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研究對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伴出血患者的臨床和內鏡特點進行分析。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7年4月共有2 221例患者進行腸鏡檢查,回顧性分析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伴出血的臨床、內鏡及病理資料。結果:11例患者確診為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伴出血,平均年齡62.5±11.7歲,常見癥狀為血便(63. 64%)、黏液血便(9.09%)、大便干結10例(90.91%),用手協助排便5例(45.45%),肛門痛1例(9.09%),貧血7例(63.64%),輸血4例(36.36%)。腸鏡下病變主要位于直腸肛管交界處至直腸10 cm處,平均6.16±2.29 cm。潰瘍表現為單發或多發,多為圓形,個別為不規則形。4例大出血休克老年患者均在3 d內確診后保守治療成功。結論: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伴出血是臨床急癥,預后取決于早期診斷和治療。
關鍵詞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直腸出血便血
中圖分類號:R57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6-1533(2007)08-0370-03
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是一種少見的非特異性良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確。臨床表現以血便、黏液血便、排便困難、便次增多及肛門痛為特點。出血患者中80%為輕度出血,需輸血治療者小于20%[1]。目前國內外文獻均認為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常與便秘、直腸脫垂、直腸息肉、脫出型混合痔等疾病相伴隨[2~4]。由于發病率低,有時臨床又缺乏上述典型表現,易被誤診為直腸癌或炎癥性腸炎,導致治療延誤,危及患者生命。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7年4月經電子結腸鏡檢查結合臨床表現共診斷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伴出血11例,其中4例合并出血性休克。現將其內鏡及臨床表現予以總結、分析。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自2003年1月至2007年4月我院內鏡室共行電子腸鏡檢查患者2 221例,根據臨床表現和腸鏡、病理結果符合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診斷的有13例。符合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伴出血診斷的有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最大年齡81歲,最小年齡32歲,平均年齡為62.5±11.7歲。
1.2方法
11例患者均為我院住院患者,均進行電子結腸鏡、大便培養、血常規以及病理學等檢查排除直腸腫瘤、感染、炎癥性腸病、創傷等疾病。
2結果
2.1臨床表現
11例患者中以腸梗阻入院3例(27.27%),住院期間出現血便后3 d內行電子結腸鏡及病理檢查后得到確診。以血便入院7例(63.64%),黏液血便入院1例(9.09%),所有直腸出血患者中,出現急性大出血伴休克4例。下腹痛4例(36.36%),大便干結10例(90.91%),用手協助排便5例(45.45%),肛門痛1例(9.09%),肛門墜脹感9例(81.82%)。貧血7例(63.64%),輸血4例(36.36%)。伴隨其它系統疾病者4例(36.36%)。1例患者伴有尿毒癥,2例患者伴有高血壓、腦梗死,且長期臥床,嚴重便秘。另1例患者伴有冠心病和糖尿病。
2.2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內鏡下表現
病變主要位于直腸肛管交界處以上至直腸10 cm處,平均6.16±2.29 cm。直腸前壁6例(54.55%),其它部位5例(45.45%)。潰瘍最大直徑4.0 cm,最小直徑0.3 cm,多為圓形,個別為不規則形。潰瘍多邊界清,周邊輕度充血水腫,上覆白或黃苔。亦可僅表現為直腸黏膜局部粗糙,糜爛充血,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內鏡下直腸表現見表1。

2.3病理學改變
與一般潰瘍相同,底部多為壞死的肉芽組織,伴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和成纖維細胞浸潤。
2.4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伴失血性休克臨床及內鏡表現
4例伴急性出血性休克患者均為女性,便血時間0.5~3 d,大量血便伴血塊,入院前血壓均低于11.97/7.98kPa 。

2.5治療及療效
該病是一良性疾病,故所有患者均先行內科保守治療。具體治療方法:對少量出血患者給予半流質飲食,對大出血患者采取禁食、擴容、輸血、止血措施,包括全身應用止血藥物,局部應用止血膜壓迫止血或凝血酶保留灌腸,每晚1次。根據癥狀控制情況調整直腸局部用藥時間,一般7~10 d。11例患者中10例(包括4例大出血休克患者)保守治療成功,便血停止。1例單發直腸大潰瘍(直徑4 cm)大出血患者3 wk后復查腸鏡證實潰瘍消失。1例伴隨尿毒癥患者因繼發肺部感染、敗血癥而死亡。
3討論
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是下消化道出血少見病因中的一種,特征性改變是直腸遠端孤立性潰瘍、紅斑、息肉樣損害。發病率較低,僅占同期腸鏡檢查的0.5%(13/2 221)。血便、黏液便為最常見癥狀,血色鮮紅,量一般較少,偶有大量出血。Tjandra等[5]統計血便患者占56%~84%,本組血便患者經統計占84.5%,與文獻資料相符。引起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出血的可能因素有:1)直腸黏膜內脫垂造成黏膜固有層纖維化,造成缺血、壞死、淺潰瘍形成。2)炎癥刺激加劇了潰瘍的加深,創面擴大,侵及血管造成大出血。3)便秘及過于用力排便或外界暴力如手指入肛協助排便、栓劑藥物使用不當而致機械性直腸黏膜損傷。本組病例中即有較多便秘(10/11)及用手協助排便(5/11)患者。
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發病年齡最小4.5歲,最大81歲[6],一般認為好發于中青年,女性中較多見。Tseng等[7]報道,19例急性出血患者的平均年齡71.2±10.1歲,本組患者平均年齡為62.5±11.7歲。似乎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伴出血以老年患者多見,可能與老年人活動減少而致結腸運動減少及功能紊亂,便秘發生率高[8],多合并直腸脫垂、混合痔有關。本組有4例大出血伴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均為女性,平均年齡76歲,占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患者30.8%,而Thomson等[9]綜合報道183例病例,其中1.1%出現大出血, 筆者在國內僅見張仁政[10]報道2例青年男性因消化道大出血休克住院治療。大出血比例較高可能是本組病例數少之故,有待今后進一步積累病例數量。休克患者中 3例伴有心血管、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疾病,長期臥床2例,而4例患者全部有便秘史及應用直腸通便藥物史,可能由于合并血管粥樣硬化,血管順應性降低,進一步加重直腸黏膜缺血導致大出血。同時直腸多發性潰瘍患者在大出血組中比例明顯高于少量出血者,單發大潰瘍也是大出血的易發因素。本組1例單發潰瘍直徑4 cm,腸鏡診斷為直腸腫瘤,但病理結果不符,經保守治療3 wk后復查腸鏡表明潰瘍消失,明確診斷為直腸良性潰瘍。
總之,便血是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的常見癥狀,尤其對于伴有長期便秘史的老年患者,臨床診斷要考慮本疾病的可能,早期腸鏡和病理檢查是診斷及治療的關鍵。本組4例大出血休克患者均在入院3 wk內得到確診,為成功救治贏得了時間。本病是一良性疾病,以保守治療為宜,癥狀緩解后治療原發疾病有預防復發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寶華,張勝本. 直腸孤立性潰瘍綜合征[J]. 大腸肛門病外科雜志,2001,7(4):48-51.
2Snooks S,Nicholls R,Henry M,et al.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manometric assessment of the pelvic floor in the solitary rectal ulcer syndrome[J]. Br J Surg, 1985, 72(2):131-133.
3Womack N, Williams N, Holmfield J, et al. Pressure and prolapse——the cause of solitary rectal uceration[J]. Gut, 1987, 28(10):1228-1233.
4Simsek A, Yagci G, Gorgulu S, et al. Diagnostic features and treatment modalities in solitary rectal ulcer syndrome[J]. Acta Chir Belg, 2004,104(1):92-96.
5Tjandra J, Fazio V, Church J, et al.Clinical conundrum of solitary rectal ulcer[J]. Dis Colon Rectum, 1992,35(3):227-234.
6Chong. V, Jalihal A. Solitary rectal ulcer syndrome:characteristic, outcomes and predictive profiles for persistent bleeding per rectum.[J] Sin Med J, 2006,47(12):1063-1068.
7Tseng C, Chen L, Tsai K. Acute hemorrhagic rectal ulcer syndrome: a new clinical entity[J]. Dis Colon Rectum,2004, 47(6):895-903.
8于漳, 蘇惠如, 張秀蘭主編.現代老年科學[M].第一版.北京:專利文獻出版社,1998, 322-324.
9Thomson G, Clark A, Handyside J, et al. Solitary ulcer of the rectum[J]. BrJSurg, 1981,68(11):21-24.
10張仁政, 王李華, 申桂娟. 直腸孤立性潰瘍綜合征并大出血的診斷及治療[J].大腸肛門外科雜志, 1995,1(2):44-45.
(收稿日期:2007-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