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自己的心態 民 杰
一艘輪船在海上行駛,風暴襲來,船在浪峰里顛簸,乘客都很驚慌,只有一位老婦神情自若。
風暴過后,人們問她為’何在危險時刻能鎮定自如。老人回答說:“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已經被上帝召回,去了天堂;我這次乘船去二女兒家。剛才風浪大作的時候,我向上帝禱告:如果接我回天堂,我就去看大女兒;如果留住我的性命,我就去看二女兒。不管去哪里,都能同女兒在一起,有什么可怕的?”
在挫折、不幸、災難降臨的時候,我們務必保持平靜的心態,因為驚慌、恐懼、憂郁只會使我們喪失理智,失去走出困境的機會和勇氣。我們常常左右不了外部的世界,但是,我們可以把握自己的心態。把握住了自己的心態,也就是把握住了一個美麗而安寧的精神世界。
別把怨恨留心底 張 鷹
我去看望一位患了重病的朋友,聊了很久,她說得最多的是別人如何對不起她。在她的記憶中,怨恨像烏云般掩蓋了明媚的友情、親情,煎熬著她的五臟六腑,憔悴著她原本清秀的面龐,使她終日不得安寧,身體也難以康復。那狀況真讓我哀其不幸,怒其狹隘。
開始,還常有親友去看望她,希冀給她帶去溫暖和寬慰。然而,她也拿自己錯誤的怨恨折磨探視她的人,擾亂別人的情緒。面對她無休止的怨恨和因仇恨而變得可憎的面目,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退避三舍。于是,很少有人去看望她,這又成為她一個怨恨的新焦點。
也許她是有理由怨恨,也許別人真的對不起她,但是,怨恨總是不值得的,留在她內心難以平復的怨恨創傷,能損壞生活中的許多可愛的事物,何苦把自己鎖在苦惱的深淵里呢?
其實,人在社會中不可能事事如意,誰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受到或重或輕的打擊和刺激,由此產生一些怨恨,這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們別把怨恨留在心里。
留在心里的怨恨極易發酵膨脹,它讓人頭沉心悸,五行失調,如入煉獄。世人只知道害怕疾病的侵襲,殊不知最能為害于人的并不是這些。而是怨恨。怨恨的害處,遠超過疾病。據悉。全世界每兩分鐘就有一個人自殺,這大概就是那些人無法排解心中的積郁,讓怨恨的魔鬼牽走了。
我國南朝時梁人江淹曾作過一篇《恨賦》,歷述古人“伏恨而死”的故事。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李后主的“多少恨,昨夜夢魂中”;柳永的“新愁舊恨相繼”……可見,怨恨能蒙蔽一個人的眼睛,使他只看到生活中的丑陋。失去生活的希望;怨恨像毒害人血液和細胞的毒素,侵蝕人的身體,會使人失掉理智,心胸狹窄,讓人百病纏身:怨恨就像一枚定時炸彈,誰把它攜在身上,放在心中,到頭來一定會自食其果。可見,“恨”足以致人于死地。
日常生活中。如果對朋友含恨,那就是為自己樹了一個敵人;對同事含恨,就是讓自己放棄了輕松愉快的工作環境:對親人含恨,就會使你眾叛親離。生活變得孤單寂寞。一個人懷恨太多。不僅會吞噬自己的生命,還會吞沒友誼的綠樹,枯萎愛情的鮮花和自己打造的家園。
一位大師這樣說過,緊握著怨恨不放,就像自己扛著臭垃圾,卻期望熏死別人一樣。是蠢人可笑的作為。
豪放詞人蘇軾在《水調歌頭》中有“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的詞句,名為演繹物理,實為闡釋人生。意指不要生無謂的悵恨。要化悲怨為曠達。
偉人毛澤東“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詩句。也在告誡人們應豁達、大度、寬容、目光遠大。綜覽上下五千年,凡有建樹者、長壽者,無一不是胸懷寬廣之人。
想一想。人生是那么短暫,生命是那么寶貴,已經承蒙生命恩寵的我們。還有什么理由為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怨恨呢?
放棄怨恨,你可以變得寬厚地待人,你可以變得偉岸,如果這樣,你就能充分享受到生活的快樂!
(編輯 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