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供應商的選擇是供應鏈管理中開發供應商伙伴關系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對供應商選擇模型進行了改進,建立一個供應商選擇混合整數規劃模型,在模型中考慮每個潛在供應商的生產能力約束。供應商的選擇與評價過程在本質上是多目標的,本文采用作業成本法計算由供應商引起的各種成本,由于作業成本法能將供應商在質量、價格、配送水平等各方面所引發的多個成本歸結為單個成本,使得多目標的供應商選擇問題變為單目標問題,從而增加了供應商選擇過程的客觀性。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供應商選擇;作業成本法;混合整數規劃
中圖分類號:F2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9-0142-03
Abstract: Vendor selection is one of the core problems in developing supplier partnership in SCM. This paper improves the model of vendor selection based on present literature and develops a mixed-integer programming model for vendor selection. The constraints on the capacity of each potential vendor are considered in the process. Vendor selection decisions are typically multi-objective in nature. An activity based costing approach allows us to compute costs caused by a supplier in a firm's production process, and make multi-objective problem become single-objective, because it can thereby increase the objectivity in the selection.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vendor selection; activity based costing approach; mixed-integer programming model
隨著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顧客對產品和服務在性能、款式、質量、價格、交貨期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原有的“縱向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現有的市場競爭環境。制造商為了保持市場的競爭力,把很多不重要的業務外包給它的供應商,主要精力集中在企業的核心業務上。這樣供應商對企業能否快速滿足顧客需求顯得越來越重要。在供應鏈條件下,供應商和制造商的關系不應僅局限于技術合作,而應提高到戰略角度,通過增加產品的價值來將“蛋糕”做大,達到“雙贏”(Win-Win)的效果。市場的競爭從企業之間的競爭擴展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制造商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由個體之間的競爭關系演變為各供應鏈群體之間的競爭關系,在每個供應鏈的群體中,個體之間的關系也演變為合作關系。
Ghodsypour等將供應商選擇問題分為兩種:一種是無約束供應商選擇,及所有的候選伙伴都能滿足賣方在數量、質量和交付等方面的要求,買方只需確定哪一個供應商是最優的,這就是所謂的單方采購;另一種是有約束供應商的選擇,即任何一個供應商都無法獨立完成所有要求,因此不僅要確定哪些供應商是最優的,而且要確定對這些入選供應商的采購訂單數量分配,這就是多方采購[1-2]。
Srinivas Talluri等將現有文獻對供應商選擇和評價的研究分為三類:理論性方法(conceptual approaches):主要強調供應商評價/選擇的戰略重要性;實驗性方法(empirical approaches)主要集中在研究供應商不同的評價標準比如價格、質量和配送績效等的相對重要性;建立數學模型方法(modeling approaches):從簡單加權法到復雜的數學規劃法,而最近的更多方法將供應商多種目標集成在其模型中[3]。
大多數關于供應商選擇的研究在本質上是定性的或是實證的,主要處理的都是辯明準則或者將這些準則綜合成一個加權公式。考慮到經濟上的重要性,以及采購決策中的內在復雜性,供應商選擇決策應是非常適合于定量化分析的。目前,供應商選擇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線性加權方法、線性規劃法、混合整數規劃法、組合法、AHP、ANP、矩陣法、多目標規劃法、DEA、博弈模型、統計/概率方法等等。
1供應商選擇的評價準則
Dickson是最早系統研究供應商選擇問題的學者,早在1966年他通過對采購經理和采購代理的調查整理出23條供應商選擇準則,并按重要性對其進行了排序,產品質量、價格、配送水平是選擇供應商最重要的三個準則[4]。1991年,Weber等人在Dickson研究的基礎上回顧了自1966年以來與供應商選擇相關的74篇文獻,將注意力著重于供應商選擇過程中所采用的準則以及分析方法,同時提供了在供應商選擇中的JIT效應分析,認為產品質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配送水平和價格[1]。
供應商的選擇與評價過程在本質上是多目標的[5]。文獻[3-4]等利用DEA技術選擇合作伙伴,Weber和Current是比較早使用多目標規劃方法(MOP)在采購環境下進行合作伙伴的選擇[6]。他們通過改變不同標準的權重對供應商進行選擇并分配定貨數量。他們指出許多選擇標準是相互沖突的。最近的研究有Charls和Current等對采用MOP對單階段供應商進行了選擇[7]。Roodhooft和Konings提出了運用作業成本法的單階段供應商選擇和評價方法[8],作業成本法可以系統計算企業生產過程中供應商引發的總成本,提高供應商績效評價的客觀性。但他們在應用作業成本法選擇供應商時并沒有考慮到各個供應商的生產能力約束,一般來說,供應商選擇包括選擇合適的供應商以及確定被選供應商應分配的訂貨數量。所以本文在應用作業成本法的時候,充分考慮了各個供應商的生產能力。
2成本分析法
傳統的供應商選擇和評價是基于票面成本最小,而忽視了其它重要(間接)由供應商引發的成本,如延遲交付、生產中斷、質量低劣而增加的成本。作業成本法可以系統計算企業生產過程中供應商引發的總成本,提高供應商績效評價的客觀性,因此是一種供應商選擇和評價的好方法。
作業成本法有很多優點:可以定量化由供應商引起的生產問題;可以將多目標優化問題轉化為一個絕對的成本數值;企業可以針對不同的成本動因使不同的成本改良策略,提高成本改善效率;有利于改善采購商和供應商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建立跨組織的成本管理系統。
3問題描述
本文研究一個制造商向n個供應商進行采購,由于各個供應商在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采購者就要對在這些問題采取一些應急措施,采購者的這些活動往往會給他們帶來許多額外成本,所以采購者就必須根據這些由供應商帶來的總成本來選擇供應商。作業成本法能將供應商在質量、價格、配送水平等各方面所引發的多個成本歸結為單個成本,使得多目標的供應商選擇問題變為單目標問題,從而增加了供應商選擇過程的客觀性。所以本文采用作業成本法建立了一個供應商選擇的混合整數規劃模型,在模型中考慮了每個潛在供應商的能力約束,即單個供應商可能無法滿足的客戶的采購量,所以在進行供應商選擇的同時,需要確定對這些入選供應商的采購訂單數量分配。我們認為每個企業的單位成本因子、以及供應商引發的成本因子的數量已經確定,所以我們這里只需要考慮供應商的情況。
4供應商選擇模型
5案例分析
制造商上游有六個潛在的供應商,這九個供應商生產能力有一定的限制,供應商的數據如表1。由于供應商在質量、配送的準確性和數量存在一定的問題,會給采購商帶來一些額外的活動見表2。這些活動是:生產訂貨計劃、配送產品的接收、停產、機器設備的組裝和管理。跟這些活動有關的成本因子和成本因子單位費用見表3。
假設制造商計劃采購10.8M產品,10 000單位產品定為一個采購批次,所以這里被拒絕率、配送延遲率、數量問題都是針對一個批次。
第二種情況,我們考慮供應商選取的數量,制造商往往選擇比最理想的供應商數量多,這樣雖然目前會受到一些損失,但它可能帶來很多好處:一是制造商應該考慮到今后生產能力的擴大可能會向更多的供應商采購產品,如果事先早早就有合適且有剩余生產能力的供應商,將會使得制造商能很容易采購到所需的產品;二是多余的供應商的存在能夠對其它供應商產生競爭等等。假設d=6,則供應商的選擇和訂貨數量就會發生變化:
6結束語
本文建立了基于作業成本法的供應商的選擇混合整數規劃模型,采用作業成本法計算由供應商引起的各種成本,由于作業成本法能將供應商在質量、價格、配送水平等各方面所引發的多個成本歸結為單個成本,使得多目標的供應商選擇問題變為單目標問題,從而增加了供應商選擇過程的客觀性。但是作業成本法需要確定由供應商應起活動因子,以及這些活動因子的費用,但這些確定確是有些麻煩的。
參考文獻:
[1]Weber C. A. Current J R, Benton W C. Vendor Selection Criteria and Method[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1,50:2-18.
[2]S.H. Ghodsypour, C.O’Brien.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supplier selection using an integrat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linear programm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8,56(57):199-212.
[3]Srinivas Talluri, Ram Narasimhan. Vendor evaluation with performance variability: A max-min approach[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3,146:543-552.
[4]Rohit Verma, Madeleine E. Pullman. An analysis of the supplier selection process[J]. Omeg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1998,26(6):739-75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5]Charles A. Weber, Anand Desai. Determination of path to vendor market efficiency using parallel coordinates representation: A negotiation tool for buyer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6,90:142-155.
[6]Lee H, Whang S. Decentralized multi-echelon supply chains: incentives and inform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1999,45:633-641.
[7]Charles A. Weber, John R. Current, Anand Desai. Non-cooperative negotiation for vendor selec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8,108:208-223.
[8]Roodhooft, Konings. Vendor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An activity based costing approach[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6,96: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