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的聲音因死亡而沉寂時,我的歌仍將在你活潑的心中唱著。”這是被稱為“詩圣”的印度詩人羅賓得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年)的一句名言。他的詩歌在印度家喻戶曉,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傳誦。
泰戈爾出生在加爾各答的一個富有家庭,從小就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4歲開始發表詩作。他1878年赴英國留學,回國后專門從事文學活動。泰戈爾一生的創作活動長達60余年,寫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8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還創作了大量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的論著和美術作品,并譜寫了許多歌曲。其中的詩集《吉檀迦利》使他于1913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東方作家。泰戈爾享有80歲的高壽,并長期以旺盛的精力奮筆耕耘,成就巨大,這得益于他動靜結合的養生方法。
從青少年起,泰戈爾就具有廣泛的體育愛好,喜歡摔跤,老師是城里著名的摔跤手,他每天天未亮就趕到摔跤場練習,常年苦練不斷。爬山也是泰戈爾十分感興趣的運動,他常常一個人手撐鐵尖手杖從一個山頭爬向另一個山頭,流連忘返。泰戈爾喜歡打獵,青年時常與哥哥一起騎上大象到西來達的森林里打獵。有一次,他們哥倆竟打死了一只猛虎,從此,泰戈爾在人們的心目中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獵手。游泳更是泰戈爾長期堅持的鍛煉項目,年輕時他就橫渡過寬闊的巴達馬河,青年朋友們對他那高超的游泳技術和勇敢精神欽佩不已。他還長期堅持冷水浴,從青年時至晚年,從未間斷過。強健的身體為泰戈爾一生的創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年近70歲時,他還有精力開始從事美術創作,所畫的近1500幅畫曾在許多國家展出,獲得廣泛的贊揚。
泰戈爾很善于養性,他從佛學中領悟了尋求內心平靜的崇高境界,在享受樂與悲的情感沖擊中,運用自己超人的平衡能力,使精神狀態處于平衡之中。其中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排遣。現代醫學認為,悲哀也是一種能量,會造成精神的崩潰,長久的悲哀會摧毀人體的免疫功能,易發生潰瘍病、冠心病,甚至是癌癥。泰戈爾排遣悲哀的重要方法是寫詩,他用詩歌寄托哀思,從而消除這種破壞能量。二是轉移。泰戈爾說:人們為了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就會像被黑暗圍困的幼苗,總是拼命地想撕破黑幕,投身光明。因此,他很善于在遭到悲痛時,向寬慰與歡樂轉移,以消除痛苦的折磨,使心靈充滿快樂的陽光。三是超脫。生活中,泰戈爾是這樣對待痛苦與歡樂的,他指出:“生命的悲劇猛烈地震撼著我們的感情,但生命從整體上看極其樂觀。悲劇只是生命的歡樂賴以表現自己韻律的一部分。”由于凡事都能看得開,因此,泰戈爾能在猝然來臨的打擊面前泰然自若。
(編輯 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