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2010年,北京將基本建成為首都對外交往、城鎮居民生活和產業發展提供高效、快捷、優質服務的現代物流體系,并將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物流節點城市,提高物流業自主創新能力,物流業發展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全社會物流增加值由2005年的400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700億元,這是《北京市“十一五”時期物流業發展規劃》中的五年發展目標,為實現目標,該規劃提出了今后的發展任務。
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建設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公共物流區周邊的道路、管線等基礎設施建設。由于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與交通主干線之間的道路聯絡線還很不完善,有些必要的供水、污水、通訊、供電等管線還沒有到位,基礎設施服務功能比較薄弱。 因此,“十一五”期間,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推進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引進更多企業奠定基礎。
加強公共物流區內部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各類物流節點的內部道路管線等市政設施、口岸功能配套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物流基礎設施作為城市重要功能性設施的保障作用。加強政府對物流基礎設施項目的協調和政策指導,優先安排土地供應,對列入規劃的重點物流節點的基礎設施項目以貼息或補助等形式給予資金支持,發揮政府資金對社會物流投資的引導、調控和放大作用。“十一五”期間,我市重點建設13個重大物流基礎設施項目,總投資160多億元。
加快完善現代物流體系
大力發展產業物流。加快現代物流管理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推廣和應用,積極探索以糧食物流、果菜物流和冷藏物流為主體的農業物流發展模式,逐步建立現代農業物流服務體系。鼓勵生產制造型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按照分工協作的原則,剝離或外包物流功能,運用供應鏈管理和信息技術,整合企業物流資源,實現物資采購、生產組織、產品銷售以及再生物品回收等一體化運作,提高制造業物流發展水平。加快發展商貿服務業物流配送體系,完善城市物流配送功能,促進商業物流發展。“十一五”期間,重點發展IT行業物流、農產品物流、汽車物流、醫藥物流、圖書物流、冷鏈物流等行業物流,不斷提升綠色物流、特種物流的發展水平。
積極推進區域物流。充分發揮北京作為全國航空、公路和鐵路樞紐的優勢,加強與周邊省市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加快多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適應區域經濟合作的需要。以建設京津第二高速公路和京津快速鐵路為契機,合理規劃北京—天津—塘沽、北京—上海、北京—廣州等物流通道,重點發展公路集裝箱和鐵路集裝箱運輸,開發重量輕、附加值高的空中運輸走廊,實現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貨物運輸,加強北京與環渤海都市圈、長三角經濟圈和珠三角經濟圈的物流合作,鞏固北京作為全國重要物流樞紐的地位,提高物流運作水平。
努力提升國際物流。緊緊抓住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歷史機遇,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發展國際物流,為北京在更大范圍內參與國際和區域競爭與合作提供有力支撐。完善口岸功能區、保稅物流中心及出口加工區的各項功能,重點引進國際知名航空公司、船運公司、跨國采購中心、第三方物流企業,集聚一批擁有全球經營網絡和供應鏈管理理念的物流服務提供商;加快保稅物流中心(B型)及大通關基地建設,建立大通關長效運作機制,建設集海關監管、商品檢疫、地面服務于一體的貨物進出境快速處理通道。
建設公共物流應急體系。公共物流應急體系是首都應急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首都特點,規劃建設應對不同類別突發事件的物流安全保障體系,就應急物資的采購、儲運、調撥,制定應急預案,優化物流應急作業組織和程序,完善應急處理機制,切實保障城市居民正常生活和城市經濟正常運行,提高城市綜合應急減災處理能力。
完善奧運物流體系。高標準、快速建設好空港物流基地內的奧運物流配送中心,充分發揮其奧運物流供應功能。積極協調北京奧組委選定的北京2008年奧運會物流和快遞服務贊助商美國UPS公司,保障其做好奧運賽事物流工作,提高奧運會物流組織管理水平。鼓勵我市物流企業開發奧運物流市場,并以此為契機,堅持自主創新與引進先進技術相結合,不斷提升物流運作水平。
轉變物流增長方式
以培育大型企業為重點,提高物流企業競爭力。促進現有運輸、倉儲、貨代等行業進行服務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傳統物流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的轉變;鼓勵工商企業與物流企業整合供應鏈,加快物流業社會化和專業化進程;吸引大型外資跨國物流、貨代企業進入我市,建立地區總部和采購中心;鼓勵傳統物流企業通過參股、兼并、聯合、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進行資產重組,培育一批服務水平高、國際競爭力強的跨國、跨所有制的大型專業物流企業;鼓勵民營資本進入物流領域,增強行業活力;規范物流市場經營秩序,鼓勵公平競爭,打擊和遏制惡性競爭。
發展高端物流,提高行業附加值。調整物流行業內部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關聯度強、貢獻率大、科技含量高的高端物流行業。鼓勵我市物流企業進入跨國企業的分工協作體系,參與高端物流業務的競爭。重點發展航空快遞運輸、集裝箱運輸、多式聯運、第三方物流、物流咨詢和國際貨代等業務。
提高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廣先進物流技術應用。充分利用我市的科技和人才優勢,切實提高物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現代物流技術和裝備,推進機械化、自動化和信息化進程,提高物流企業的整體運作和管理水平,滿足多層次的服務需求。引導企業推廣應用機械化、自動化的裝卸、搬運、傳送、分揀設備以及自動分揀系統(ASS)、計算機控制系統、電子識別系統(EPC)、無線射頻技術(RFID)、電子訂貨系統(EO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先進的物流技術;鼓勵運輸服務方式的創新,加快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引導企業建立物流信息系統,支持建立全市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大力推進管理創新。
發展綠色物流和循環經濟,有效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堅持節約用地、用能、用水原則,通過科技手段和管理創新,走集約式、內涵式發展道路。按照無污染、低能耗、更安全的要求,進一步規范物流作業流程、提高物流效率。制定物流環保標準,鼓勵企業實施綠色運輸管理、綠色包裝管理、綠色流通加工,大力發展綠色物流。推動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加快發展廢棄物回收的逆向物流,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支撐。
發展新型運輸服務方式。鼓勵創新運輸服務方式,解決由于運輸方式落后和各種運輸方式銜接不暢帶來的多次搬倒、多次拆裝等問題。加快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多式聯運、集裝箱運輸、散貨運輸、航空快遞運輸。推廣應用廂式貨車、集裝箱車輛,開發使用專用車輛。優化交通組織,提高運輸速度和效率,降低成本和減少浪費。加快推進單元裝載化,推行以托盤化為核心的單元裝載方式,統一托盤標準,開發托盤共用系統。鼓勵物流企業采用倉儲運輸、裝卸搬運、分揀包裝、條碼印刷等專用物流技術裝備,提升物流裝備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