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化是現代漢語中一種重要的語言現象,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下面我們從幾個基本問題入手,談談漢語中的兒化現象。
一、兒化的性質
兒化是兒后綴在輕聲化之后與前一音節的合音現象。兒綴合音的結果使兒綴的語音特征融合到前一音節里,從而導致前一音節的韻母甚至聲母、聲調發生變化。兒化不只是一種單純的語音現象,兒化現象屬于語流音變,但在語流音變中,兒化又不同于變調這種只發生在語音層面的音變現象。在我們的語言層級系統中,處于底層的是語音層,是純語音單位,可以區別意義,但不包含意義的單位,如:聲母,韻母,聲調。處于上層的是音義結合體的單位,是音與義相匹配的層面,如:語素,詞,短語,句子。變調是單純的語流音變,如:連讀變調,在普通話中,上聲調和上聲調連讀,前面的上聲調會變讀,變讀調近似于普通話調值系統中的陽平調,現在人們習慣上也就記作陽平了。這種變調現象純粹發生在語音層面,與其他的因素無關。
在“兒子”和“女兒”中,“兒”是實語素。“兒”經歷了由實語素虛化為虛語素的過程。在“花兒”“清兒”“村兒”中,“兒”已經沒有實詞義了,只是一個后綴,作為語法單位,具有構成新詞和增加或改變附加意義的作用。兒化經歷了如下幾個過程:首先是實語素虛化為兒后綴,“兒”由重讀變為輕讀,形成重輕型的語言單位。再次,兒在語音上還有零聲母化的過程,零聲母化加速了重輕型語言單位的急讀合一,產生了兒化合音的現象。所以,兒化有語音層面的原因,但根本原因還是“兒”語素由于義虛音輕而造成的結果,是語法、語義層面的原因。因此,兒化現象是發生在音義關聯層的語流音變現象。
二、兒化合音的發展過程
兒化合音是一個歷史過程,經歷了如下的幾個階段:
1.兩音節階段。這是合音還沒有開始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詞根末字和后綴均是獨立的、有正常聲調的音節,與一般的雙音節復合詞的語音結構相同。
2.一個半音節階段。在這一個時期,合音以自成音節的“兒”尾輕聲化為條件。如果“兒”尾不輕聲化則不會引發兒化。輕聲的“兒”因為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音節,就與前面的語素組成“一個半音節”的語音單位,(正是這種性質的語音單位容易發生合音)后字弱化為一個單元音或者m,n,N,l,z,r等自成音節的通音。
3.長音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第二個音節失去獨立的音節身份,與前一音節字聯接成一個最多為5個時間格的單字峰。兩音節并為一個長元音。因此,產生大量的與單字韻母不同的長韻母。
4.長度正常的特殊單音節階段。因為不同方言的前字韻母體系不同,后綴音形也不同,所以合音會產生分歧。如“兒”在北方一般是卷舌音,在南方一般是鼻音,兒化合音的結果就會不同。在山西運城、萬榮等方言中“兒”的特征擴展到前字音節的末位置;洪洞、長海方言“兒”的特征向前擴展到前字音節的韻腹位置;在山西平定方言中,“兒”的特征已經進一步擴展到前字的介音。
5.正常的單音節階段。長治、四川等地韻腹位置的兒化韻母逐漸中和,兒化韻母聚合系統的結構格局與單字韻母逐漸接近,單字韻母的聚合模式對兒化韻母聚合模式的類化作用逐漸加強,類化使兒化韻腹的央與后、圓與不圓、鼻與非鼻失去了對立。
三、兒化韻的發展趨勢
目前在各方言地區,特別是南方的方言區,兒化韻雖然還存在,但不再有構成新詞的能力,而且舊有的兒化詞也在減少。在陜西延川話中,有40個基本韻母,除獨立的兒化韻外,能生成39個不同的兒化韻。但大多數方言則是幾個韻母共有一個兒化韻。演變速度較快的最后會歸為簡單的一兩套兒化韻。當兒化經過長期的調整和歸并,它的語音形式完全納入基本韻母的本音系統之后,兒化韻的“小稱義”就會失去依附形式而意義磨損。在漢語中語素和音節的結構規律通常是一個語素一個音節,構成單音節詞,如“天”“地”“人”。在特殊情況下一個語素具有多個音節,構成多音節單純詞,如“匍匐”“猶豫”。漢語中沒有多個語素共存于一個音節的情況,但兒化合音卻促使兩個或更多個語素共存于一個音節之中。因為這一結果不符合語素與音節的結構規律,因此,這種局面不可能長久,必有一個語素會被消磨。如在北京話中,“甭”,是“不用”的合音,在目前的口語中又出現了“甭用”,在這里,“甭”其實已經和“不”相同了,“甭”字中的語素“用”已經被磨損了。兒化韻的情況也是這樣,目前明顯的語素借助聲母的優勢保存下來,后面的弱勢語素“兒”被磨損。
兒化韻中的語素“兒”被磨損以后,人們就不再感覺到兒化詞的小稱意義了,人們就會把某字的基本韻母形式及其兒化韻形式看作等價的兩個異讀音,隨意用于口語和書面語等不同語體。兒化韻不再具有小稱意義后,兒化就失去了構造新詞和增加或改變附加意義的作用,因此,新的兒化詞不再生成,舊的兒化詞也被棄置,只剩下兒化詞的殘存形式。如果兒化韻中的語法意義磨損,人們不再認為兒化詞中還有兒語素,兒化詞就會漸漸地被廢棄不用,與兒化詞相關的兒化韻也就會消亡。
因此,綜觀這一個過程,兒化韻發展以合音開始,經過調整和歸并,最終歸于消亡。不同方言因為有各方言的具體特點,其發展過程可能時間長短不同。如南方方言中,“兒”的口語單字音是自成音節的鼻音n或,在漢語中,鼻音做韻尾是很普遍的音節模式,因此,南方方言的兒化合音就更容易與單字音同磨,所以,南方方言中兒化的衰亡進程更快。
四、方言中兒化合音發展的不平衡現象
在有兒綴的方言里,常有兒尾和兒化并存的現象,方言里所有韻母的兒化并不是同步發生的,而是呈現不平衡的狀態。這跟基本韻母和兒尾二者的發音部位有關。制約兒化合音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兒化雙方的發音特點,即它們的語音關系是否具有相融性及相融性的高低。若雙方相融或相融程度高,那么兒尾與前一個音節就可以相融并存,形成兒尾。反之,雙方若發音不相融,或相融程度低,則很可能導致合音,形成兒化。例如:韻尾如果是u,,它們的發音部位偏后,“兒”尾卷舌動作涉及的部位偏前,因此,u,和r發音時在部位上不存在矛盾,在發音動作上不會相互排擠。但是,如果韻尾是i,n時,i ,n 和兒尾r的發音部位都較靠前,因此,發音時發音部位會相互排擠,r韻尾會取代i ,n造成合音。這一合音中發音機制遵循的原則,趙元任稱之為“可共存發音的同時性”。一般來講,最不相融的最容易兒化,如前接語素有n尾,i尾的韻母,兒尾會刪除韻尾與韻腹相互融合。相融的不容易引起兒化,例如開尾韻u尾韻和尾韻。
兒化韻不斷的發展演變,方言中見到的兒化韻的情況實際上都是這一個發展演變過程的某個片段,想要看到兒化韻發展的全過程,就需要把這些片段聯接起來,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發展過程,就可以看出兒化韻的發展從形成、歸并直到消亡的全過程。從共時角度可以推求出歷時的音變,這是方言地理學對歷時語言學的的貢獻,也是我們研究兒化韻的一個途徑。
綜上所述,我們弄清了兒化的性質及分布地區、兒化韻的語音表現形式、兒化的合音發展過程及發展趨勢和兒化發展的不平衡性。以上關于兒化的幾個基本問題,兒化這一特殊的語言現象,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和總結。
參考文獻:
[1]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
[2]王洪君.漢語非線形音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劉雪春.兒化的語言性質[J].語言文字應用,2003,(3).
[4]王理嘉.兒化規范綜論[J].語言文字應用,2005,(8).
(王亞男,河北大學人文學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