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之一是協調利益關系,從人類社會的發展來看,經濟法是在“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下運用市場的“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相結合,協調市場不同主體和政府權力之間的博弈,協調不同階層、集團的利益關系,使之和諧發展的法律。
關鍵詞:利益協調; 國家干預; 法律調整; 和諧發展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7-0000-03
一、 經濟法是規范市場和政府權力之法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社會關系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關系是生產關系,它決定著其他的社會關系。同時,人與人的交往,利益的分配,地位的確定等等都是在一定的社會規范下進行的,社會規范維護著人們的利益。在利益主體中,既有人們的整體利益,即公共利益,也有個人的利益,因而社會規范也是多種多樣,既有靠人們自覺遵守的道德規范,也有強迫人們遵守的法律,它們產生和存在的時間及條件是不一樣的。
人類社會的第一個社會是原始社會,生產力極端低下,沒有多余的生活必需品來保證自己的生存,沒有所謂的財產,也就沒有私有觀念。為了生存,必須依賴于部落,于是,部落的規則,即原始習慣也就成為原始人類要遵守的行為規則。原始習慣源于人們的共同利益,其實施借助于社會輿論、部落首領的威望、人們內心的信念來自覺遵守。這時候的原始習慣調整的領域是公共的,它反映著氏族成員的共同意志和利益,維護的是人們的公共利益。
從原始社會更替到奴隸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財富多了起來,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了一時消費不完的剩余,為了能永久的占有,使自己生活得更好一些,部落的首領利用職權,很便利的將其據為己有,而這侵犯了氏族成員的利益,違反了氏族習慣,必然遭到大家的反對,于是鎮壓就出現了,國家產生了,為了維護通過鎮壓而得到的利益,法律也就應運而生。這時候的法律是諸法合體,實際上就是刑法。在漫長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奴隸主對奴隸的無償占有,如財物一樣買賣,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決定了這時候的法律是以國家公權力的形式介于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其最終目的是在維護政治統治。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不是全面的、經常的,其手段多采用暴力、行政命令或刑事制裁,立法也是刑法,沒有調節平等主體的民商法,產生不了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
人類社會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占了主體地位,剛從封建專制和教權中擺脫出來的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寬松的經濟發展環境。所謂管得越少的政府即是好政府,任市場經濟這支“看不見的手”來自行調節經濟生產、供求關系。在市場經濟的調節下,曾被封建專制打壓的商品經濟空前地繁榮了起來,創造了幾倍于前幾個社會形態的財富,市場萬能也就成了神話。然而,1825年英國爆發的經濟危機打破了這一神話,自此,資本主義國家就處在一次又一次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中,不能擺脫。每次經濟危機使得社會的發展嚴重倒退,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受到巨大的打擊,整個社會動蕩不安,至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特大危機爆發,宣告了“市場萬能論”的破產。
任由市場經濟調節的后果是市場缺陷的顯露,并在條件具備時造成嚴重后果。市場缺陷有三:一是市場競爭失靈。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和靈魂,然而競爭具有否定自身的傾向:激烈的競爭必然導致優勝劣汰,優勝劣汰的結果必是資本和生產的集中乃至壟斷。壟斷組織透過經濟權力對自由、平等進行控制和扭曲,從而達到對競爭的限制和排斥;二是市場機制的唯利性。對于那些眼前利益不能很快實現,投資周期長、風險大的涉及國計民生的行業,私人資本并不愿意進入,從而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三是市場調節的被動性和滯后性。由于對利潤的無限追逐,對社會公共利益的漠視,以至造成生產的過剩和整個社會經濟出現運行障礙,積累到一定程度,會使宏觀經濟失衡,引發經濟危機。
能夠對市場經濟進行干預的力量是國家。國家作為全社會的最高代表,它最有權威,最有力量,只有它才能堪當此任。為了國家和社會總體利益,人們(包括那些壟斷企業在內)希望國家介入社會經濟,國家也就順理成章地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調節作用,以維護和促進社會經濟結構的協調、穩定和發展。
國家調節是針對市場失靈所采取的救濟措施。國家調節的基本方式和作法有三:一是干預市場,以國家強制力反對壟斷和限制各種不正當競爭,以排除市場障礙,讓市場機制恢復其應有的調節機能;二是國家直接參與投資經營。這主要是對那些投資周期長、風險大、私人資本不愿意進入的涉及國計民生的行業,國家投資直接調節著社會經濟的結構和運行;三是國家宏觀調控方式。國家運用稅率、利率、匯率等經濟杠桿和其他政策工具,引導和促進社會投資和經濟發展,國家還可以給企業和其他經營者提供各種幫助服務。但是國家調節不是萬能的,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政府干預雖在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增進社會公平平等、謀取更多公共利益及促進穩定與增長等方面顯示了其巨大的作用,但其本身也并非盡善盡美。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因素,同市場失靈一樣,政府亦會陷入失敗的困境。原因如下:第一,國家權力具有擴張、濫用傾向。歷史反復證明,權力既可被用來行善,亦可被用來為惡;既可服務社會,也可為私人利益效勞。權力的這種擴張和侵襲本性以及它所具有的支配和壓迫別人的力量使其極易成為私人權利的天敵。第二,政府部門利益的存在。在國家機構中,每一個部門會竭力爭取自身利益最大的權限,這就為國家的統一調節經濟埋伏了互相制肘的伏筆,影響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的目的的達成。第三,國家存在能力邊界。市場信息的紛繁復雜瞬息萬變及信息傳遞過程的冗長和人為失真因素的存在,決定了任何人包括政府都不可能對其全面認識,詳盡規劃,而自身判斷能力、決策能力的客觀限制,則更使決策失誤難以避免。第四,存在浪費和缺乏效率。政府天生是一種壟斷組織,其干預經濟的權力亦具有壟斷性。競爭的缺乏,必然導致官僚主義的滋生和運作效率的低下。
政府干預的惡性膨脹,給西方經濟造成了嚴重后果。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滯脹和隨后的經濟危機,使凱恩斯學術神話走向了幻滅。由此經濟法應運而生。經濟法在對具有盲目性、自發性的自由競爭狀態進行調控的同時,還必須對政府干預經濟行為的范圍、程序、手段方法、目的以及責任等等予以規范。經濟法是在“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下規范市場和政府權力之法,是不同于民商法,也不同于行政法的新性質、新類型的法律。
如前所述,經濟法只能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法,自由資本主義社會以及以前時期,社會主義國家的計劃經濟時代,都不可能產生經濟法。經濟法作為獨立的法律部門出現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典型代表是美國和德國經濟法的興起?,F代經濟法只包括資本主義經濟法和社會主義的經濟法。
資本主義經濟法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2]第一階段,19世紀末至一次大戰后:這是現代經濟法的出現階段。1890年美國頒布的《謝爾曼法》(反對不法限制和壟斷,保護交易和通商的法律),1914年美國頒布了《克萊頓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是現代經濟法最早的表現形式。這一時期,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主要是采取反壟斷的方式,反壟斷法為其經濟法的核心。1906年,德國學者萊特在德國創刊的《世界經濟年鑒》中使用“經濟法”一詞表示世界經濟的各種法規。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組織和協調戰時經濟,為戰爭服務,德國頒布了大量的戰時經濟統制法令,以限制自由競爭。1919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經濟法命名的法典《煤炭經濟法》。第二階段,1929—1933年經濟危機至二次大戰后,這是經濟法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擴展的階段。這段時期各國經濟法立法的特點是:①由于各國政府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全面干預經濟,所以立法內容和領域大大擴展;②政府除大量采用行政和軍事強制手段外,還大量直接參與生產經營活動,國家壟斷資本極度膨脹;③政府適用計劃組織和引導經濟發展;④戰后反壟斷措施也受到重視;⑤現代經濟法體系所包含的各個基本方面的內容都涉及到了。⑥立法多同危機和戰爭相關,其非經濟性因素和行政法色彩十分濃烈。第三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這是經濟法從其立法中逐漸剔除非經濟因素,立法體系趨于完備的階段。日本的經濟法比較發達,有十分完備的體系。這一階段經濟法發展的主要特點在于:①各國經濟經過二戰后的恢復、重建而進入和平發展時期,各國政府把經濟發展放在頭等重要地位,國家經濟管理職能進一步發達,經濟法的立法進一步加強并日益完善其體系;②經濟法立法的非經濟性因素減弱,經濟調節性因素突出;③國家調節經濟的各種基本方式綜合運用,作為經濟法三個基本淵源的反壟斷和限制競爭法、國家投資法和國有企業法以及計劃法和各種經濟政策法為核心的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法,都不斷發展和完善。第四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這是經濟法內容和體系趨于更加完善的階段。這一時期,針對國家干預過度帶來的負面后果,強調社會經濟仍需要國家調節,但應將其控制在必要的范圍內。各國加強了宏觀調控方面的經濟立法,逐步完善其內部體系。
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法發展不盡相同。第一,前蘇聯經濟法的發展。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法最早形成于蘇聯。這時候的蘇聯實行的是計劃經濟,是高度集中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幾乎把整個社會經濟都置于自己的嚴格控制之下,依靠革命措施及大量的政府行政命令,實行直接的指令性管理,因此,這時候的國家管理經濟的法規具有經濟法的性質,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1969年蘇聯起草了一部《經濟法典》,但一直未交立法機關審議,最終只能是草案。1964年,前捷克斯洛伐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經濟法典》。第二,中國經濟法的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法的真正發展和成熟是在中國。1979年到1992年是中國經濟法的產生時期。這一時期,中國開始改革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體制,重視以法律為手段調控經濟。這一時期頒布了大量管理經濟的法律法規,如不同所有制的工業企業法,外商投資企業法等,經濟法立法總的來說與民商法、行政法的區分不明確,宏觀調控的計劃色彩明顯,并且經濟法中非常重要的市場秩序法立法缺位。從1992年至今是中國經濟法迅速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正式提出了要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以來,國家圍繞推進改革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框架頒布了大量法律法規,以頒行《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起點,進入了制定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法的階段,出臺了有關產業政策、財政、金融等宏觀調控的法律法規以及有關市場規則的法律法規,《反壟斷法》的制定也擺上了議事日程。中國經濟法體系正在形成,與此相適應,中國的經濟法部門也迅速發展起來。
二、 經濟法是協調社會利益之法
2001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大第四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指出:“經濟法是調整因國家對經濟活動的管理所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我國已經制定了一批有關創造平等競爭環境、維護市場秩序的法律,還制定了一批國家宏觀調控、經濟行業管理、促進對外開放、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等方面的法律”。[3]根據這一定義,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需要干預的特定經濟關系。這里所說的“干預”,是指國家作為一種外在的力量,主要采取間接的法律手段,對社會經濟生活所進行的計劃、組織、管理、調節和監督,它是在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調節功能,在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國家干預,且其具體手段也日益市場化和多元化。
我們在分析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根源和過程中,不難發現,社會經濟是在市場調節“無形之手”和國家調節“有形之手”這“兩手”的相互合作互補不足的基礎上實現有序化運作的。經濟法作為一種制度上的回應和保障,其最終目的在于通過保障政府權力的正當行使和理性運作,對私人權利和國家權力給予合理的定位。
人們的社會關系中最重要的是經濟關系。國家產生以后,社會經濟關系便有了兩種基本類型。一類是民間經濟關系,即民間社會個人和組織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領域,以平等身份參與經濟交換活動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這類經濟關系由民法和商法來調整;另一類是國家經濟管理關系,即國家在對社會經濟進行干預、管理和組織過程中,以國家(或其代表者)為一方主體,同有關各方之間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這類經濟關系由經濟法來調整。經濟法調整的具體對象包括:第一,市場主體調控關系,是指國家對市場主體的活動進行管理以及市場主體在自身運行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第二,市場運行調控關系,是指國家為了建立市場經濟秩序,而干預市場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第三,宏觀調控關系,是指國家對關系國計民生的經濟因素進行全局性管理而發生的經濟關系;第四,社會分配關系,是指國家在對國民收入進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根據經濟法調整對象的不同,經濟法體系由三個方面的法律構成:第一,市場規制法,保障國家以強制干預方式排除市場競爭領域出現的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第二,國家投資經營法,保障國家以財力直接投入運營,在投資經營領域調節社會經濟結構和運行;第三,宏觀調控法,國家對社會經濟的宏觀和總體的某些關鍵和必要部位實行調節。[4]
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得特殊性,決定了經濟法是協調社會利益之法。經濟法是唯一能夠全面、整體、系統、綜合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部門,從根本上來說,它主要是協調解決社會整體利益和個體利益之間的矛盾,以及協調解決與社會整體利益直接相關的社會個體利益之間的矛盾。此處的個體包括各類組織和個人。經濟法作為自由的交易和競爭導致社會矛盾激化背景下的產物,從一開始就表現出國家站在全社會的高度,從國民經濟的整體出發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的社會利益本位立場,經濟法是社會本位之法,其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最高利益追求目標。它把經濟主體追求個人效益的行為,置于社會整體效益之中來加以認識和評價,只有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行為才能獲得經濟法的肯定性評價。這種法律調整,其重點不是具體地規定每個市場經營主體即商人的權利、義務,而是規定普遍性措施,涉及到哪個主體便在哪一個主體身上產生權利、義務。社會整體調節的利益實現結構是將社會公共利益放在首位。社會整體調節的存在和發展是以社會公共利益的獨立存在為基礎的。經濟法是對國家社會經濟生活運行和發展在法律上作出整體安排和綜合調整的法律部門。
經濟法的實質在于,立足于社會整體利益,以法律的形式反映國家因素對市場經濟關系的影響。換言之,經濟法是國家(主要以政府名義出面)管理和協調國民經濟運行之法,管理為手段,協調為目的。政府經濟管理是經濟法的現實基礎,經濟法是政府經濟管理的基本法律準則和手段,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經濟法是國家干預之法,一方面,處處體現著國家的某種意圖;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當事人的意志。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并不是漠視個人利益,而是“以公為主,公私兼顧”的法,是社會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協調之法。因此,經濟法的作用在于,協調不同市場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保持社會平衡,促進社會進步。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經濟法作用機制的價值取向,總的來說應是協調與發展;經濟法是國家調節有效運作的法律保障。國家對市場運行過程進行干預,即改變或創造經濟運行條件,對市場主體的利益和優先地位進行重新分配。國家通過財政貨幣政策和計劃、投資等手段,對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進行調節,實現總量與結構平衡;經濟法為在市場機制的分配基礎上盡量做到社會公正,保證社會安定,減少人們的生命、生活風險負擔。
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之一是協調利益關系,當社會中一些利益主體為了自己的利益所謀求的政策和制度阻礙了經濟的正常運行,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損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并且這種損害突破了大多數人以及社會所能承載的極限,那么作為體現國家權力干預、協調社會中不同利益關系的經濟法,其使命就顯而易見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漆多俊.經濟法基礎理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44-46.
[3]李鵬.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01-3-10.
[4]漆多俊.經濟法基礎理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238.
責任編輯 宋敬華