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糖尿病并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的臨床特點、病原學治療。方法:總結分析30例糖尿病并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的臨床資料。結果:30例患者中發熱18例, 咳嗽、咯黃膿痰12例,胸片有顯著X線改變者21例。30株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常用藥物如紅霉素、氨芐西林、環丙沙星、青霉素的耐藥率較高,對阿米卡星敏感率較高, 夫西地酸、萬古霉素無耐藥。結論:糖尿病并金葡菌肺炎臨床表現不典型,并發癥出現率高,細菌具有多重耐藥性,對常用的抗菌藥物耐藥率較高, 可首選夫西地酸治療。
關鍵詞 金黃色葡萄球菌 糖尿病 肺炎
中圖分類號:R5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6-1533(2007)08-0376-02
糖尿病患者由于抵抗力降低,易并發各類感染性疾病。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本院收治糖尿病并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簡稱金葡菌肺炎)患者30例,本文將其臨床特點作一分析。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30例糖尿病并金葡菌肺炎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1~82歲,糖尿病病程2~25年,平均11年。
1.2診斷標準
細菌學具備下列1條或以上標準:1)痰培養連續2次或2次以上培養分離出金葡菌; 2)痰和血培養生長金葡菌;3)從胸水中分離出金葡菌。
患者的臨床過程與肺實質疾病的診斷相符合。
2臨床表現
金葡菌肺炎發病時間3~7 d。誘發因素為呼吸道感染12例,血源性感染(皮膚癤腫,外傷后感染)14例,化膿性牙周炎2例,急性化膿性鼻炎1例,注射吸毒史1例。其中發熱18例,體溫37.5~40.0 ℃,為弛張熱、間歇熱或不規則熱; 咳嗽、咯黃膿痰12例,不同程度呼吸困難11例,8例伴有明顯胸痛,中毒性休克2例;呼吸衰竭3例,多臟器功能衰竭3例;合并敗血癥3例,膿毒血癥2例。同時還發現出現多種并發癥,以膿胸、膿氣胸和其它部位膿腫為多見。所有患者均有明顯的呼吸及脈搏增快、食欲不振。肺部有濕性啰音、病理性呼吸音、干啰音、呼吸音粗糙等19例。
3輔助檢查
血常規檢查示白細胞總數≥10.0×109/L,中性≥80%者18例;白細胞總數在正常范圍者7例;白細胞≤4.0×109/L者5例。空腹血糖8.8~9.8 mmol/L者6例,>10.9 mmol/L者24例。糖化血紅蛋白8.0%~9.0%5例,>9.0%25例。胸片有顯著X線改變者21例,占70%。X線表現為斑片狀影伴小液平多發空洞14例,其中4例伴有胸腔積液;斑片狀影伴單個空洞3例,大片狀影3例,大片狀影伴單個空洞2例,云絮狀影9例,云絮狀影伴液氣胸2例。本組首診誤診為肺結核5例,肺膿腫1例,肺癌3例,肺炎球菌肺炎3例。30株金黃色葡萄球菌藥敏結果見表1。

4治療及轉歸
4.1治療
根據藥敏選藥,并給予胰島素治療,盡量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療效判斷標準:惡化——患者死亡或發熱持續不退或升高,臨床癥狀無明顯緩解,胸片示肺部病變擴散;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胸片示病灶無明顯吸收或擴散;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所好轉,胸片示病灶無明顯吸收或有所減小;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胸片示病灶明顯減小或完全吸收。
4.2結果
在30例患者中,經積極抗感染和其它支持治療后,惡化5例,占16.67%(其中死亡3例,占10.00%);無效2例,占6.67%;顯效8例,占26.66%;痊愈15例,占50.00%。
5討論
通過本研究分析,發現糖尿病并金葡菌肺炎有以下特點:1)臨床表現無特殊性,有時缺乏明顯的呼吸道癥狀及體征,如咳膿痰、胸痛、高熱、肺實變體征等,早期僅有較明顯的呼吸及脈搏增快。2)有時以肺外表現為主,常累及消化、循環、神經等系統,最突出的是意識障礙和食欲不振。3)急性感染的客觀指標不明顯,如體溫和白細胞可正常或低于正常。4)本組血源性感染所占比例較大,與糖尿病以并發皮膚癤腫及外傷感染有關。5)病情發展快,易擴散,易誘發酮癥酸中毒、非酮癥高滲昏迷、感染性休克及多臟器衰竭。6)金葡菌肺炎患者的X線表現為多形態,肺上野片影易誤診為肺結核,抗感染治療2 wk后陰影不吸收者易誤診為肺癌,伴有空洞越多,其中的液平越小,即小液平多空洞者易被誤診為肺囊腫并感染。但有一個共同特點是早期X線表現不明顯,但病變發展迅速。故對X線改變必須結合臨床及病原學檢查進行分析,以免誤診。7)糖尿病腎病合并金葡菌感染時,阿米卡星、萬古霉素由于有較大的腎毒性,其應用受到限制,夫西地酸對腎功能無影響,可作為首選。8)對老年糖尿病患者,一旦發現精神萎靡、乏力、納差,應引起高度重視;一旦遇到呼吸和脈搏增快,即使無呼吸道癥狀,也要考慮到肺部感染的問題。當全身情況迅速惡化時,切不可盲目認為是糖尿病情加重,要及時做胸部X線檢查及病原學檢查,盡早明確診斷。如果X線示有多發空洞、氣胸及肺大皰,即使病原學診斷不清,抗生素的使用原則也應是早期、足量、聯合、長程。 糖尿病并金葡菌肺炎發病急,病情重,早期明確診斷及有效的治療是決定預后的關鍵。
(收稿日期:2007-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