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為了農民,也要依靠農民。政府的管理職責就是要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這是建設新農村的關鍵。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政府要抓好五大工程:農村教育培訓工程、農村醫療衛生工程、農村文化工程、農民創業工程和村民自治工程。政府要轉變職能,大膽創新,切實做到以人為本,搞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政府職能; 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五大工程”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7-0171-02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實現這個重大的歷史任務,各級政府就要轉變職能,大膽創新,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農村的一切發展、變化和建設都要靠農民去實踐,去推動,去落實。政府領導新農村建設,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全面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包括政治思想素質、文化科學素質、技術能力素質和身體健康素質,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
一
建設新農村是為了農民,建設新農村也要依靠農民,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中國農村的問題主要是農民問題。20世紀的農民問題是土地問題,21世紀的農民問題主要表現為就業問題,而就業問題的關鍵又決定于就業者的素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溫飽基本解決,一些地方還比較富裕,但還有不少地方十分貧窮落后。前年我到湖北京山八字門調查,這里是革命老區,農民反映說,這里還是“通訊靠吼,交通靠走,生產靠牛,娛樂靠手,治安靠狗。”我是農民的兒子,對農民十分尊重,對當今的農民處境深表同情,但對農民的素質又深感憂慮。我好幾次到江漢平原農村調查,常常看到農村家家戶戶門口一桌麻將,見此情此景,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我想這樣的農民怎么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呢?江漢平原系我國糧倉,又是文化積淀很深厚的地方,竟然如此,確實使人擔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為了農民,也要依靠農民,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培養和造就一代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工程,是政府的重要職能,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終目標。現在一些政府領導習慣抓項目、抓資金,但不重視抓人,抓人的素質的提高。有的地方農村開始富裕起來了,農民建了新房,但有了新房沒有新村,有了新村沒有新貌,有了新貌沒有新人,沒有高素質的農民,就不會有社會主義新農村,所以提高農民素質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關鍵。
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政府要抓好“五大工程”。
(一)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抓好“教育培訓工程”
一是要立足長遠發展,大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我國農民受教育的程度比較低,提高農民素質的任務十分艱巨。2004年農村文盲率仍高達10.7%,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7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39.1%,遠遠低于城市人口65.4%的水平。目前,農民的迫切要求是,加快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切實讓每個農民子女都能接受真正的免費義務教育。當前,這方面問題還不少,解決起來并不容易,上學難的問題還很嚴重:一是有的學校仍然亂收費,農民孩子交不起;二是農村重男輕女,不讓女孩子上學;三是由于各種原因,學生流失嚴重;四是外出打工家庭的留守子女上學難;五是學校分散,一些七、八歲的孩子要走十幾里路上學;六是一些學校辦學條件差,教育質量難以保證等等。這些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縣鄉政府要想辦法給予切實解決。從今年開始,國家將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對其中的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地方各級政府要利用這一契機,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不斷提高保障水平,進一步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提高教師隊伍水平,加大城市支教的力度,均衡教育力量,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為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人才基礎。二是要面向市場和就業,大力抓好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現在我國農村35歲以下的勞動力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只有9.1%,受過農業職業教育的不足5%。從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轉移農村勞動力來看,都要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要廣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業科學技術培訓,組織實施綠色證書培訓,提高農民科學技術素質,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從現實出發,面對市場需求,大力開展各種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到城鎮就業的能力,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大力開展農民創業培訓,提高農民自我發展的能力,開辟新的就業門路。三是要實施“陽光基金”,幫助困難農民子女上中學、上大學,確保教育公平、公正。許多農民的孩子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刻苦學習,考上了中學、大學,卻因昂貴的學費而喪失機會,以致釀成許多家庭慘禍,政府應予關懷,給予解決,而不能讓考上中學、大學的農民孩子失學。
(二) 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農村“醫療衛生工程”
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看不起病,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差,人居環境差,飲水不衛生,很多外出打工的農民染上職業病。提高農民身體健康素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解決的迫切問題之一。“十一五”期間,國家將投入200億元對鄉鎮和部分縣衛生院進行改造,對農民參加合作醫療的補貼由20元提高到40元,中央財政為此將支出42億元。地方各級政府要十分關注農民的身體素質,建立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衛生體系,改善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加快建設農村安全飲水設施,改造廁所,實施垃圾無害化處理,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切實解決農民看病難、看不起病的問題,使農村不僅生產發展、生活寬裕,而且鄉風文明、村容整潔,農民身體健康。
(三) 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實施農村“文化工程”
農村文化生活單調、貧乏,許多鄉鎮文化站、電影院、廣播站基本破敗,村里文化設施更是損失殆盡。全國現有30萬個20戶以上的自然村,約4600萬農民群眾看不到電視。農村打麻將、賭博成風,道德滑坡,偷盜橫行。加快發展農村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黨委和政府的宣傳文化部門,要轉變思想,切切實實搞好文化下鄉,把電影、戲曲、科技、圖書送到農村,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政策。重建農村文化設施,突出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建立農村文化專業戶、農家書屋工程,發動農民自己組織起來開展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鄉土文化活動、群眾體育活動,開展“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促使農村成為鄉風文明的和諧社會。
(四) 立足自主創新,實施“農民創業工程”
正是因為我國農民文化科技水平低,綜合素質差,自主創業能力不強,盡管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但大多數農民只能祖祖輩輩種地,生產門路十分單一,農產品加工也很落后,農村勞動力轉移困難,城鎮化發展緩慢。因此,加強對農民文化科技教育,激發農民自主創業的潛能,實施自主創業,就成為培養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的有效載體。創業的過程,就是提高素質的過程。江浙農村之所以發展快,和農民自主創業精神強有很大的關系。聞名世界的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就是由農民挑著貨郎擔,走村串戶,雞毛換糖發展起來的。自主創業闖市場,是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的最佳途徑。
(五) 加強農村干部隊伍建設,實施和完善“村民自治工程”
村民自治是我國《憲法》規定了的一種政治制度,但實施并不好,也沒有部門專門認真研究和管理這件事。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農村干部是帶頭人,提高他們的政治思想素質和領導管理能力,才能搞好村民自治。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實現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讓農民自己來管理好新農村建設。過去每年縣一級都要培訓一次村支部書記和村長,現在一些地方也停了,黨委組織部門、政府民政部門應該采取措施,加強引導,使“村民自治”更加完善,使管理民主落到實處。
三
根據中央的要求,市(地)、縣兩級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上來。政府要轉變職能,大膽創新,真正把政府職能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上來。現在各級政府對抓經濟、搞項目很熱心,也很積極,也有成效,這是對的,還要繼續抓好。但對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則重視不夠。在貫徹五中全會精神、實施十一五規劃、貫徹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的過程中,一定要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農民迫切需要入手,加大對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做到“以人為本”,努力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所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落實科學發展觀,這就要堅持以人為本,最終落實到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特別是縣和鄉鎮的黨委、政府,要把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作為大事來抓,各有關職能部門如黨委的組織、宣傳部門,政府的教育、文化、衛生、科技、農業、民政等部門,都應該把建設新農村作為自己的中心任務,制訂規劃,采取切實措施,加大投入,抓出成效。并且要對實施情況進行監督、考核,對于沒有顯著成效的,予以一票否決。
參考文獻:
[1]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R].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06-2-22.
[3]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06-3-8.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Z].人民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