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筆者發現了一些引人注意、頗為新奇的表述:
(1)婉,坐在我后面,是一位很淑女的小女孩,月牙式的眉毛。迷人的微笑是她的秘密武器,沒有人不折服于她的腳下。 (王葭杭《榕樹下的夢》)
(2)面對這樣一個說平凡卻很不平凡的英雄,雖然不完美,但對比前者,似乎少了一份遙不可及和虛無飄渺,顯得更生活。 (陳思毅《〈蘆花蕩〉讀后感》)
(3)我極不情愿地轉過頭去,這是一個很四月的黃昏。(陳槭麗莎《曬曬四月》)
細一琢磨就會發現,這些都是程度副詞直接修飾名詞的語言現象。但在傳統的漢語語法規范里,副詞是不能修飾名詞的,這一規范已經推行了幾十年。那么這種表述是否完全不合理呢?
作為語文老師,如果嚴格按照過去的語法規范來看,這的確是一種很扎眼的結構,定然被揪出來作為有失規范的典型例子。但如果關注一下當下的各類報刊雜志和文學著作,我們會發現,這種別致新穎的副名結構并不少見,比如:
很山東、特哥們、挺君子、很鐵
這些例子中的“很”“特”“挺”等顯然是副詞,而且都是程度副詞,而“山東”“哥們”“君子”等顯而易見是名詞,這種較為新奇的程度副詞與名詞的組合并不被排斥,如果在google或者百度里鍵入這些結構,會發現有一大批條目,看來這些說法已經在大眾生活中逐漸流行開來了。
雖然我們強調使用母語過程中要注意語法規范,但語言系統本身有一種潛在的創新可能,言語使用者由于交際情景和表達的需要,而突破既成規范,創造出嶄新的言語形式,這是符合語言發展規律的。我們的學生或許在偶爾的接觸中,敏銳地發現了程度副詞修飾名詞這種表達的新奇效果,并模仿著運用起來,這是一種可喜的現象。我們不應為遵從幾十年前的規范而倉促地否定它,或許可以探究它存在的合理性。本文旨在立足改革開放以來的語言實際,借鑒目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研究,從語言的潛顯性角度探究副詞修飾名詞這一語言現象的成因,為其更有效地服務于人們的交際需要尋找支點,這將具有很大的意義。
二、從語言的潛顯性看副名結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一)語言的潛顯性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總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它不可能固守在一個陳舊的模式里老化,它在淘汰陳舊的同時會生成新的突破。語言的這種新陳代謝現象,就是潛性語言的顯性化和顯性語言的潛性化過程,這是語言發展的基本形式。
何謂“潛性語言”和“顯性語言”,“顯性化”和“潛性化”?從字面上理解,“潛”是潛在的、深層的,“顯”是顯現的、表層的意思。用我國語言修辭學家王希杰的話來說就是,客觀地顯現在人們面前的語言稱之為顯語言,歷史上出現過但是現在已經消失了的語言成分和那些即將出現的語言成分便是潛語言①。通俗地說,從潛語言發展到顯語言就是一種顯性化過程,反之則為一種潛性化過程。語言的潛顯性理論強調的是語言的動態本質②,這表明,語言具有自我生成能力,其更新不僅可行,而且是必然的。
本文認為,從語言的潛顯性,特別是其顯性化過程來看副名結構,我們完全可以理解這一語言現象存在的合理性和發展壯大的曲折性、長期性和必然性。但要明確的是,這種語言現象從潛在狀態浮出,逐漸顯性化過程中,被接受程度是因類而異的。可以說,有些副名結構早就成為顯性語言,在日常生活中流通已久,而有一部分正處在顯性化過程中,并且顯性化的速度和結果也不同。根據這種顯性化時間和程度的差異,本文將副詞修飾名詞歸為一般性和特殊性兩種情況討論,并將重點放在以程度副詞修飾名詞為主的特殊副名結構上。
(二)副名結構的一般性
王希杰認為,潛語言的顯性化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全社會的集體的無意識的運動,另一種是某個人臨時性的交際行為③。這里的副名結構的“一般性”是特指那些在社會的集體無意識中早已進入語言流通渠道,人們經常運用并已經習慣了的副名結構,本文認為它們已經完成顯性化過程,是以純顯性語言的形式存在的。這類副詞有范圍副詞、程度副詞、時間副詞、否定副詞等,以范圍副詞最為常見,比如:全、凈、共、僅、光、惟獨、大凡、最多、不止等。
最后、不上不下、盡東頭、最邊緣、恰巧周末、剛好六點
這里的名詞有單純的方位詞,如 “后”“上”“下”,有些是方位合成詞或帶有方位意義的名詞,如“東頭”“邊緣”,有些是時間名詞,如“周末”“六點”等,這些說法都比較常見。可見相當一部分副詞可以修飾名詞,這些表述沒有太大的時代差異,口語色彩相當濃,運用之頻繁,數量之多,形態之通俗,完全可以作為一種副名結構的顯性語言看待,它們早已參與了人們的日常交流。
(三)副名結構的特殊性
副名結構的“特殊性”是特指那些正從潛性語言逐漸過渡到顯性語言的一部分副名結構,屬于王希杰所提及的第二種情況,某個人或某些人臨時性的交際行為所產生的創造性運用,這里的“特殊性”專指程度副詞修飾名詞的現象。
這是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文化多元碰撞,語言交際自由度提升而漸趨流行的結構模式,也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對副名結構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在此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語言顯性化的視點,從名詞的語義成分特征和副詞的語法功能切入,探究這一新興副名結構產生的合理性。
1.名詞的內部語義成分認識
對于名詞的內部語義成分,有很多種說法,仁智互見,各有所依,本文傾向譚景春的分法,將名詞語義成分劃分為概念意義和性質意義兩層。按譚定義,所謂概念意義,就是詞的本質意義,是人類認識某一客觀事物的結果,是詞義所指示的內容,具體表現為詞典中的釋義(本文以《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為準),體現名詞的事物義;所謂性質意義,是概念意義所包含的,可以分為兩類:內在性質義和附加性質義;內在性質義是詞義本身所具有的,是包含在詞義之內的,附加性質義不是詞義本身所具有的,而是詞義所指的那類事物所含有的性質④。用幾個例子說明一下:
(1)農民
概念意義: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
性質意義:a.內在性質義: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
b.附加性質義:樸實、勤勞、節儉、狹隘、土氣、保守
(2)紳士
概念意義:指舊時地方上有勢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職官僚
性質意義:a.內在性質義:有勢力、有功名
b.附加性質義:有教養、懂禮貌、謙恭而不失高雅、殷切而不顯做作
(3)權威
概念意義: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在某種范圍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
性質意義:有信服力的、有威望、有地位的
(4)詩意
概念意義:像詩里表達的那樣給人以美感的意境
性質意義:美妙的、有藝術氣息和情調的
在以“農民”“紳士”為代表的具體名詞中,概念意義和性質意義的界限較清楚,其中的附加義有很強的社會文化色彩,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域會有不同的意義指向,具有不穩定的特點。我們可以用“很農民”來贊揚一個人的樸實憨厚,也可以諷刺一個人的狹隘保守,因語境而異。而以“權威”“詩意”為代表的抽象名詞,概念意義和性質意義的界限較模糊,因為它本身所指的就不是有形的實體事物,而是抽象性質的概括,所以很難再區分內在性質義和附加性質義。可見內在性質義和附加性質義間并非不可逾越,后者會因為被用時間久頻率高而漸趨穩定,逐漸轉化為前者。比如“學究”原指讀書人,后來也指迂腐的讀書人,“迂腐”這一附加性質義已轉變成內在性質義固定在詞義中了。從用例中可以發現,名詞的性質意義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尤其是體現人的外貌、性格、習慣、性別、經歷和物的性質、形狀、功效、影響等特征的。部分具體名詞、專有名詞,可以給人很大的想象空間,又有一定的模糊性,能極大地豐富我們的表達,優化交際效果。
2.副詞修飾下的名詞性質意義顯性化
認識了名詞的內部語義成分,我們不難體會,以往日常交際所指稱的大多是這些名詞的概念意義,它們的性質意義常常在特定的語境下,通過一定的表達方式而顯示出來。可以說名詞的性質意義尚處在潛性階段,它包含或附著在概念意義中,只有當具備了一定的社會文化條件和一定的語言環境,通過一定的表達手段,它才會向顯性發展,最終達到與概念意義并駕齊驅的地位。現在當人們具備了這種社會文化條件,發現這種潛在意義巨大的使用價值,在語言運用中如何利用名詞的性質意義來擺脫一種難以言傳的尷尬呢?這勢必要打破慣性思維,突破語言常規,創造性地運用一種新的語法手段來凸現名詞的性質意義,從而滿足交際中的表達需要。而這種手段就是借助副詞,主要是程度副詞的作用,推動名詞性質意義的顯性化。試看幾例:
(4)但肚皮給了我最唯物主義的教育。(張賢亮《綠化樹》,《十月》1984年第2期)
(5)相當生活流,相當瑣屑化,名副其實是“散文”,而且是“俗眾”的散文。(蔣心煥《“海派”散文與文化市場》,《東岳論叢》1998年第1期)
(6)甚至夏天晚飯后在海灣游個泳,就幾個人躺在地鋪上,在跳動燭光下,一個人朗讀,大家側耳聆聽。那些日子,過得很青春、很浪漫。(薛家柱《東沙角,歷史的回望》,岱山作家網2006年6月22日)
這些例子中的“唯物主義”“生活流”“青春”都是不表示實體事物的抽象名詞,前面論及它的概念意義和性質意義界限較模糊,所以它的性質意義是最強的,因此最容易顯現。在這些特定的語境中,通過“最”“相當”“很”等程度副詞的修飾強化,這些抽象名詞的性質意義很快凸現出來,比如“唯物主義”原是主張物質第一、意識第二的哲學思想和流派,“最”字提煉了它內含的“客觀”“實在”的性質意義;“相當生活流”體現的是一種生活化的瑣碎平凡和普通的狀態;“青春”在“很”的修飾下展現出青年人所富有的那種朝氣蓬勃、年輕力盛的形象特征。這些例子中的程度副詞使抽象的概念性狀化、具體化,從而產生非常奇妙的表達效果。
(7)若是在大街上遺失一元錢,英國人決不驚慌,至多聳聳肩就依然很紳士地往前走去,好像什么事也沒發生一樣。(沙葉新《從兩則笑話看德國》,《文匯報》1995年12月26日)
(8)明晃晃的鋤頭很農民地扛在我的肩上。我明白了,自己扛著鋤頭轉悠的目的其實是渴望著一片土地,自己能夠擁有并可耕耘的一片土地。(敏奇才《百花:渴望一片土地》,每日甘肅網,2007年3月19日)
(9)我們的交往很男人。(趙鵬程等《個性教頭科薩諾維奇》,《錢江晚報》2003年3月15日)
(10)皮秀英瓜子臉,吊捎眉,相當狐貍。(莫言《三十年前的一次長跑比賽》,《收獲》1998年第6期)
(11)“80后”真的很泡沫,一幫人出來跟老頭子打群架更是沒意義,自己琢磨琢磨,寫作就像人生一樣,20出頭,才剛剛開始。(向前看的小z《王朔與“80后”寫手》,新浪博客2007年1月29日)
有別于上一組,這些例子中的名詞是指人或指物的具體名詞,它們所涉及的人和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這些與眾不同的特征在概念意義中往往被過濾剪輯掉了,只潛藏在性質意義中,而以往人們關注利用的一般是概念意義,所以其性質意義的顯現程度次于抽象名詞,相對較弱。程度副詞正是充當了一個開發引導的角色,在它的干預下具體名詞的性質意義被強化、顯性化,在具體的語境中激發了交際雙方的聯想和想象,從而使這些具有個性、富有特色的性質意義被充分利用起來,滿足了表達的需要。比如“交往很男人”體現了成年男性交往時那種豪爽直率,胸懷坦蕩,不斤斤計較的個性特點,諸如“非常英雄”“極流氓”“特官僚”等說法也漸趨流行。后兩例指物名詞中,用“狐貍”形容人的臉,從人的長相聯想到狐貍,以一個“相當”強調外貌的酷似,可感性強,表達新穎獨到;“很泡沫”諷刺80后作家缺乏創作實力,給人表面的華麗與盛大,顯現了泡沫的性質意義。另如“長得很排骨”,“文章寫得很垃圾”,“為人挺古董”等說法也比較流行,有言簡意賅之效。
(12)那年那月,有人總是在熄燈后高喊“精神空虛,寂寞難耐”,有人總是不停地約網友去KFC,有人總是在玫瑰滿街的情人節很阿Q地說:“只要曾經擁有。”(郭婕妤《那年那月》,《廈門日報》2002年7月8日)
(13)我下意識地問:“你是機場人員,還是美聯航職工?”她只是回了我一個很雷鋒的微笑,就走回安全檢查門前。(夜行天涯《再見美聯航》,中國風網2002年10月23日)
(14)我想起在北京曾給他演示過國際互聯網這個虛擬的世界,他說過一句我似懂非懂的話:網絡這東西,實際上很西藏。(小平《癡人葉星生》,中國僑網2001年5月17日)
(15)有了新的剪紙,它的古色生香讓我想起一種很中國的生活。(葉細細《麒麟剪》,《還有你的微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頁)
(16)丹頂鶴成為國鳥唯一候選,杭州鳥類攝影家力薦——鴛鴦最中國。(《錢江晚報》2007年4月23日)
這一組名詞是專有名詞,主要包括人名和地名,其性質意義最弱,能出現在副名結構里的往往是那些知名度較高的,具有鮮明個性特點和地方特色,人所共知的人物和地方名詞。用例中的“阿Q”是精神勝利法的代言人,“雷鋒”是助人為樂的典范,語境中突出各自的性格和品質。“西藏”和“中國”可以使人聯想起民族、歷史、語言、地理、風俗、底蘊等各方面的細節特征,不同的性質顯現因具體語境而異,例中“很西藏”似乎凸現其神秘的感覺,“很中國”創設的是一種古色古香的典雅的民族生活方式,不是其他三言兩語所能傳達的一種意境;而鴛鴦“最中國”又顯示其最富有中國特色,自古以來是忠貞愛情的象征。又如歷史上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秦檜的陰險狡詐,現代孔繁森的一心為民,張海迪的樂觀堅強,文學上陳世美的喜新厭舊,林黛玉的柔弱感傷等,地理上美國、日本、香港等各有特色,在人們頻繁的接觸中其內在性質被逐漸抽象概括出來并加以定型,而程度副詞加速了這種性質意義的顯性化,也使其找到了最佳的表現方式參與到日常交際中來。
諸如上文所論及的各類名詞,它們潛在的性質意義的顯性化并不是自身使然,而是借助了語言的自我調節功能——受程度副詞的修飾才實現的。在這些相對新興的副名結構中,名詞的性質意義被挖掘和顯現出來,弱化了事物本身,強化了性質內涵,但又沒有脫離名詞的范疇。可見程度副詞為名詞的運用創造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三、副名結構的價值
從根本上說,人們是為了表達的需要而不是為了遵守某種既成規范而使用語言的,所以副名結構的應運而生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語用價值,本文綜合歸納出以下幾點:
首先,它滿足了人們的交際需要,起到了意義補償作用。伴隨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人們的交流空間擴大,自由度提升,原有的表述方式不足以涵蓋當前的語義空間,需要尋求更合適的詞匯和表達方式來填補這種無法言傳的空白。副名結構正以其豐富多樣的內涵和嶄新的組合,給人們以表達和想象的空間,滿足人們交流的當務之需。
其次,它符合人們交際中的經濟有效原則。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更追求交際的經濟節約簡明,用最少的語言材料來達到最大的交際效果。副名結構本身具有語義的模糊性、多樣性,人們可以根據自身的生活閱歷、知識結構、所處時空等因素去感悟和補充,極大增加了信息存量,言簡意賅,經濟有效。
再次,它滿足了人們新奇求異的心理。獵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我們的學生,正處于一種追求標新立異的年齡。程度副詞修飾名詞現象以突破常規的創新模式,從個人的臨時性交際走進了大眾生活,以其新奇活潑的形象,含蓄的內涵吸引了大眾的注意力,贏得了理解和認可,也為年輕一代追求時髦新奇的語言表達創造了一個舞臺。
四、結語
一種非常規的表達出現在學生作文中時,我們不得不慎重地判定其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然后才能作出正確的引導。這種程度副詞修飾名詞的現象,通過探究,我們認為副名結構的顯性化正是應交際的需要產生的,在具備了特定的社會文化條件和語言環境后,可以通過副詞的修飾強化作用,使名詞的性質意義顯性化,從而達到滿足人們交際需要的目的。由于能力所限,在討論中可能存在不足。但我們應承認潛在的語言世界是豐富而又神秘的,所以副名結構的現象是值得關注的,它的發展將是富有生命力的。
注釋:
①王希杰,《修辭學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19頁。
②夏中華,《語言潛顯理論價值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5期,第14頁。
③同①,第244頁。
④譚景春,《名形詞類轉變的語義基礎及相關問題》,《中國語文》,1998年第5期,第368-369頁。
參考文獻:
[1]張 靜.論漢語副詞的范圍[J].中國語文,1961,(8).
[2]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徐 潔.“副詞+名詞”的排列不等于副詞修飾名詞[J].陜西師大學報,1992,(2).
[4]桂詩春.從“這個地方很郊區”談起[J].語言文字應用,1995,(3).
[5]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6]范 曉.三個平面的語法觀[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
[7]邢福義.“很淑女”之類說法語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語言研究,1997,(2).
[8]譚景春.名形詞類轉變的語義基礎及相關問題[J].中國語文,1998,(5).
[9]夏中華.語言潛顯理論價值初探[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5).
[10]邱 凌.“程度副詞+名詞”與潛語言的顯性化[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2,(2).
(許海萍,浙江省杭州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