夠多的時候,也是可以進行期權交易的。
格林期貨總經理趙廣鈺的觀點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觀點:在北京大力發展國債期貨。這種觀點認為,盡管我國期貨上市品種涉及到農產品期貨、工業品期貨、能源期貨,但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一種金融期貨品種上市,這對現有的期貨商品品種體系來講也是一個缺憾。因此,他們強烈呼喚國債期貨能夠重新恢復。
豬肉以及禽蛋產品的大幅漲價終于使人們開始重視期貨市場杠桿作用了。于是建立農畜產品期貨交易市場,運用期貨所具有的價格杠桿來調節市場也被提上了發展日程。以經易期貨副總裁曹勝為代表的一方認為,目前北京是可以引入期貨市場來平抑農畜產品的價格波動,設立這樣一個期貨市場,可以在北京進行交易,只要交割地不設在北京就可以了。另外一種觀點是:據中期期貨交易部總經理胥京鋼認為,針對這個問題,北京目前最為現實的選擇是設立一個農畜產品交易的遠期市場。北京具有龐大的消費群體和發達的物流基地以及大型批發市場,設立這種遠期市場是完全可能的。
繼上海、大連、鄭州三地之后,北京、天津、廣州等也開始爭奪期貨話語權,這預示著中國期貨業全面競爭的時代的開始。不管怎么說,中國期貨業需要發展那些有著勃勃生機的新品種,而針對以上建議的抉擇或許能為北京期貨市場開辟一條切實有效的道路。
在采訪中,通過對專家、協會、企業家的對話,本刊從不同側面了解到了北京期貨業發展的一些建議。當然,通過這些建議,我們無法為這個行業找到最為切實可行的路徑,但愿我們在文中梳理出的一些發展道路能為北京期貨業發展提供一些可供借鑒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