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話很復雜,拿武漢話來說,它的口音和周邊的幾個縣都不同;西邊的漢陽話屬于天沔話,流行于江漢平原,一直向南延續(xù)到湖南的常德,都是說的天沔話。東邊的黃岡話屬于黃麻話,流行于整個鄂東北的黃岡地區(qū),向東廣濟、黃梅、英山,又逐漸接近安徽話,所以黃梅調在安徽發(fā)展成為黃梅戲。北邊的黃陂孝感話,流行于黃陂和孝感地區(qū),楚劇流行在這一帶。南邊的武昌縣的口音屬于大冶話的分支,而大冶話以及崇陽、咸寧、通山、通城、陽新幾縣的話很特別,不好懂,屬于贛方言。
江漢平原以西流行沙市宜昌話,如秭歸,興山,遠安,枝江等,接近四川話。鄂西南的恩施地區(qū)的口音和湖南的湘西話一樣,因為多是土家族,又接近貴州話。襄陽地區(qū)和河南的南陽往來密切,口音幾乎是河南腔。鄂西北的鄖縣地區(qū),口音猶似鄂東方言,原因是鄂東的居民,在唐代以前稱為“五水蠻”,是巴人的一支,今有巴水,以及上、下巴河的地名是其證明。今鄂西北也是古代巴人的棲息地,因而兩地雖間隔六百余里,語言卻相近。
武漢話和周圍幾縣的話沒有相似之處,倒是和300里以外的沙市話相近。荊沙古代是軍事重鎮(zhèn),近代武漢的地位取代了荊沙,荊沙的達官貴人,商賈往東遷移至發(fā)達的武漢,使武漢話成為周邊地區(qū)的一個方言島。
湖北話口音復雜,這與地理位置有關,四通八達,流動性大,那兒人都來,所以沒有一種代表性語言。
(來源:博客網 www.bok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