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轉喻研究與大量的隱喻研究相比是很少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中把轉喻歸納到隱喻的概念之中。傳統修辭學把轉喻和隱喻看成是一種修辭現象,是人們在交際中慣用的裝飾。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轉喻和隱喻被認知語言學看作是人類重要的思維方式,在組織語言、思維和行為中起重要作用,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手段。在轉喻和隱喻的關系上,有些學者認為,轉喻比隱喻更具有本原性,即語言本質上是轉喻的。本文試圖考察理想化認知模型與轉喻的關系并分析制約轉喻思維的認知因素。
二、轉喻與理想化認知模型
理想化認知模型是Lakoff(1987)認知理論中的重要術語。理想化認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簡稱ICM)是指人們在認識事物、了解世界時所形成的知識組織和表征模式。它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人類創造的復雜概念結構。其特點有:(1)人類是通過ICM來組織知識結構的,每個ICM都是復雜的結構整體,具有格式塔結構;(2)ICM并不一定如是地反映現實,它是對一些背景假設的高度簡化;(3)ICM不僅包括某個特定領域的百科知識,也包括該領域所處的文化、習俗等。以此為基礎,Kovecses和Radden提出了一套“轉喻生成關系”,轉喻的生成取決于兩個概念結構:整體ICM與各部分和同一ICM中的部分與部分,并根據這兩個概念結構將轉喻分為兩大類:整體與部分及整體的部分之間互換而產生的轉喻。
(一)整體ICM與部分的轉喻
整體與部分的轉喻關系是以事物及其部分之間的關系來實現的。認知語言學認為,無論是物理的或是心理的事物,都具有格式塔結構,表現為邊界清楚,內部由部分組成。
1.事物與部分之間的轉喻。事物大都是由部分組成的整體,所以事物整體和組成部分在人腦中形成一個認知框架,可以相互轉指。事物的整體轉喻部分,如:John hit my back.“約翰”轉喻“約翰的拳頭”。事物的部分轉喻整體,如:England is a developed country. “英格蘭”轉喻“英國”。
2.標量轉喻。標量是由標量單位組成的整體,從大到小的量級由兩端組成。標量作為整體可以代表標量上限,如:Henry is speeding again. “speed”本指整個速度的標量,但在此句中卻代表標量上限。標量上限又可以代表整個標量,如:How old are you? “old”本指年齡的上限,但在此句中代表年齡標量。
3.構成轉喻。物體是由材料構成的整體。物體可以轉指材料,如:I smelled skunk. “skunk”轉指其發出的臭味。材料也可以代表物體,如:They entered the woods.“woods”代表由樹構成的森林。
4.事件轉喻。發生在一段時間內的事件一般是由同時發生或連續發生的子事件組成。兩種情況下,子事件都可代表整個事件。如:瑪麗說西班牙語。用“說”轉指瑪麗懂西班牙語。懂一門語言包括聽說讀寫的能力,這里用“說”這一子事件轉喻整體。再如:他弟弟吸毒。整個事件包含一系列子事件:點火、放到嘴邊、吸取等。但“吸取”是所有子事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事件,于是該句轉喻指代“吸取”。
5.范疇與范疇成員之間的轉喻。范疇可作為整體代表范疇成員,如:他是新時代的雷鋒。“雷鋒”轉指具有雷鋒品質的人。突顯的范疇成員也可以代表整個范疇,如:頭痛就吃阿斯匹林。“阿斯匹林”轉指止痛藥。
6.范疇與其特征之間的轉喻。范疇一般由其主要特征定義,范疇可以代表其主要特征,如:小明的姐姐很女人。“女人”這個范疇轉指“具有女人的特征”。另一方面,范疇的主要特征也可代表整個范疇,如:丑虜安足紀? 可貽幗與巾。“巾幗”轉指“女子”。
(二)整體ICM中部分與部分的轉喻關系
部分與部分的轉喻關系是以整個ICM為背景的,發生在參與事件的實體之間,實體包括事件的參與者、工具、目的、原因、結果和事件發生的地點等。
1.工具轉喻。說話人也許不知道或覺得沒必要說出工具使用者或其代表的事件,但工具是突顯的,所以可用工具轉指工具使用者或相關的事件。如:Only scalpel can save the patient’s life.“scalpel”代表“外科手術”這一事件。
2.因果轉喻。原因和結果可以看作同一ICM中兩個相關的抽象的部分,可以相互轉指。在因果關系中,結果可代表產生結果的人或物,如:相去日以遠,衣帶日以緩。“衣帶漸緩”是因“相思甚極”。
3.生產轉喻。生產涉及生產者、產品、產品名稱等因素,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產生生產者代替產品的轉喻,或產品名稱代替產品的轉喻。如:Is Nike really better than other athletic shoes? “Nike” 轉指以其命名的運動鞋。
4.控制轉喻。在控制的ICM中,包括控制者與被控制者,互相替換產生控制者代表被控制者和被控制者代表控制者的轉喻。如:布什打敗了薩達姆。“布什” 代表“他所率領的美國軍隊”。
5.領屬轉喻。領屬結構的ICM包括領屬者和被領屬者, 兩者之間可產生領屬者代替被領屬者,或被領屬者轉指領屬者的轉喻。如:北京電視臺沒有出席新聞發布會。“北京電視臺”轉指“北京電視臺的記者”。
6.容納轉喻。容納包括容器和容器內容,容器與容器內容之間的意象圖式關系是人的概念系統中固有的,兩者之間可產生容器代表其內容和內容指代容器的轉喻。如:牛奶倒了。“牛奶”轉指“牛奶瓶”。
7.地點轉喻。在與地點相關的ICM中,地點常與生活于該地點的人、發生在該地點的事、位于該地點的機構,甚至該地出產的產品緊密聯系,因此地點可轉指有關的人、事、機構或相關產品。如:白宮對此保持沉默。 “白宮”轉指“美國政府”。
三、制約轉喻思維的認知語用因素
認知心理學的“激活擴散模型”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轉喻思維的運作機制,他們認為,人們心智中儲存的知識不是單一或孤立存在的信息單元,而是相互密切關聯,組成統一的網絡。概念成為網絡節點,節點之間有連線相接。當一個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時,該概念節點就會被激活。大腦存儲的知識可看作一個網絡模型,只要一個節點被激活,與之相關的圖式就可以同時被激活。“激活擴散模型”制約著轉喻思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可以聽到這樣的對話:
A: How did you get to the airport?
B: I waved down a taxi.
這樣的言語行為轉喻對話是以“激活擴散模型”為背景的,在“去某一地方”這一網絡模型中,包括以下概念:前提條件(可以使用的交通工具)、開始(登上該交通工具,并將其發動)、中心(前往的目的地)、結束(停車下車),上述簡短的對話中B僅僅提到了事件的前提“招了輛出租車”,以此來代替整個“去機場”的過程,B只需要整個網絡中的一個概念“前提條件”去激活和轉指其他概念和整個網絡模型,就足以達到交際的目的。可見,我們日常言語行為中自覺或不自覺的轉喻思維受“激活擴散模型”的制約。
突顯性也叫顯著度,顯著的事物是容易識別、處理和記憶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多種特征,按照認知規律,人們認識事物時往往只注意其最突出的,最容易記住和理解的特征,在對語言的理解過程中,顯著的語義比不顯著的語義優先處理。轉喻思維受突顯性的制約,突顯性高的事物容易激活突顯性低的事物,用顯著的東西來轉喻不顯著的東西是一般規律。如有時用 “hands”轉指“人”,挑出了人的一個特定特征,即人是用手勞動的,突顯了手的重要作用。
在日常言語交際中,語言使用往往遵循經濟原則,即以盡量少的言語投入去獲取最佳交際效果。此外,Langacker認為,語言交際受相互競爭的信息最大化和經濟最大化原則支配。說話人必須盡最大可能傳遞最多、最重要的信息。一般情況下,意義產生和理解的速度是意義編碼速度的4倍(Levinson , 2000),因此編碼成為交際的瓶頸,說話人只能一字一句地表達,而聽話人則希望說話者說得越快越好,克服這個瓶頸的重要辦法是利用轉喻。如在“北京電視臺沒有出席新聞發布會”中,沒有說出記者的名字,而用“北京電視臺”代替,從而達到了經濟最大化的目的。
四、結語
對轉喻的研究是今年來語言學界研究的新熱點,各種理論層出不窮,但對轉喻的本質、分類和其內部的運作機制的研究還存在著大的分歧。本文通過對理想化認知模式的分析,結合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知識探討轉喻的運行機制和制約轉喻思維的認知因素。轉喻的研究為我們研究語言使用和語言結構提供了很好的視角。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還需加強轉喻跨學科研究,從心理學、社會學、哲學、語言學等多角度進行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Lakoff , G. M.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Lakoff , G.. Women ,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7.
[3]Levinson, S.C. Presumptive Meanings: the Theory of 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London: the MIT Press, 2000.
[4]Radden,G.Z.Kovecses.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A].Amsterdam∕Philadelphia :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 1999.
[5]蔡 暉.轉喻思維產生動因的多元思考[J].外語學刊,2006,(6).
[6]董成如.轉喻的認知解釋[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2004,(2).
[7]李勇忠 方新柱.理想化認知模型與轉喻的語用功能[J].山東外語教學,2003,(3) .
[8]李勇忠.轉喻的認知語用闡釋[J].外國語言文學,2003,(4).
(魏 紅,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