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3日晚,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侯耀文突然去世,享年59歲,令人惋惜。他是繼古月、馬季、高秀敏等人之后,又一位因“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而離世的演藝界明星。這又一次向人們敲響了警鐘:生命本脆弱。健康須呵護!為此。本刊特地編發了專訪文章——
編者
戴瑞鴻教授1955年畢業于上海第二醫學院,長期以來,他致力于心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醫療、教學及科研工作,是“麝香保心丸”的主要研發人。戴教授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中藥制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化與臨床研究室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心內科終身教授。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戴瑞鴻教授當選為美國心臟學院院士。日前,記者就心肌梗死(以下簡稱心梗)的若干問題專門采訪了戴教授——
記者:心梗發病突然,對健康危害極大。請問戴教授,心梗是如何發生的?
戴教授:心梗是冠心病的一種急劇而嚴重的臨床表現。患者冠狀動脈某處由于粥樣硬化過重,血液流動速度過緩,加上血液粘度增大,形成了血塊,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血栓。當血栓將這條冠狀動脈完全堵塞時,那么,由這條冠狀動脈供血的一片心肌就會突然發生血流中斷,造成心肌急劇缺血,患者便出現持續而劇烈的胸骨后疼痛。這塊心肌若長達1小時以上失去血液供給,那么,就會發生心肌壞死而喪失生機。患者除有心絞痛癥狀之外,還會發生血清中心肌的一些酶活力增高、血沉加快以及心電圖的特征性改變。出現這些征象時,便說明患者發生了急性心梗。隨著冠狀動脈造影技術的應用,臨床工作者發現,心梗除由血栓造成外,也可由一時的冠狀動脈痙攣引起。其證據是,在相當一部分心梗患者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改變甚輕,甚至完全正常,也就是說。急性心梗在這里并不與血栓同時存在。這一發現為急性心梗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線索。
記者:日常生活中,急性心梗有哪些促發因素呢?
戴教授:根據我國的病史資料統計,1/3~2/3的急性心梗病例有促發因素可查。其中,尤以體力活動不當及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最為多見。例如,患者常在過度勞累或屏氣搬拎重物,或進行力不勝任的體力勞動,以及過度興奮、激動與持續精神緊張之后發病。其他促發因素包括飽餐,尤其是高脂飽餐與飲酒。西方一些國家報告“餐館猝死”,說的就是患者周末下館子飽餐后發生了急性心梗。過度焦慮不安,排大便時用力,各種感染,腹瀉,大出血后的低血壓、休克等也是急性心梗的促發因素。據北京、上海等地報告,氣候突變亦是促發因素之一。往往在持續低溫、寒流侵襲或梅雨季節、天氣悶熱及大風、大霧等情況下,急性心梗病人有增多的趨勢。
記者:急性心梗有哪些臨床表現?
戴教授,疼痛是急性心梗患者最常見與最早出現的癥狀,約70%的患者會出現疼痛癥狀。患者常有焦慮與痛苦的面部表情,而且不安地活動,以尋找一種舒適的體位。許多患者按摩或緊緊抓牢自己的前胸。嚴重的心絞痛常在胸骨后或心前區呈絞窄樣、窒息樣、緊縮樣疼痛。疼痛持續時間多在1~2小時以上,甚至達幾天之久。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易緩解癥狀,往往需用較強的麻醉劑或鎮痛劑才能止痛。約有10%的患者由于疼痛波及劍突下或上腹部而被誤診為胃痛。不少急性心梗患者起病時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心力衰竭或休克。以心力衰竭為起病時主要表現的患者煩躁不安、氣喘、出現紫紺,不能平臥,只好采取坐位或半臥位,同時訴說胸部不適或有窒息感;3.3%~34.4%的患者會咳出粉紅色泡沫樣痰或血絲痰。而以休克為起病時主要表現的患者表情淡漠,面色蒼白,皮膚濕粘而冷,肢體末端與口唇出現紫紺。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律失常是急性心梗的三大主要并發癥。其他尚有少數患者以昏迷或昏厥為起病時的主要臨床表現,主要是由于心排血量或血壓突然降低,引起大腦供血不足而造成的。此外,猝死也是急性心梗的獨特表現之一。
記者:患者及其家屬如何早期識別急性心梗呢?
戴教授:急性心梗一般都突然起病,約一半患者在起病前沒有明顯的先兆;而有一半患者在發病前有先兆,表現為:新近出現進行性心絞痛(也有人稱為漸增型心絞痛):在一段時間的無癥狀期后。又出現漸增型心絞痛;心絞痛突然變得頻繁而嚴重,或者含服硝酸甘油無效;在休息或睡眠中突然發生心絞痛。許多醫生把上述表現稱為“梗死前心絞痛”、“冠狀動脈衰竭”、“急性冠狀動脈功能不全”、“中間綜合征”或“先兆心肌梗死”等。總之,雖然叫法不同。但都包含著共同的含義——患者有發生心肌梗死的危險了!事實上,確有1/5~1/2這樣的患者發生了心肌梗死。因此,如果患者或患者家屬對梗死前先兆有所了解,迅速求醫,或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那么,一定會使部分患者避免發生心梗或猝死。
記者:患者在發生急性心梗后為什么要早期活動?早期活動有哪些注意事項?
戴教授:普遍認為,患者在發生急性心梗后進行早期活動可以減少血栓的形成。同時可使各臟器及器官的功能維持正常狀態。心肌梗死的完全愈合。根據梗死心肌面積的大小一般需要5~8周,因此,嚴格的休息時間,一般來說亦需要5~8周,當然,這種休息既包括體力上的充分休息,也包括腦力上的充分休息,但絕非是臥于床上絲毫不能動。一般而論,無并發癥的心肌梗死患者宜進行早期的體力活動,除病情相當嚴重外,患者入院觀察2~3天,病情穩定后即可開始進行體力活動。對于心梗后早期活動的指征,目前尚無統一標準。假如活動后,患者反復出現心絞痛、心動過速、血沉加快、心電圖有明顯改變,或出現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加重的圖形。或出現再次梗死及心力衰竭等,則應延長臥床時間,以保證梗死心肌完全、充分愈合。在國外,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復運動蓬勃發展,對患者的體力恢復及精神恢復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也稱急性階段。無并發癥的患者從進入監護病房的那一刻起就開始進行康復訓練。時間為2~3周。目的是在不增加患者心臟負荷的情況下,為避免長期臥床的不良影響,進行逐步遞增的活動,使患者看到自己的病情正在一天天地好轉,對前途充滿希望。完成第一階段訓練的標志為患者能站立、行走。至少能登上一層樓梯。第二階段也稱恢復階段,患者出院后需堅持6~8周的時間。目的是增強患者進行體力活動的能力。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和恢復接近于正常狀態的生活方式。完成第二階段訓練的標志為患者的體力和精神恢復至可以重新參加工作。第三階段也稱鞏固階段,這一階段應持續終身。目的是鞏固第二階段的成果,減少冠心病的危險因素,防止冠心病的再次發作。顯然,國外更注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活動。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
(編輯 祝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