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4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533(2007)08-0352-01
制藥企業的“大”與“強”之爭,眾說不一。比較普遍的認識是“大了就強”,“先大后強”。現實情況如何?有些制藥企業的所謂“強”,是靠仿制、靠生產規模的擴大、靠廉價勞動力、靠原材料價格的低廉和忽視環境治理所體現出來的。技術儲備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競爭力的缺乏,已明顯影響行業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而那種受利益驅動,無序建設、重復建設,以及那種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的入市競爭,加劇了矛盾的深化。
個人認為:
1.一些制藥企業藥品生產的高投入、低產出、高(能源、物料)消耗,以及嚴重的環境問題,既有先天(合成技術)的不足,更有后天(后處理)的失調。就單元反應而言,通常沿用化學計量式反應是以產率來評價某一化學反應的優劣,它是建立在經濟效益基礎上來核算的,極少考慮(或不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和所產生的諸多“廢物”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造成超摩爾配比的過剩原料和眾多輔助性原料——溶媒、基團保護劑、催化劑、脫酸劑等原料的流失,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
企業必須擔負起環境保護和合理使用資源這個應盡的社會責任,跨越“環保門檻”。
2.提高企業的產品競爭力,發展核心競爭力。
1)要有企業特色,發展系列品種,形成低消耗、低成本的拳頭產品,在品種和工藝技術上要“人無我有,人有我精”。
2)自覺地、有指導地進行創新開發。
“合成”與“分離”是相互依存的矛盾,而兩者作用的最終結果,是合理地利用資源和保護資源。
①合成過程要解決裝備落后、資源的無謂浪費和能源消耗偏高的問題。要選擇固液分離、濃縮、蒸餾提濃和干燥的單元技術進行移植創新。
②大力組織和進行工藝創新。對“老產品”,基于其工藝相對成熟,可從減少物料流失、增加回用(尤其是溶媒)上下功夫,因為這方面的潛力是很大的。
當然,對維生素C、維生素B1之類的老產品,還是需要下功夫的。維生素C一步發酵已趨成熟,即將投入工業生產,國內至今動靜不大,不知還等什么?
一些“中年”產品,尤其是合成的某一步收率特低(例如金剛烷胺的二聚異戊二烯異構化收率只有35%)而致總收率偏低的,應設法提高其收率。
對新產品開發,不能“樂見”其出產品,而不顧“其他”(如節能問題、環保問題等)。
3)要協調和組織科研資源分工合作,攻克產品合成中的薄弱環節,如氣相和液相中溶媒回收技術和廢水處理等。
3.優化產業結構,建立工業生態食物鏈的循環經濟,確立綠色發展模式。延伸產業鏈,發展下游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適當剝離中間體生產,建立社會化、集約化生產體系,實現協調發展、互惠雙贏的目標。
4.推廣一批適用技術和裝備,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物耗和能耗,例如發酵的計算機跟蹤動態分析控制技術、膜分離技術(納濾膜濃縮、溶媒回收的滲透氣化、活性炭纖維膜的回收氣相中的甲苯)、連續離子交換等。
(收稿日期:200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