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著長期實戰經驗的北京期貨商會副會長、格林期貨總經理趙廣鈺認為,目前在北京恢復發展國債等金融期貨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在采訪中,趙廣鈺談到:自從中國第一個金融期貨品種——國債期貨因著名的國債327事件而被塵封以及1996年開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以來,利率波動日益頻繁,債券市場的投資者面臨著巨大的利率風險。何時能回復發展國債期貨引起了投資界的極大關注。
近兩年利率市場好戲連臺。先是有消息說,作為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步驟,中國人民銀行將建立適時動態調整再貼現率等中央銀行利率的機制。緊接著,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推出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試點。一些期貨專家認為,國債期貨推出的前提條件——利率市場化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與此同時,2006年后的金融市場面臨利率市場化,這對銀行、證券、保險、基金四大金融機構來說,風險不言而喻。因此,持有大量國債現券的四大金融機構急需借助期貨市場的對沖機制來規避風險,他們對相應的期貨品種——國債期貨有著迫切的需求。
有專家表示,股指期貨的推出將使我國金融期貨形成突破。從推出的時機、條件以及金融期貨突破點的選擇等方面看,如果國債期貨品種也能成為金融期貨的一個突破口,將是一個較為明智的選擇。而且,國債期貨的機構投資者發展最為成熟,在金融期貨中,國債期貨相對于股指期貨,對經濟生活的影響更大。
因此,恢復國債期貨交易正當其時。
作為從事期貨操作多年的實踐家,趙廣鈺一直是國債期貨“復出”的熱心鼓動者。“目前,我國國債現貨發行與流通市場已經基本實現市場化運作,且國債現貨市場存量規模已具備國際各國引入期貨交易機制時的水平。”趙廣鈺稱。

恢復國債期貨交易的必要性
趙廣鈺認為,目前在國內恢復發展國債期貨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是因為國債期貨所特有的規避風險的功能為我國國民經濟提供了利率風險防范機制和工具。首先我國金融市場中,國債利率市場化程度最高,因此波動也最為劇烈。而我國目前對沖利率風險的工具十分缺乏,以國債為主要持有對象的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甚至一些企業,面對利率波動時幾乎是風險敞口的。通過回購或逆回購等手段進行風險的管理,與期貨交易比起來,成本高、效率低,不適宜構造投資組合。金融市場迫切需要建立以國債期貨為基礎的、對利率風險進行動態、主動管理的風險管理模式。
其次,趙廣鈺提到,國債期貨不僅能顯著地提高國債市場的流動性和透明度,而且,國債期貨交易有助于培育機構投資者和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這種重要性體現在:恢復國債期貨不但可以為機構投資者增加新的投資品種,提供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降低機構投資者的交易成本,有利于組合投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而且還有利于減少市場操縱行為,形成比較公平的市場環境。
第三,恢復國債期貨也是發展債券現貨市場的需要。從近幾年我國經濟形勢看,國債在GDP所占比重會不斷上升。目前,我國國債規模占GDP的份額約為15%,這樣的一個比例甚至高于韓國開展國債期貨時候的水平(14.4%),與德國、巴西等國(約20%)比例相當。可以認為利率風險已成為企業、居民、機構投資者當前不能回避的金融市場風險之一。只有恢復國債期貨交易,為市場提供利率風險回避的工具之后,才能進一步加快國債發行的速度和國債發行量,滿足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
第四,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國債期貨是最有效的利率風險管理工具,很多國家在利率管制尚未完全放開之前,就已建立了國債期貨市場。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無不如此。以美國為例,美國在1986年才實現了利率的完全市場化,但此之前,美國早已上市了2年、5年、10年、30年期等長期國債期貨合約以及短期國庫券期貨合約。
在北京恢復發展國債期貨條件已經成熟
趙廣鈺認為,目前我國金融環境相對于90年代中期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時已經有了顯著變化,無論是在利率市場化還是在現貨市場發展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發展,這為當前恢復和發展國債期貨交易準備了條件:
利率市場化取得階段性進展,為國債期貨的恢復提供了現實依據。國債期貨是利率期貨的主要品種之一,利率的市場化和資金的流動性是國債期貨產生的重要條件。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已經開始。利率市場化為國債期貨的恢復提供了必要條件,國債期貨的恢復又為利率市場化提供了配套的保障機制。
快速發展的現貨市場為恢復和發展國債期貨市場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我國國債發行數據顯示,我們的國債發行在長短期限配搭上趨于均勻,使我國國債市場的收益率曲線更為完整,為國債期貨提供了依據。
商品期貨交易的蓬勃發展為恢復國債期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國債期貨作為金融期貨的一種與商品期貨交易具有很多共同點,因而在恢復國債期貨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商品期貨交易一些成功的經驗,并有目的也避免一些在商品期貨交易中發生而且有可能在國債期貨交易中發生的問題。
機構投資者隊伍發展壯大,從事期貨業人才與經驗的積累,為國債期貨交易的恢復提供了基礎條件。我國債券市場機構投資者隊伍近年來不斷壯大。特別是近幾年,通過專業培訓資質考試及長期實踐,期貨市場從業人員的素質明顯提高,已初步形成一支對期貨業務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期貨管理人員、經紀人與投資者隊伍。
我國目前已基本形成統一的有關期貨監管的法規與體系,為恢復國債期貨交易確立了制度保證。1999年以來陸續出臺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與其相配套的《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期貨經紀公司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使我國期貨市場初步形成了統一的法規體系,整個市場的發展也步入了法制化、規范化的良性發展軌道。
在北京設立國債期貨交易所的比較優勢
在采訪中,趙廣鈺進一步提到,目前在北京設立國債期貨交易所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各種條件均已成熟:
良好的外部機遇
近年來,全國工業增速始終保持在15%至20%之間,城鎮化率以每年1%的速度遞增,有效擴大了金融、信息、科技、商務、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市場需求。此外,國家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在財政上加大了投入、融資上建立了創業投資基金、稅收大幅度優惠,加速啟動了一批攻關項目計劃和工程實驗室,進一步強化了首都科技研發業在全國的領先優勢,良的外部機遇為當前國債期貨的正式恢復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最佳時機。
過硬的硬件環境
信息技術的全方位應用,既深化了產業分工(制造業鏈條中的部分服務環節加速分離),又促進了產業融合,還催生了服務外包業務,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創造了巨大市場空間。
同時,舉辦奧運會帶來3G、智能交通等服務新標準、新技術和新內容的先行先試,也為廣告、咨詢等商務服務創造了高端需求,過硬的硬件環境為在我市設立國債期貨交易所的設立提供了硬件環境支持。
充裕的資源優勢
金融、電信、鐵路、民航、科研、傳媒等中央企業密集于北京,具有知識和技術高度密集、輻射和滲透范圍廣泛的特點。
北京市已經成為跨國公司落戶中國的首選地。全國性行業協會和商會、公司總部也多密集于此。
北京緊密掌控了產業鏈的關鍵環節,集中了總部管理運營、高端環節研發、市場營銷推廣等產業發展的核心增值環節,持續增強生產性服務業的供給能力。
成熟的市場基礎
北京在1994年就成立了北京商品交易所,主要涉及綠豆、膠合板、玉米、聚丙烯、純堿、電解銅等商品,其中綠豆成為交易十分活躍的看家品種。1998年國家出于防范亞洲金融危機、整頓金融秩序的全局考慮,對金融秩序和市場進行清理整頓,撤并了大批期貨、信托等市場,對當時經營良好的北京商品交易所進行了關閉。盡管期貨交易所不復存在,但多家重量級期貨經紀公司云集北京,普及了期貨知識,活躍了期貨市場氣氛。
在采訪最后,趙廣鈺提到,目前在京設立國債期貨交易所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如果成功,將極大促進北京期貨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